为108个海岛立碑——记大连市长海县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科科长刘智训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19:03 

1954年出生,19岁从事海洋一线工作至今,在大连市长海县1.0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和252个海岛上,都留下了刘智训海洋人生坚实的“脚印”。海岛立碑、海岛地名普查、海域规范科学管理、海岛生态修复与保护……刘智训用踏实的工作,诠释着一个海岛人对海洋事业的赤诚之心,实践着守护海岛一生的诺言。

“是什么样的信念与力量支撑着你40年不变地守护海洋?”4月2日,记者向长海县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科科长刘智训提出了这个许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海岛是我家,我爱海岛,更爱家乡,我离不开它。”刘智训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对海岛的热爱。

渡海涉礁 负重前行

在接受采访时,刘智训的话不多,但是提到海岛立碑,他的语速会加快,语调也开始上扬。

“海洋岛、金蟾岛、瓜皮岛……”刘智训细数着经由他亲手立碑海岛的名称,就像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一样。刘智训遍访县乡志的编撰者、民间艺人、老渔民,在既尊重海岛历史名称又便于现代海岛管理的基础上给海岛规范取名。

“看,那就是金蟾岛,过去因其形如蛤蟆(长海方言称为蚧蚆)而得名蚧蚆坨子。刘科长取其形更名为金蟾岛,更彰显吉祥之意,寄托了咱们海岛人的美好祝福。”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长海县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傅吉超指着大长山岛远处的一座海岛对记者说。

资料显示,刘智训全程参与了110多个立碑出海航次,不管湿滑的海岛,还是陡峭的礁石,每次他都冲在最前面。但有一次刘智训却落在了后面。

礁流岛是一个荒芜人烟的偏僻小岛,长年的海风侵蚀使得岛体严重风化,登岛立碑险象丛生。回忆当时在礁流岛的情形,傅吉超现在还很后怕。“我刚攀爬上一座礁石,准备坐下休息一会儿,突然听见一阵礁石掉落的哗啦声。回头一看,刘科长正挣扎着从礁石缝中爬出。他嘴角鲜血直流,身上好多地方都有伤痕。”傅吉超说,“值得庆幸的是,刘科长摔下去时是肩部先着地,如果是头部着地后果则不堪设想。”这次“值得庆幸的”摔伤造成了刘智训的腿部十级伤残。

渡海涉礁,负重前行,正是海岛立碑的真实写照。“长海县无居民海岛大多非常偏远,没有靠船点、登岛人行小路、电力和机械设备,要上岛可不是一件易事。我们采取滑道、滑轮、杠杆等物理方法,综合运用人工操作、机械及半机械相结合等多种措施,才能把一吨重的石碑运上岛再立起来。”刘智训轻描淡写地说道。

自那次负伤后,刘智训只做了简单的缝合处置,休息了3个小时后,便瞒着医生一瘸一拐地爬到小岛上,出现在立碑现场。他相继参与完成了108个海岛名称设置工作,在别人看来,这是108块石碑,但在刘智训眼里,这是108块国家海洋主权、国际领土主权之碑。

海域使用管理的“情理法”

海岛立碑工作只是刘智训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一小部分。

长海县是东北地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海岛边境县,全县252个海岛散落在1万多平方公里的北黄海海面上,统称长山群岛。千百年来,耕海牧渔是海岛人的本能和习惯,更是靠海吃海的生存之道,“海为田园,渔为衣食”就是长海的真实写照。

刘智训以岛为家,这个家指的就是长海县。既然是家,就离不开海岛的“家务事”——海域使用与管理。在刘智训的参与下,长海县先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海域使用管理整顿和海域使用普查登记工作,共清理出长期无偿用海100多万亩,并将600多家业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部登记在册,增加税收1500万元以上。长海全县6500多户涉海业户全部纳入到了政府的规范管理之中。

“这么多的海域使用金和无偿用海面积,你们是怎么清理出来的?”“海域使用历史遗留问题多,时间跨度大,还涉及经济利益,这中间一定难度重重吧?”“当中遇到的阻力肯定很大吧?”记者发出一连串的追问。

“自己家里的家务事,我能不上心吗?”刘智训笑着说,“阻力当然有,而且还不小,不过我有三字真经——情、理、法。”

看着记者一脸的疑惑,刘智训解释说:“情、理、法是工作方式,最终目的是让渔民得实惠。把渔民日常用海行为和权利用国家法律的形式保护起来,解决他们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养殖区域的界线划分、权属争端、贷款抵押等困难、纠纷,让渔民真真切切感受到《海域使用管理法》的好处。”

为了让“家务事”处理得更加规范和透明,刘智训还总结和创建了“6个实行”,即实行海域管理“统一规划、逐级审核、分级报批、属地管理”的海岛工作模式;实行海域审批村、乡、县、政府一把手的“海长制”;实行海域管理程序的“公开审批”“网络监控”和“制度制约”的三大工作机制;实行海域使用权现状、权属证书、海域使用金和专业化档案的四项网络化;实行海域使用金“票款分离”等。同时,为探索统一高效的海洋管理长效法制运行机制,刘智训还先后完成了十余部县级规章的起草和参与制定工作,并先后参加了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海岛保护法》等法律及省市地方法规的征求意见工作。

如今,已59岁的刘智训还在学法、用法和普法。他说:“我对海岛的感情是不会改变的,对渔民的承诺是一辈子的。海岛渔民的幸福就是我的追求。”

“海岛人的幸福就是我的追求”

“海岛人的幸福就是我的追求。”刘智训一直在如实地兑现自己的承诺。在组织实施国家海洋岛生态修复项目工作中,无论是小岛渔村、大街小巷、屯落居户,还是在排洪沟渠旁、太阳能路灯下、岸线堤坝施工现场里始终有他的身影,十里八乡的渔民都认识他、熟悉他、欢迎他。走在长海县城的路上,时不时有行人与刘智训友善地打招呼。

“海岛生态修复都修复什么呢?生态环境吗?”记者好奇地问。

“这只是一方面。”刘智训笑着说,“海岛生态修复项目还包括海岛水土流失整治、自然景观维护、基础设施改善……”

那么,老百姓真正从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中得到了哪些实惠呢?

刘智训给记者举了一个路灯的例子。

对于陆地居民来说,路灯不算什么。但是,对于长期靠海底电缆供电的海岛来说,夜间路面照明就显得有些奢侈了。海底电缆敷设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边远海岛短期内依靠海底电缆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供应并非易事。因此,海岛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其他用电方式,例如太阳能。太阳能路灯的意义就在于它既不会浪费海岛上难得的电力资源,又能为海岛人带去光明。

“海岛人离不开海岛,把海岛的事做好,是我应尽的责任。”这是刘智训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海洋岛位于北黄海深处,是我国的偏远海岛,东与朝鲜半岛相望,西北与长山列岛毗邻,有“黄海前哨”之称。而距离海洋岛东南2.2公里海域的南坨子岛是我国黄海海域最东边的领海基点。这两座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要比近陆海岛发展艰难得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因此,长海县海洋与渔业局海岛整治与修复工作的重点就集中在了海洋岛和南坨子岛上。

以前,海洋岛上只有一条环岛主干路上有路灯。每到夜晚,家家户户熄灯之后,村屯里就漆黑一片,老百姓夜晚出行安全成了一大难题。2011年,海洋乡政府把困扰海岛群众多年的村屯路灯问题列上议程,并命名为“海岛村屯明亮工程”。岛上的老人说,在岛上住了一辈子,晚上咱们也能看见光亮了。

如今,经过生态修复,海岛上建成了一条条长龙式的排洪沟渠,一步步宽敞整齐的台阶,一道道固若磐石的防波堤坝,一片片美如洁玉的沙滩,一盏盏铮明瓦亮的太阳能路灯,这些海岛上新添的风景,成为海岛幸福指数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423/86844.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