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人大连续三年跟踪监督近海治污

来源:龙友情   发布时间:2015-05-21 03:30:32 
弯曲湛蓝的泉州湾海岸线,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曾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这里抚育了世世代代的泉州人民。

2005年12月的一天,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来到泉州湾南岸的石狮市蚶江镇调研时,接到群众反映,这个镇的水头村因为受近海污染,滩涂和海水养殖业遭受重创,甚至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

群众的深切呼唤引起泉州市人大的高度重视。一周后,泉州市人大牵头组织环城委、农经委等相关部门对泉州湾污染情况开展全面调研,发现泉州湾近海水域污染不只限于蚶江水头一带,其他近海水域也存在类似情况。

2006年1月3日,在泉州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上,孙银聪等11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建议》议案。“必须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的治理,提高泉州市海岸线的环境质量,维护近海居民的经济利益和生命安全”。这一议案最终被大会通过,被称为当年的“一号议案”。

至此,一场治理泉州湾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的战役打响了!

近海治污,列入人大监督重点

泉州市通过“一号议案”挂牌重点跟踪监督泉州湾近海环境污染治理之后,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治理行动随即展开。当年,经专家论证,《泉州湾南岸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泉州市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相继出台。方案明确提出,力争到2010年,泉州近海水域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

为确保决议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仅2006年,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就对决议执行情况开展四次检查,召开多次会议,并提出17条意见、建议。

2007年,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继续跟踪决议执行情况,全年安排了三次检查,采取杀“回马枪”、随机检查等方式,重点督促检查整治资金投入、污染企业监管、重污染企业搬迁、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去年12月,泉州市对全市93家市级重点污染企业和集控区在线监控运行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暗访。暗访组人员连续作业,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市人大今后监督行动和各级政府的整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持续跟进,泉州市人大还建立“上下级人大联动”的工作模式,及时发现问题,跟踪解决。泉州市、县两级政府分别成立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联络员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镇村一级成立环保执法大队,扩充编制充实人员,每年定计划、定目标,使近海治污工作有序推进。

33亿元治污,成效显现

治理泉州湾近海水域污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治污投入,从2006年至今,全市投入治污资金达33亿多元。

2006年泉州市投入资金12亿元,实施整治项目96个,重点是控制陆源污染源,提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推进小流域、沟渠疏浚整治。2007年,泉州市投入资金10.7亿元,实施整治项目92个,从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工业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等四个方面重点推进。2008年,泉州将继续投入资金10.6亿元,重点在环保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治理。

治污工作,年年有目标,年年有重点。泉州市大张旗鼓,县(市、区)也开始加大治污投入,推进治污行动……

2007年4月,石狮市市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日运行负荷达到5万吨,至今累计处理生活污水1760万吨,削减COD约3100吨,有效缓解了下游水环境污染压力。明年9月,二期工程也将动工。

为了治污,石狮市不再新批漂染、电镀、造纸和制革等重点污染项目,全面取缔关停禁建区内的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南安,新的电镀集控区建设,将可实现电镀企业污水集中处理,实现无害化排放;在晋江,完成了23家污染企业的在线监控,同时实施晋东平原南港西滨片防洪排涝工程,启动南低渠河道整治,并从2006年开始,计划5年内投入24亿元用于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

上游各县市的治标措施不断,推动着下游出海口近海水域环境状况呈现好转态势,近期监测数据显示,晋江、南安、惠安等地入海口水质状况都得到一定改善,基本达到《泉州市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2007—2008年整治目标要求,十一孔桥闸入海口水质恶化现象得到遏制。

面对近海水域污染治理取得的进展,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傅圆圆表示,“我们要把继续跟踪议案的执行,作为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记者 龙友情 )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