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推进海洋渔业转调实践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7-03 10:15:30 

◎记者 张小寒

■陆海统筹,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拟定市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争取海洋牧场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休渔禁渔规定和渔船数量及功率指标“双控”制度,申报173艘专业远洋渔船获农业部批准建设

■调整方式,促进渔业提质增效:深化与高校院所的联系,完善海洋研究院技术研究和集成机制,对广大渔民展开技术培训,加大威海海珍品区域品牌宣传力度,培育现代渔业龙头企业

■创新管理,推动海洋资源持续发展:推行集中集约用海管理,启动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完善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出台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和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当摇着小舢板的渔夫走远,挺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深蓝区的号角吹响,时代赋予威海海洋渔业新的发展思路和内涵———由资源依赖型向产业带动型转变,推动威海由“渔业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破浪扬帆。

“打好蓝区建设攻坚战,海洋经济是核心”。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海洋经济潜力巨大,海洋产业大有可为。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向海洋进军,引导方方面面的要素向海洋集聚,进一步提高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要求为主线,围绕海洋渔业的发展空间拓展、质量效益提升和创新资源管养三大核心问题,市海洋与渔业局自我发问,集中破题,全市海洋渔业发展打开新局面。去年,全市实现水产品产量229万吨,增长5%;渔业经济总产值777.5亿元,增长8.3%,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

一问:

渔业发展空间如何拓展

———陆海统筹,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

近千公里海岸线,1万多平方公里“蓝色国土”,300多万亩浅海、滩涂,上千家海洋与渔业加工企业……盘点海洋资源和渔业产业规模,威海优势显而易见。

然而,随着粗放捕捞过剩膨胀,海洋经济链条不断延伸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场缩减、近海养殖发展空间受挤压等问题开始敲击威海渔业的敏感神经———曾经的优势资源如何维护?曾经的优势产业如何延续?

“海洋渔业系统转调,刻不容缓。靠小打小闹、零敲碎打无济于事,必须聚焦根本矛盾和难题,强力攻破转调难关。”谈及渔业转调发展,市海洋与渔业局党委书记、局长许祖强态度坚定。

以陆海统筹赢空间、求发展,由浅海到深海、由海面到海底、近海到远洋的渔业发展空间拓展战役,在蔚蓝海岸全面打响。

海水增养殖由浅海滩涂向深海、由海面向海底转移。2012年,市海洋与渔业局在渔业振兴规划的基础上,拟定了市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作为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海水增养殖业转型突破的重要指导。通过规划引导、项目扶持、实地技术指导等方式,以海带、牡蛎为代表的深海筏式养殖和以魁蚶、扇贝为代表的深海底播增殖实现了从浅海到深海的“战略转移”,当年4个品种拓展增养殖面积11万亩。计划到2015年,市区外海深海养殖发展到15万亩,在荣成市北部和东部海域、文登市南部海域和乳山市南部海域各发展深海养殖10万亩。

2012年,市海洋与渔业局共争取22个海洋牧场建设项目,获得省级扶持资金2850万元,在苏山岛周边、桑沟湾、阴山湾等海域开发海底面积达到7300亩。当年还继续增加海参底播面积4.3万亩,总面积达到32.5万亩,产量3.63万吨,产值突破80亿元。牡蛎、鲈鱼、牙鲆、大菱鲆产量均呈两位数增长,海水养殖实现产量143万吨,增长10%。

捕捞空间由近海到远洋拓展。2012年,在严格执行休渔禁渔规定和渔船数量及功率指标“双控”制度,逐步压减近海捕捞能力的基础上,一场“拆小并大”的近海渔船“变身”以空前之势拉开,65艘近海小型捕捞渔船拆解,41艘近海捕捞渔船完美变身为专业远洋渔船。与此同时,组织申报的173艘专业远洋渔船获得农业部批准建设,目前已建成渔船20艘,其余正在抓紧建造。全部建成后,全市远洋渔船总功率将达22.8万千瓦,为现有专业远洋渔船功率的3.6倍。

一张海洋渔业的空间拓展图,就是一幅渔业转调路径图。从中,我们欣喜地听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进发的铿锵足音。

二问:

渔业如何提质增效

———调整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站在荣成市好当家集团天海湾大堤上放眼望去,3万多亩池塘里布满了一排排整齐的新式网箱,星罗棋布地点缀着颜色统一的充氧机。

“这是市海洋与渔业局重点推广的池塘海参保苗模式。”好当家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新型池塘海参保苗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利用海底进行成品参养殖的方式,可以帮助养殖企业综合利用养殖空间,极大地提高养殖效益。

“今年我们计划将池塘保苗网箱个数从3万个增加到10万个,出苗量每个网箱按10斤计算,苗种生产量将从30万斤提高到100万斤。”

科技是产业提质增效的利器。2012年,市海洋与渔业局深化与山东大学(威海)、哈工大(威海)、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的联系,协调支持寻山集团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好当家集团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威海海洋研究院等平台实施了一批水平高、潜力大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渔业企业发展到100多家。为提升科技成果研究转化效率,市海洋与渔业局进一步完善了海洋研究院技术研究和集成机制,确定了通过招标形式确定研究课题的制度,使课题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针对技术传播,深入开展渔业科技入户行动,对广大渔民展开技术培训,主推了刺参、海带、牡蛎等10个主导品种、池塘微孔增氧等8项技术,有效减少了养殖病害,提高了养殖产量和质量。

“威海渔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需以品质立信,更要靠品牌创赢。”许祖强告诉记者,在提高渔业生产质量的基础上,市海洋与渔业局进一步明确了不遗余力集中打造海珍品区域品牌的战略路径,近两年,先后对“威海刺参”、“威海八珍”等地域品牌进行了打包宣传,对于树立威海海珍品市场声誉,扩大威海海珍品品牌影响产生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渔业产业发展来说,龙头企业发挥的就是火车头的作用。“在集中打造标准池塘、浅海设施、海洋牧场、工厂化养殖、渔港经济区等六大类专业园区以及20处综合性园区的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培育30家现代渔业龙头企业和100家现代渔业成长型企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促进全市渔业企业集群发展,壮大我市的海洋渔业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许祖强介绍说。

为支持威海渔业转型增效,2012年,市海洋与渔业局及时掌握政策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规划、指导和申报,争取市级以上无偿资金11.2亿元,为历年之最。其中167艘远洋渔船获得中央海洋渔船更新改造资金7.74亿元,拉动投资30多亿元。

三问:

海洋资源如何持续发展

———创新管理,从粗放低能向集约高效转变

2012年,随着《前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顺利通过省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会评审,我市集中集约用海实践向前又迈出坚实一步。

许祖强告诉记者,集中集约用海是海洋管理的高级阶段,其核心是占用最少的岸线和海域资源,打造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蓝色经济新园区。这也是海洋经济如何持续发展的题解之一。

如今,集中集约用海理念已贯穿于我市海洋行政管理各项工作中,成为思路导引。加紧制定海岸带管理制度框架下的27个文件,以此严格落实规划管理、资源管控、生态保护、执法监管等制度措施,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双岛湾科技城集中集约用海工作已经启动,东部滨海新城、乳山滨海新区等重点集中集约用海区的推进工作正在积极探讨之中。

科技兴海、生态用海是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去年,市海洋与渔业局启动经区九龙湾、乳山潮汐湖、荣成月湖等海域海岸带整治项目,经争取,市区威海湾、刘公岛、小石岛南部岸线等5个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获上级资金支持1.4亿元。积极争取的国家浅海海洋装备试验场项目、国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120KW漂浮式液压海浪发电站中试项目,对于进一步完善海洋产业结构、减少海洋生态损害、促进我市区域特色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为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市海洋与渔业局还进一步完善了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出台的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和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有效地促进了海域使用权的流转和交易,在制度实施当年就办理海域使用权贷款148宗,总额12亿元。

……查看全文: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120544.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