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成:财富取之海洋 危险亦来自海上——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研究

来源:王诗成海洋强国丛书   发布时间:2004-12-23 03:32:35 

(参考文献略,l997年10月)

一、面对21世纪海洋大潮的反思


当今世界面临着不断增长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21世纪将如何发展?在世界各国想方设法寻求新的发展路子的时候,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海洋,加紧制订海洋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海洋高新科技,强化海军建设和海洋管理,争夺海域,扩大海疆,不断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步伐。海洋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见,21世纪人类将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海洋,海洋必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重要的贡献。

被西方公认为“海权理论之父”的美国人马汉①曾指出,“海权(海权在广义上不但包括以武力控制海洋的海军,亦包括平时的商业与航运)对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认为获得海权或控制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他指出:“许多世纪以来,英国商业的发展,领土的安全,富裕帝国的存在和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而法国“大陆扩张的错误政策吞噬了国家的资源并使其受到严重损害”,从而走向衰败。历史上强国地位的更替,实质是海权的易手,所以“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沃尔特·雷利②则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孙中山先生则意味深长地指出,“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③。

回顾近代英、美、俄、日四个世界强国发家史和我国的屈辱史,海洋的战略作用可见一斑。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其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曾长期落后于地中海沿岸国家,l3世纪才拥有100吨的海船,航行主要靠目测,到l5世纪,罗盘的改进,才有可供逆风行驶的船帆和索具。进入l6世纪,由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带来贸易大发展,将世界连成一片,羊毛、呢绒需求急剧增长,使英国人再也无法安于现状了。英国在亨利八世(1509—1547)建立了国家所有的常备海军,靠这支海军以及随后逐渐增强的海上实力,先后战胜了海上霸主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和雄心勃勃的拿破仑所统帅的法国,英国获得了遍及全球的海外殖民地,扩充了海外贸易,刺激了英国本土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先于欧洲任何国家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工业产品数量激增,成本骤降,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增强了国家实力,提高了其国际地位。在其称霸海洋的3个世纪中,英国侵占了比其本土大150倍的海外殖民地,全世界1/3以上的商船飘扬“米”字旗。

16世纪初,当西方探险家登上北美大陆时,美国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在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前,北美大陆仍是英国海权的战利品。独立后的美国,海军发展仍很缓慢,直至19世纪20年代,在频频告急的海防面前,第四任美国总统麦迪逊才比较认真地注意到海军发展的问题。l9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黑船”舰队虽然已被白色巡洋舰组成的舰队所代替,但在世界上仅排列第l2位,美国充其量是一个二流国家。19世纪末,美国在马汉海权理论的指导下,把国家立法与政府执法、海军执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广阔的海洋争夺控制权,使海洋战略已明显具有国家战略的含义。1897年,美国大西洋分舰队已经发展成具有进攻作战能力的特型舰队。l898年,美西战争使美国获得了对加勒比海地区的控制权,从西班牙手中割占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并在夏威夷群岛上站住了脚。这时美国的势力扩张到了西太平洋,在世界上树立起一个海权大国的形象。美国的海军力量从世界的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军事政治实力的增强,使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不断向外扩张,使国民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国民收入已达370亿美元,人均收入337美元,均占世界第l位,成为超越英、法之上的世界第一强国。

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俄罗斯是一个贫穷的封闭国家。当时的沙皇彼得比他的先王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走向海洋的重要意义,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抉择:发展海军,夺取通向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1695年,他在执政的当年,建立了顿河小舰队。翌年,便派出了陆海远征军攻打由土耳其占领的黑海海口亚速。1695年底,彼得谋划组织一个“高级使团”访问欧洲。他亲自拟定35名学习海军业务的留学生名单,本人也化名加人了留学生之中。彼得在荷兰、英国以学习海军业务和造船技术为主的同时,还参观学习了其他行业。他不但学到了新的科学技术,也了解了世界,从而更清醒地认识了自己的国家。彼得回国后致力于发展海军。l701年,俄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航海学校,为海军培养军官。1702年,在宁尚茨堡,俄国海军以30艘小艇战胜了瑞典两艘三桅巡洋舰,获得第一次海战的胜利,把从涅瓦河进入波罗的海的海口打通了。沙皇彼得以内河舰队为基础,组建波罗的海舰队。l709年,俄国与瑞典在波尔塔瓦进行海战,俄国海军大获全胜,瑞典的海上优势一落千丈。俄国的崛起震惊着欧洲,也影响着世界。海军使俄国振兴,沙皇彼得赢得了“彼得大帝”的称号,俄国终于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

16世纪以后,滚滚而来的西方殖民大潮开始不断地冲击着日本的海岸线,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船只接踵而来,对腐朽的封建幕府统治形成威胁。l633年,日本德川幕府发布了第一个“锁国令”,l639年完成锁国体制。锁国只是锁住了自己,并没能摆脱西方列强频频叩关、砸关的命运。从l794年到l854年的60余年间,英国前去活动l9次,美国去过l4次,法国也去过两次,各国共同的目标是敦促13本开国通商。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后,与美国、英国、俄国、荷兰签订了数个不平等条约,使其经济、政治主权开始丧失。1868年,新登基的明治天皇在即位时的《御笔书》中宣称,要以武力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④。明治天皇在确立强兵政策的同时,提出了置产兴业的经济改革政策,大力扶植民族资本主义成长,掀起一个产业革命的高潮,使日本全面走上了“文明开化”的道路。l872年,l3本确立海军节。13本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加速海军发展。明治天皇多次命令节约宫廷经费开支,节省资金支援海军建设。l886年,日本发行海军公债l700万日元。1887年,从宫廷费中再次拔出30万日元,并令文武百官交纳l/10的薪俸,作为发展海军的经费。l893年,决定连续6年,每年从宫廷费中拿出1/10(30万13元)作为造船经费。1874年,日本派3000人的军队侵略台湾,迈出了海外扩张的第一步,从腐败的中国封建统治集团手中获得50万两白银的赔款。l879年,l3本再次出兵侵占中国的琉球。两次轻易得手,l3本终了领悟了西方资本主义致富的“真经”。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l3本经济实力迅速膨胀起来。日本夺取了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从中国攫取了2亿两白银的赔款以及大量经济特权,使日本的工业革命进入了完成阶段,并迅速跻身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

当西方列强大肆向海外扩张、掠夺的时候,中国明清统治者却实行了与世界大潮相逆的行动——禁海,从而导致了闭关锁国,主权旁落,国力日渐式微。

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中国海上大门,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有海无防,西方殖民主义列强肆无忌惮地进犯中国海疆,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写下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耻辱一页,将一度强盛于世的中华民族推入了一个灾难深重的黑暗时代。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84次,入侵舰艇达1 860余艘,入侵兵力47万人,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60年问,帝国主义以战争赔款等形式,共向中国勒索白银13亿两,相当于清政府l6年收入的总和。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从鸦片战争的惨败中认识了西方海权的威力。道光皇帝曾总结道,英军“恃其船坚炮利,横行海上,茶毒生灵”。此后一次次来自海上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使中国早期的近代化的尝试别无选择地集中在发展近代海军上。在半个世纪中,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中国海军近代化的道路上做了不懈的艰苦努力,并在19世纪临近90年代时建成了一支亚洲第一流的海军。按理,中国从此应强大起来,可是,甲午一战,北洋海军败给了日本,国家再度沦落。

为什么中国发展近代海军仍得不到海权?为什么中国近代海军的强大换不来国家的兴旺发达?历史给我们作了最有说服力的回答。当我们的祖先还沉浸在黄河孕育的农业文明中时,西方国家早把目光投向了海洋,为占有海洋、利用海洋和争夺海洋进行着激烈的、频繁的斗争,并由此带动了海军的逐步强大。尤其是19世纪以后,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国家的兴衰荣辱也无可选择地与海军联系在一起。海洋和海军实际上成了国家战略问题。而此时的中国统治阶级对海军发展的重视只是对列强炮舰政策的一种本能反映,是一种军事防御对策,说到底仍然是为闭关锁国的政策服务。因此,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过程,始终是按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消极和短视的轨迹发展的。l888年,北洋海军成立后,当清政府认为海军发展“用之自守尚有余”之时,便停止了海军的发展,甚至挪用有限的海军经费为慈禧太后送寿礼、修建颐和园。这种低层次的国家战略,使中国海军的发展步履艰难,并最终摆脱不掉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

落后就要挨打。当我们在更深一个层面反思旧中国百年屈辱史的时候,不能不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落后的重要根源在于海洋观念上的落后。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洋洋自得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这既是海洋意识淡薄的表现,又是旧中国走向衰落的重要根源。

海洋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商业性的活动,它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西方国家海洋活动大规模、持续性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通过航海活动,资本主义打开了境外市场,取得了境外原料,为其高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如果没有新航路的开辟,没有向海外扩张、掠夺,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及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尖锐地指出:“航海事业根本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而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社会制度上根本限制了海洋活动的发展。“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业是维护政权的基本财源,而商业不过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财源。而且由于商业活动(特别是海上贸易)不像农业生产者那样被固定于一地,“实难控制”。从商者不是分散地从事劳动,而是相对集中地进行生产活动,容易“啸聚生叛”。他们没有固定于土地的农业生产者那样易于驾驭,他们思想活跃,“不服德教,且与蛮夷相通,危及教化”。所以,不可能受到重视和提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海洋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战略地位更为显著。世界对海洋的争夺和在海洋领域内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海洋热点增多,海洋权益斗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世界海洋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世界上有l0个年人均收入22000美元以上的巨富国家,其中8个是临海的国家,如挪威,25年前仅是较穷的极地国家,自从开发北海油田后,现已成为世界第四石油出口大国,年人均收入25800美元。文莱,过去是个贫穷的农业国,自从和外国联合开发南海油气后,年产海洋石油1700万吨,年人均

收入l2000美元,成为亚洲富国之一。进人20世纪90年代,海洋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主战场。世界海洋开发活动方兴未艾,海洋经济高速增长。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由l970年的2%左右,上升到1990年的5%左右,预计到21世纪末将上升到10%左右,届时,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支柱。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海洋与一个沿海国家的兴衰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洋衰则国家衰。海洋与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活动密切相关。正如七下西洋的郑和⑤所预言的那样:“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今后全球的竞争是经济、政治的竞争,也是综合国力和高科技的竞争,谁要立于不败之地,谁就要做好海洋的文章,海洋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将会在21世纪上半叶充分展示。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将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距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辉煌的时代大多是向海洋拓展的时代,而落后屈辱的时代则与轻视经略海洋乃至丧失海权密切相关。什么时候重视海洋,国家就富足,民族就强大;什么时候忽视海洋,封闭海洋,国家就疲弱,民族就萎靡不振。海洋问题,决不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牵动全局的战略问题。在如何对待海洋问题上,日本就比较精明。在此举两点加以说明,一是距日本列岛以南2 000千米的太平洋上,有一个面积不过几平方米的小岛叫冲鸟岛,涨潮时最高处离海面仅有45厘米,两块光秃秃的珊瑚礁,其长度不足5米,退潮时也只有十几平方米。l987年,日本政府拨专款300亿日元(约2.2亿美元),历时3年的时间为这个鲜为人知的珊瑚礁修筑坚固的护岸工程,让它“长”出水面,而且面积有所扩大。日本不惜巨资抢救两块礁石,其真实意图是用2.2亿美元买下43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Et本确立海洋立国,充分利用海洋区位优势,大做海的文章,成就惊人,目前日本海洋经济的产值已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4%,这个比重高于我国3倍多。就我国的目前状况而言,尽管发展海洋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但并未提到国策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阐述国有资源时就没有提到海洋,我们的前几个五年计划,对海洋也很少提及,这与一个海洋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应当说,改革开放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海洋的重大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往往就海洋论海洋,看到海洋产业直接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比重还较小,就认为海洋发展无足轻重。国民的海洋意识、海洋国土意识还非常淡薄,重陆轻海的观念还严重存在,“海盲”队伍仍比较庞大,海洋综合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力量薄弱。海防力量离现代化水平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也不够强大。可喜的是,《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已正式出台,这为我国更好地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管理好海洋提供了政策指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生效,使世界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1世纪,即海洋世纪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进军海洋是时代的召唤,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龙归大海才能尽显其威。只要我们不失时机地抢占海洋这个21世纪的经济发展制高点,必定能够迎来民族的振兴与腾飞。

二、海洋与我国发展的战略关系

(一)海洋与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

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首

先打开的是海上大门,成功地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确立了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带,打破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彼此分隔,使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之中,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用占全国13%的土地,养育了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产值,这得益于海洋是显而易见的。沿海地区依靠其海洋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岸带区域经济,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最有活力的地区。

沿海地区的经济具有开放性和带动性的特点,海洋经济产业具有渗透力强、辐射面宽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优化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资源配置,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建设步伐。我国的几个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长江大走廊战略、亚欧大陆桥战略等都以沿海作为发展龙头,没有亚欧大陆桥的海上桥头堡,大陆桥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上海作为龙头,也就谈不上长江大走廊战略。

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1世纪,资源问题将困扰整个世界。我国陆地自然资源人均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2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人均耕地只有l亩(1亩=666.7平方米)多一点,有的地区已下降到不足0.7亩,降到了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O.79亩以下;全国淡水资源总量年均为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进入21世纪,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45种主要矿产将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已探明的陆地油气资源再过几十年也近于枯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而海洋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中国海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能源、旅游、矿产、淡水等资源,海洋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活动空问。

我国濒临的海域面积约472.7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有500平方米以上岛屿6500多个,岛屿岸线长14000多千米;有滩涂面积2.17万平方千米,领海和内海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按照《公约》有关规定,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并具有分享国际海底资源及和平利用极地区域的权利。我国近海渔场总面积为281万平方千米,海洋生物已鉴定的种类达2万多种,其中鱼类占世界总数的14%(3 023种)。浅海和滩涂总面积达l4.6万平方千米。我国有5000多千米的基岩海岸,有l50多处面积大于l0平方千米的海湾。沿海可供选择建设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计160多处。我国海域的石油资源量约为450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l4万亿立方米。沿海有宜盐土地及滩涂资源约0.84万平方千米,高浓度的地下卤水总净储量为7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6.46亿吨,含氯化钾0.15亿吨,这些卤水资源储层浅、易开采,是制盐及盐化工的理想原料。海滨砂矿种类繁多,达65种。海滨砂矿累计探明储量为15.27亿吨。我国沿海可开发的潮汐能资源丰富,计有424处坝址,测算总装机容量为2180万千瓦,沿岸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l280万千瓦,潮流能的理论平均功率为1390万千瓦。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有丰富的海洋热能。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太平洋东北部海底资源进行多次勘查,圈出了30万平方千米的申请矿区,1991年已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批准,其中15万平方千米的矿区作为我国的开辟区,其余15万平方千米作为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保留区。我国开辟区锰结核的资源量为9.7亿吨。

我国沿海地带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5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据初步调查,我国有滨海旅游景点1500多处,滨海沙滩l0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务院公布的l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7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海洋资源开发速度加快,20世纪80年代海洋经济每年平均以17%的速度增长,90年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00年海洋产业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仍可保持在20%左右,将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将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二)海洋与解决吃饭问题的战略关系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这是一个时期以来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美国著名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994年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了“未来世界粮食观”及“未来中国粮食观”,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l995年世界农经界的议论焦点。布朗称,中国粮食问题的原因在于需求和供应两方面。需求方面,一则人口基数太大,并还在继续增长中;二则自改革以来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鸡蛋、家禽、猪肉、啤酒的人均消费量剧增,而这些食品的生产都消耗大量粮食。布朗预测,如果中国的人均粮食年消耗量从目前的接近300千克增加到2030年的400千克,那么,到时候就需要进口大约3.69亿吨粮食。布朗关于中国粮食的分析是否准确且不评论,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人多地少、粮食供求矛盾的确存在,且越来越突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加剧了我国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从人均耕地面积看,建国初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大约为2.7亩。从1978年到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6 880万亩,而人口增加了2.3亿;人均耕地面积从1.55亩减少到l.19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有l/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耕地不足l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人均耕地在0.6亩左右,已经低于日本人均0.7亩的水平。

从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来看,今后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一是人口的增长不可逆转。到2000年,中国总人口将超过l3亿人,按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均口粮消费水平计算,仅人口增加“九五”时期口粮就需增加2 300万吨。二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今后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肉类的需求会日益增长,对饲料粮的供给将造成巨大的压力。三是今后耕地面积继续减少难以逆转。据估计,l995--2000年,耕地将减少l 800万亩。显然,我国要在十分有限的耕地上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困难会越来越大。四是我国粮食单产的增幅正在下降。1977--1984年,单产年增幅为7.1%;l984--1990年,年均增幅为1.8%;而1990--1995年,年均增幅只有0.7%。五是农产品价格日益逼近世界农产品价格,依靠提价来刺激农业生产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中国靠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方面固然说明了中国农业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耕地负担的沉重!如果仍然局限在这7%的耕地上,中国日渐减少的耕地还能支撑多久?我们为什么不开阔视野,看到我们巨大的海洋潜力,让广袤的海洋奉献海洋食品,也来承担一份陆地粮食压力的重担。海洋与陆地是同等重要的食物生产基地,海洋中含有储量丰富的食物资源。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据有关专家测算,全球海洋每年的初级生产力约为1 350亿吨有机碳,整个地球生物生产力的88%来自海洋。海洋可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上千倍。据有关资料介绍,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鱼类、贝类、藻类、虾蟹类),能满足300亿人的蛋白质需要,目前开发的仅l亿多吨。

海洋不仅可提供大量的食物,而且海洋提供的食物是高质量的食物。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每年人均直接消费粮食只有90多千克,但人均消费水产品却高达80千克,而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只有20.5千克。据统计,全国有适宜养殖的浅海滩涂3 900万亩,目前仅利用1/4;近海、外海和远洋渔业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不与粮食争地,又不与畜牧争草的渔业资源,提高其生产水平,是开拓新的农业资源、增加食物总量、减少粮食的直接消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总之,21世纪解决国内粮食问题离不开海洋。发展节粮、节地型的渔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耕海牧渔,发展远洋渔业,建设海上“菜篮子”工程,走海洋牧场化道路以及实施海洋药物、海洋保健食品开发的蓝色工程应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解决人多地少、解决吃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战略工程。

(三)海洋与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关系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状况是衡量其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和政权是否稳固的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的人口大国,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5年间,我国每年增加劳动人口600万左右。目前农村有1.2亿左右的剩余劳力,到20世纪末,剩余劳力将增至1.8亿左右,2010年可能接近3亿。总之,21世纪我国就业压力十分沉重。而21世纪,充分利用海岸带的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加速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能提供相当大的就业机会,提供广阔的生活和生产空间,可有效地缓解人口增长、劳动力过剩带来的就业压力。

首先,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是21世纪吸引和安排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以山东为例,目前全省仅开发了300多万亩浅海滩涂,占可开发利用的l/5,即已直接安排产业劳力100多万人(如果加上间接劳动力数量更大),全国算起来则是一个庞大的就业数字。随着21世纪中国大规模开发海洋,海水增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食品工业、海洋药物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工业、海洋能工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洋采矿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和机械制造业、海洋建筑业以及围绕海洋产业发展起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等几十个行业将得到迅猛发展。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贫困地区的人口必将涌向海洋,汇聚成一支庞大的中国海洋产业大军,成百川归海之势,使21世纪中国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其次,从人口分布居住的角度看,全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多位于沿海地区,世界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l00千米的沿海地区内。而目前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居住人口占全国的40%(含沿海省超过海岸带100千米居住人口)。到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50%~6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将达到500~800人/千米2,全国18000千米的海岸线上会出现500个左右不同规模的城市和港口经济区(现在中等以上城市只有几十个),届时,距海岸带l00千米的居住人口将达到8亿~9.6亿⑥以上,海洋将为21世纪人口居住和劳动力就业开辟新门路。

此外,开发海岛也是解决剩余劳力和吸纳人口的重要出路。历史上第一次向海岛移民开发海疆的高潮是在18世纪到20世纪初。清代中叶(18世纪)以后,边疆统一,秩序安定,生产技术和经济交通条件得到改进,使得以往人迹罕至的海岛成为可以开垦、栖息的地方。于是,中原地区的一部分人口逐渐向海岛扩散,形成近代移民的高潮。从l8世纪到20世纪初,台湾的人口从数十万增至250万,还有l500万中国人移居国外。我国有6500多个岛屿,目前有人居住的仅有400多个,岛屿开发潜力非常大。从世界人口分布来看,海岸带及海岛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目前,我国海岸带总体上人口密度较大,但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我国海岛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集中分布的群岛有5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为8万平方千米,其中开发程度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的是香港、台湾和海南岛。台湾本岛面积35759平方千米,连同钓鱼岛、澎湖列岛、金门本岛等,面积则为36025平方千米,人口2100万人,人口密度平均580人/千米2,如果我国全部海岛均达到此人口密度,则可增加人口5000万人以上。如果把海南、舟山、崇明等大岛建成香港式繁荣都市,海岛在安置就业问题上将会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四)海洋与国家安全的战略关系

在技术落后、交通条件落后的古代,海洋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秦始皇十分重视边防,但他毋需担心危险会来自海上,因而集中国力在陆地上修建了万里长城,挡住了塞外企图入侵者的高头大马,保证了边塞的安全。随着航海技术的突破,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步伐,海洋成为连接陆地各大洲的通道。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海洋控制世界,抢占市场,掠夺资源。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海洋基本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瓜分和控制。

海域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国土,而且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外部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海洋主权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已呈现出以海制陆的特点,日益影响到军事乃至政治战略格局。海洋不再只是战略争夺的途径,而已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海洋防务日趋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海洋权益的斗争,海洋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目前,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斗争形势正在出现两个重大转移。第一个重大转移是世界斗争的焦点区域将从中东向亚太地区转移。以中国、日本作为主要大国的西太平洋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地区。这一地区与美国隔太平洋相望,与印欧大陆比邻衔接,背负资源富饶的俄罗斯东部区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将是未来控制全球经济、政治的咽喉区域。第二个重大转移是世界斗争的焦点将从陆地向海洋转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影响最大、范围最广又难以解决的热点多发生在海洋上或沿海地区。在印度洋有波斯湾;在西太平洋有朝鲜半岛、南沙群岛、钓鱼岛、日本北方四岛和竹岛(独岛);在中大西洋有加勒比海;在南大西洋有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在地中海沿岸,前南斯拉夫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热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争议的岛礁近1 000个。l996年1月起,国际上“岛礁主权”争议迭起。在爱琴海,土耳其与希腊发生了纳米亚岛的主权之争,双方集结军舰,摆开战场;在黑海,罗马尼亚与乌克兰为一个小岛发生争议;韩国与日本为独岛主权引发国家对抗;在红海也发生了厄立特利亚与也门之间关于大哈尼什岛的主权争议。此外,世界各国的渔业纠纷骤然增加,形成全球各地此起彼伏的“渔事战火”,如挪威和冰岛两国的“鳕鱼大战”、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渔事纠纷、日本和俄罗斯的渔业纠纷、法国与西班牙两国渔民的对峙与枪战、英国与阿根廷之问围绕渔区是否扩大问题产生新的对立、加拿大同西班牙乃至整个欧共体为渔业利益出现剑拔弩张局面等。《公约》生效后,海洋发展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高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局部战争及划界谈判,世界性瓜分陆地已告结束,争夺陆土和权益的斗争已经转向海洋。全球性的圈海运动此起彼伏,世纪之交必将形成高潮,并在局部地区再度引发武装冲突或战争。伴随着21世纪斗争焦点的两大转移,海上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进人21世纪,围绕国际海洋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海洋权益的分享而展开的国际海洋斗争将会越来越突出,形势越来越复杂,我国的海洋权益将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存在着资源被掠夺,岛屿被侵占,划界有争议,海洋国土被分割以及多元化威胁的局面。我国有3个海区与邻国在权益上有争议,其中最复杂的是南海。美国利用南沙问题鼓吹“中国威胁论”,东盟各国联合对我,千方百计把南沙问题国际化。菲律宾等东盟国家也曾在美国支持下,把“美济礁”问题“炒”得很热,并多次提出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南沙问题。另外,钓鱼岛等8个岛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现在却置于日方的实际控制下,日方不顾我国政府关于钓鱼岛主权问题的严正立场,设立灯塔,驱逐我渔民,企图造成既成事实。根据《公约》有关岛屿的规定,这将对我海域划界造成不利。

一些国家大肆散布“中国威胁论”,竭力遏制中国,图谋“西化”、“分化”中国。日本当局把中国视为实现其亚洲霸权的障碍,也在利用各种机会攻击中国,散布“中国威胁论”,挑拨别国和中国的关系。美国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转嫁其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来把战火引向他国。今后的重点是亚太地区,特别是台湾、钓鱼岛、南海诸岛等海上敏感地区。

在中国海北部,值得重视的是日本的动向。日本幅员狭小,本土资源缺乏,其不利的地理资源条件,使其迫切地谋求海外的发展。近年来,日本在军事方面的一些做法明显地违背了政府政策和日本宪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军费已连续几年突破国民生产总值的l%,接着又向海外派出自卫队。l995年,日本的军费是50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其装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日本越来越强大的军事力量,近年来已经引起了亚洲国家普遍的忧虑和警惕。美日两国联合签署的《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不仅是美日关系的一个重大调整和转折,也是亚洲安全形势出现的一个新的重大变化。世界上一些国际事务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日美安全条约今后要对付的是中国。中日之间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上有潜在的危机,还有将来经济上可能会发生的矛盾。

台湾是中国走向大洋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为中国海洋生命的穴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台湾问题隐含着中国未来的生存空间问题。中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目前,对我国国家安全和亚太地区安全构成较大威胁的是台湾的台独势力。如果台湾独立,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岛屿,而是整个太平洋。中国政府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是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台湾一旦一意孤行宣布独立,中国则将被迫不得不采用武力收复台湾。因此,外部势力停止插手中国内政,停止对台军售,是保持目前台湾海峡稳定的基本前提。但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不排除海洋霸权主义大国出于战略或转嫁矛盾、危机的需要,直接策动台湾脱离祖国,或策动中国海周边国家联合抗华,从而对中国的主权统一和完整形成威胁。

展望21世纪,中国陆上领土争端问题相对海上来说不是十分突出。党中央采取修好“塞防”俄罗斯、中亚五国以及印度、巴基斯坦、越南、老挝、缅甸等的政策是非常英明的,为陆塞的长期安宁创造了条件。但是海上日渐尖锐的领土和利益之争很难调和,潜伏着极大的危险。主权问题历来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民族感情的大问题,搞不好,将成为国内不安定的因素。

(五)海洋与中华文明建设的战略关系

浩瀚的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海洋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海洋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文明程度的高低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密切相关,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远古时期的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而在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则呈现了鲜明的海洋特征。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450年乃至更早的年代,位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岛上的皮拉斯基人创造了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海洋文明,并使当时的克里特成为海上霸主。在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繁荣时期,地中海地区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放异彩。以地中海为中心,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曾影响到广大的周边地区,南至撒哈拉,东南至红海地区,东北至黑海地区,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北至高卢与英国,时间长达几个世纪,因此,被人们称为“地中海时代”。

以大西洋为中心的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近代文明的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大西洋时代”。航海技术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是“大西洋时代”的开端。l3世纪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到14世纪,欧洲人已普遍使用。l5世纪又制造了载重千吨的快速多桅帆船,航海技术进步很快。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在欧洲已日益流行,这些都为开辟、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虽然新航路的开辟带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掠夺、扩张、殖民的深刻烙印,但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航路发现以后,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迅速空前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往来。原来局部的、孤立的地区,从此卷入了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

海洋对中华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华夏文明深深打上了海的烙印。远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勇敢地迈出了向海洋探求的脚步,至l5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的海洋活动达到辉煌的顶点,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华夏蓝色文明。

在世界诸多的航海探险活动中,中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最先发现美洲大陆的是中国的僧侣,比哥伦布早约l000年。郑和船队的远航,早于哥伦布出发去美洲新大陆87年,早于达·伽马出发绕过非洲好望角92年,早于麦哲伦出发环球航行114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海上远航的先驱。

中华民族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较强的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是一种开拓创新意识、征服冒险意识、竞争进取意识。华夏文明成为世界历史上惟一能够延续下来的古国文明,历经冲击磨难而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的海洋意识。英国学者威尔斯曾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愚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中华民族创造了融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于一体的高层次的华夏文明。

从春秋战国时代,到秦、汉、唐、宋都是海洋意识得到推崇的时代,出现了不少太平盛世。遗憾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两朝,厉行海禁、闭关锁国达400年,使中华民族宝贵的海洋意识几近泯灭,海洋文明非但没有得到持续发展,反而国力日下,资本主义列强大肆入侵,使古老的中华沦至丧权辱国的境地。

当今之中国,弘扬我国辉煌的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对中华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海洋意识的内核是开放、进取、竞争、协作。大海是辽阔的、流动的、变幻的,人类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培养了博大开阔的胸怀和粗犷豪放的性格;海洋资源开发危险性大,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给海上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带来了威胁。人们在与海洋做斗争的同时,造就和磨炼了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意志;海洋开发是综合性、社会性的产业,每一项开发活动本身就需要多部门合作,因此,海洋开发活动培养了人们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和敢为人先的竞争精神。改革开放需要有海洋意识,爱我中华需要有海洋意识,振兴中华需要有海洋意识。我们既要从我国辉煌的海洋文明史中汲取营养,又要不忘丧失海权的国耻,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同心同德,为我国文明的持续进步做出贡献。

三、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构想⑦

(一)世纪之交的海洋形势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海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作用大大增强。1994年11月16日,酝酿已久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海洋新时代的到来。《公约》关于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引发了全球范围的“蓝色圈地运动”。据估计,各国依照《公约》而合法扩大的海域占去了原属公海的1.3亿平方千米的面积,使地球表面约36%的海面变成了沿海国的管辖海域。可以说《公约》使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和平手段对海洋进行了瓜分。同时,又造成了一些沿海国之间此起彼伏的争端和纠纷。另外,很多国家尚未批准加入《公约》,《公约》对这些国家尚不具备约束力。《公约》是很多国家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因而对许多问题采取了回避矛盾或模棱两可的表述,这给各国各取所需地解释海洋法,各行其是地瓜分海域、开发公海、分割他国海洋权益提供了可乘之机。可见,世界海洋秩序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尚难以改变混乱的局面。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将有增无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局部战争1991年29起,l992年30起,1993年34起,l994年38起,l995年40多起。从亚太地区来看,地区性矛盾更为复杂。美国宣称战时必须控制的海上16个战略咽喉要道,亚太地区就占5个。经济上,亚太地区以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速度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而亚太地区却高达7%。日本由于经济的发展,其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加上其军国主义大有死灰复燃之势,为亚太地区的和平蒙上阴影。此外,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这一地区海洋利益的争夺。

按《公约》应由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陆地的海域面积的1/3。然而,周边一些国家,单方面宣布一系列触及我国海洋权益的海洋法规,提出了非分的要求和主张。黄海海域,我国将与朝鲜、韩国划界,在38万平方千米的黄海上争议面积大约为7万平方千米。

东海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分两部分,西部大陆架面积54万平方千米、外缘水深170米,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在此区域内;东部是冲绳海槽区,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东海海域划界涉及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划界主张在原则上分歧很大。我国坚持以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冲绳海槽中心线以西的海域均应划给我国。而日本主张中间线划界,理由是东海大陆架的边界不在冲绳海槽,而在琉球群岛以东的海沟,中国和日本琉球群岛共处一个大陆架上,因而专属经济区是以等距离标准确定的。韩国对日本一侧主张按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划界,而对中国一侧主张按中间线划界,因此,大陆架在东海的中部和南部由中、Et两家提出要求,重叠区约16万平方千米,北部由中、日、韩三家提出要求,重叠区也在10万平方千米以上。

南海海域的划分极为复杂,斗争激烈。毗连国家均已宣布建立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即使把越南对我国西沙和南沙群岛的主权主张涉及的管辖海域除外,越、菲、马和印尼所划的管辖海域也与我主张的断续国界线内的海域形成约80万平方千米的争议区。

北部湾为一天然半封闭海域。关于北部湾海域划界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越南坚持1887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和l895年《续议界务专条附章》所划的陆上边界线为中越北部湾的海域边界线;第二是白龙尾岛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周边海区纠纷不断,形势复杂,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岛礁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的严峻形势。在世界上一个大国的主权和海洋权益遭到如此严重的侵犯是罕见的。而我国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也是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之一。《公约》生效前后,这种状况不但没能缓解,而且形势更加严峻,斗争趋于复杂化、国际化。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较快,l995年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8600多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比1980年翻了三番多。目前,世界海洋渔业年产量稳定在8000万~l0000万吨之间。全世界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运量靠海洋运输来完成。港口经济在沿海国中占有重要地位,到l993年,全世界较大的海港约有3 000个,年吞吐量约50亿吨。鹿特丹、新加坡、上海、神户、千叶、名古屋、横滨、安特卫普、香港、大阪为10大国际贸易港。滨海旅游业市场广阔,到l995年,世界海洋国际旅游收入约2000亿美元,接待人数5亿人次。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洋油气开发。l995年全世界海洋石油产量达9.6亿多吨,天然气4400多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产量的31%和25%以上,海洋油气业成为现代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水淡化产业也是新近形成规模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到1993年,全世界已有海水淡化厂l000多座,淡化水产量已达1300多万吨/日,其中许多是与火力发电相结合的海水淡化厂。深海采矿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是今后一段时期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兴趣。到l993年,各国和国际财团已投资20多亿美元从事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和深海采矿技术开发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预计近几年将会形成商业开采。海洋生物技术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力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某些方面已取得了实用化进展,初步形成了一些海洋生物代谢物开发产业,如微藻生物产业、藻胶产业等,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传统医药和纺织印染等行业。当前的主攻方向是海洋农牧化生产和海洋药物开发。在海洋农牧化生产方面,重点是研究优良养殖品种培育、性别控制、养殖新技术、病害防治等;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重点是研究生物、天然产物的利用,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对医治癌症、病毒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抗衰老等具有特殊疗效的新药品和保健品。

我国的海洋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l996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2 87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沿海市、县的国民生产总值达l8461.4亿元,占整个沿海地区(即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1%。l996年,全国海洋水产业总产值达1445.3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营业收人达498.3亿元,海盐产量1922.7万吨,海洋原油产量达1687.4万吨,天然气产量26.9亿立方米,主要沿海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48.8亿美元。

我国海洋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10年,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够合理。目前,我国海洋产业中仍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新兴海洋产业所占比例很小。二是综合管理薄弱。实际上以部门管理为主,海洋资源的开发站在部门的角度看往往是合理的、可行的,但如果从整个海洋开发的全局来看则是不合理的、不利的。产业问、地区间为争夺海洋资源和空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岸线占用不够合理。鱼类资源急剧衰退,某些经济鱼类濒临灭绝。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的储量尚不很清楚。海洋石油的探明储量约占石油资源总量的2%,天然气约占1%,大量的资源尚待勘探查明,海洋温差、盐差和海流能的蕴藏量,海底热液矿床和钻结壳的分布和储量,海滨砂矿的某些矿种的分布和储量都不清楚。海洋环境污染加重,目前全国每年向海洋排污达100多亿吨,给海水养殖、海盐生产、海滨风景区及沿海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二)21世纪海洋战略构想

1.21世纪海洋战略思想与原则

制定我国21世纪海洋战略,必须面向21世纪,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以海洋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建设海洋强国的民族意识,把走科教兴海之路、开发和保护海洋、强化海洋的综合管理、增强海防实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为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全面振兴海洋产业,从而保证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在制定21世纪海洋战略的过程中,应遵循:①以海洋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②开发海洋与保护海洋同步的原则;③适度快速发展的原则;④海陆一体化开发的原则;⑤海洋开发科技先行的原则;⑥协调发展的原则;⑦国家海洋安全权益原则。

2.21世纪海洋战略的目标

到21世纪中叶,使以占我国国土面积约1/4的海洋国土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l/4,使海洋产业能够承载全国人口的l/4乃至更多,使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人海洋军事强国之列,从而使我们在拥有一个960万平方千米的“陆上中国”的同时,还拥有一个在约300万平方千米蓝色国土上耸立起来的“海上中国”。 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1--2015年为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使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海洋经济产业化体系,海洋综合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形成,多职能、现代化的海洋执法队伍初具规模。海洋国防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海防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阶段,2016--2030年为全面发展阶段。新兴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个各具特色的临海经济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海陆一体化城镇体系基本形成。这个阶段的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左右,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外向型经济、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达到沿海发达国家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海防战略防护体系基本建成,我国的海防军事实力和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区域性海洋军事强国之列。

第三阶段,2031--2045年为海洋事业全面腾飞阶段。这个阶段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新兴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全面开发阶段,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管理、海洋环境、海洋产业综合实力居世界领先水平,海洋国防实现现代化,中国由一个海洋大国步人世界海洋强国之列,海上中国建成。

到21世纪中期,我国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以上,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海洋经济强国。

(1)海洋开发战略目标。

海洋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我国国情和海洋开发自身的特点,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我国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增长速度宜比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出5~10个百分点。到2015年,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8%~20%,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目前的5:1:4调整为3:3:4,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2%,海洋开发总体实力达到发达国家2010年的水平。到2030年,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6%~20%,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8%以上,海洋开发的总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进一步缩小,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3:5。到21世纪中叶,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3%以上,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5%以上,海洋开发总体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海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起点较高,在今后的发展中,沿海地区的经济还将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并起到带动、辐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到2015年,我国沿海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目前东南亚发达国家水平;到2030年,达到同期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1世纪中叶,达到同期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沿海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工业化水平、科技文化水平、外向型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口素质等各个方面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目标:不断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水平,提高国民经济对海洋的依存度。实现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海洋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竞争机制:逐步提高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中的贡献率;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提高海洋服务和保障技术水平,实现海洋观测、监测、预报和信息传输现代化,提高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水平,为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保证我国海洋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一步,2015年以前,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药物制造技术、海水直接利用及淡化技术、海洋精细化工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洋经济中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0%。

第二步,到2030年,海洋石油勘探开采技术、海洋监测和信息技术、海洋调查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洋经济中的科技贡献率达到70%,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深潜技术、海洋矿产勘探开采技术、海洋核能技术、海面及海底空问利用技术、海军高科技等进入世界先进水平,海洋经济的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沿海社会和经济水平高度发达。

(3)海洋国防战略目标。

我国海洋防卫的目标:实现海军建设现代化,保障我国海防安全、领土主权和祖国统一,确保我国海洋事业和国民经济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顺利进行。到2015年,在现有海防能力的基础上,完善近海防御体系。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几项具有战略作用的海军高科技项目,集中力量攻关突破,使我国海军的高科技在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到2030年,我国海军的总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海军装备的高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水面、水下、空中作战能力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远海作战能力。

到21世纪中叶,我国海军总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海洋管理的战略目标。

海洋管理战略的宗旨是加速与国际海洋法接轨,建立中国海洋新秩序,有效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促进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壮大海洋经济,为建设“海上中国”保驾护航。

到2015年,我国顺利实现与《公约》接轨,妥善解决黄海、东海、南海与周边国家的海域划界问题;中国海新秩序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得到强化,由行业分散管理为主向集中统一管理过渡;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海洋法律体系;海洋倾废管理系统有效运转;海洋预报预警网络和海洋减灾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到2030年,我国海洋综合管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海洋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一支强大的海洋执法队伍;海洋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海洋预报预警、海洋减灾实现现代化。

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海洋综合管理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执法队伍、海洋环境保护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实施21世纪海洋战略的条件

纵观国际国内形势,可以看出,制定和实施我国的21世纪海洋战略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

1.天时——良好的国际环境

从国际形势看,冷战结束,和平和发展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世界的主旋律。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产业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当今一股空前的“海洋热”席卷全球,世界涉海国家都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敦促世界各国把开发、保护海洋列为国家的发展战略。l992年,世界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列为重要领域,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和资源,从而突出了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l993年48届联大作出决议,敦促各国把海洋的综合管理列为国家的发展战略。1994年第49届联大确定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为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各濒海国家都在采取积极的新对策。如日本国新近成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前首相竹下登和很多政府要员在该委员会中任职或兼职。韩国成立了以现任总统为首以及l3名部长组成的国家海洋委员会,政府设立专管海洋事务的海洋部。美国为保持其海洋开发的领先地位,继续加大海洋开发投入。这些都为21世纪海洋事业的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国际环境。

2.地利——优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惟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我国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近年来,“太平洋时代”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太平洋地区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重要舞台,成为21世纪海洋开发的中心。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拥有广阔的海洋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又处在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位置上。过去的几十年里,依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产生并繁荣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科技文化,使沿海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外向度高、最富活力的地区。21世纪,我国利用得天独厚的海洋区位和资源优势,必定会实现“海上中国”的战略目标。

3.人和——国泰民安、心系发展,国内海洋开发形势喜人

从国内的政治经济大环境看,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政局稳定,民族和睦团结,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防建设坚决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国防实力不断增强,国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重视海洋和海洋经济的发展。1992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靠海,还要注重研究海洋经济。……要看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远景,看到资源的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国际间的一场激烈斗争。”l996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题词:“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石油”。这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海洋也是国土的概念,这不但为海洋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必将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产业无论是传统的渔业、

盐业、运输业,还是新兴的海洋石油、滨海旅游等都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海洋经济进入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快车道。尤为可喜的是,沿海省市的海洋意识明显增强,竞相开发海洋,纷纷提出了发挥各自优势的海洋战略,出台了一些大动作、新举措,出现“群雄逐鹿海洋”的喜人局面。

四、实施21世纪海洋战略的对策

(一)把建设海上中国作为基本国策

作为一个海洋面积居世界前l0位的海洋大国,建设“海上中国”是顺应全球开发海洋大潮、奠定强国地位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是壮大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是构筑海上万里长城,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为此,建议国家把建设海洋强国,即海上中国作为基本国策。国家成立21世纪海洋事务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为国家领导决策服务,当务之急是制定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出台海上中国建设规划和关于加速发展海洋产业的决定。海洋开发涉及几十个行业,需要有一个综合管理部门,目前归口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的国家海洋局,难以实施应有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建议组建国家海洋建设委员会和海洋部(或海洋与水产部),专管海洋事务。国家和地方各级海洋委员会主任分别由常务副总理和地方政府常务行政领导担任,并设专职秘书长,负责各级海洋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和涉海部门的协调工作。内陆省份设海洋开发协作领导小组,下设海洋开发办公室。

为促进海洋开发,建议国家实施海洋经济强省带动工程。可将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本地国民生产增加值25%的省、市、县,命名为海洋“强省”、“强市”、“强县”,并在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确定一个海洋开发示范省,配套相应的政策,率先实现突破。

加大向海洋领域配置生产要素的力度,建议组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专业融资——“海洋开发建设银行”,建立“建设海上中国基金会”,发行海洋重点工程建设债券,实行海域和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发展股份制海洋开发企业,进入证券交易市场,广辟资金渠道。组建海洋龙头企业集团,跨国开发经营。对海洋开发的主要骨干项目以及高科技产业,国家重点扶持或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免税。

加大海洋科教力度。国家应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高层次人才开发的重大意义,加强海洋高层次科教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增加海洋科教投入,建立“中国海洋科技教育发展基金”和“中国海洋高科技成果奖励基金”,争取在2010年以前新建海洋大学2-3所,新建海洋重点实验室10个。建立“国家级海洋高级科教人才市场”和海洋高科技人才库。建立国家级海洋科技城和海洋科教人才培养基地。组建中国海洋科学院和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

国家把强化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组织实施海洋宣传教育工程,制定海洋教育规划。要从儿童教育抓起,把海洋知识纳入大、中、小学必读课本。有计划地组织编写出版各种类型的海洋读物和海洋知识丛书。设立国家海洋教育电视台。建议国家把每年的5月15日(我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日)确定为中国海洋日,把2000年确定为中国海洋年(龙年)。强化中华民族的海洋国土意识,使“陆海并重,以海兴邦”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建议国家实施海洋文化发展工程,在21世纪初建立中国海洋人文社会学科,并在北京以及上海、青岛、天津、大连、厦门、广州、海口等沿海城市建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在有条件的国家重点大学增设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院,大力弘扬海洋文化,重铸中华蓝色文明。

(二)实施五大工程,加快海洋开发

21世纪的中国,应当把海洋像土地一样耕作开发,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此,建议国家组织实施五大开发工程。

1.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

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是弥补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目前世界水产品产量为l亿多吨,其中,我国水产品产量达3 0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就其蛋白质含量来说,大约相当于9 000万吨粮食(水产品统算起来蛋白质含量约是谷物的3倍),我国海洋国土约30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20米内浅海面积约2亿亩,海洋滩涂3 200多万亩,发展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水增养殖业、耐盐作物种植业等在内的海洋农业潜力巨大。设想到21世纪30年代,把全国20米以内的约2亿亩浅海全部开发利用起来,建成人工海洋牧场;把3 200万亩的滩涂建成鱼、虾、贝类养殖基地;把渤海建成我国海上最大的“菜篮子”基地;把黄海、东海、南海三大渔场建成定额捕捞的生产基地;在四大洋建立国际渔业合作基地;争取到21世纪中叶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达到l亿吨以上(品种结构亦趋向优化),折合蛋白质大约相当于3亿~5亿吨粮食,相当于3亿~5亿亩陆上耕地的产出。水产品换汇率高,如果扩大水产品出口,用其所创外汇进口粮食,就更有账可算。届时水产品提供人类蛋白质来源的30%,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大致形成粮食、肉食和蔬菜、水产食品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也在变化,世界上发达的海洋国家和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的部分家庭,水产品已由“副食”变为“主食”,而粮食反由“主食”变为“副食”。“吃鱼的女士最漂亮,吃鱼的先生最健壮,吃鱼的儿童最聪明,吃鱼的民族最兴旺”将成为21世纪的消费趋势。从海洋提取的药物和蓝色保健食品因含有多种活性物质,而且副作用小,无污染,所以在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和促进人们保健方面的作用显著。临床实践表明,一些用陆地药源医治不了的疾病,可望从海洋药物中找到解决的良方。从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医疗保健事业的需要来看,海洋药物与蓝色保健食品堪称海洋“瑰宝”。建议国家实施蓝色瑰宝工程,大力组织开发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的生产和出口国。

2.实施海洋油气基地建设工程

我国海域的油气资源相当丰富。据初步估测我国海域石油资源量约450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自1979年以来,我国开始引进外资和勘探技术,加快了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进度。1996年,我国海上原油产量首次突破l 000万吨大关。海洋油气业出现了跳跃式发展的可喜局面。但我国海洋油气开发与勘探仍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世界突飞猛进的海洋油气开发形势将对我国形成很大压力。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21世纪中国的重要战略物资。据1997年10月世界石油大会的有关资料表明,中国的石油需求估计2000年为l.95亿吨,2010年为2.65亿吨。欧洲一家公司的专家指出,尽管中国1996年的石油产量为1.57亿吨,并仍在持续增加,但很难突破l.7亿吨,在2010年,中国将进口1亿吨石油,相当于中国石油需求的l/3。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0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从l996年的每天330万桶增加到460万桶,该部估计2015年将达到每天l 050万桶,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鉴于目前我国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已具备四大能力,即寻找复杂地质条件下大中型构造油气田的能力、自营开发海上油气田的能力、初步形成承包海上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初步具备开拓海外石油资源的能力,国家在油气开发指导上,要坚持“保陆拓海、保近海拓远海”,放慢陆域油气开发速度,加快我国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内海洋油气开发,把我国的能源工业从家门口拉出去,实施外向型开发战略。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海洋石油蕴藏量丰富,开采风险小,没有主权之争,应放慢开采步伐,作为战略油源储备。对东海、南海油气资源则应加大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设想到2000年海洋油气当量⑨达到3600万吨,2015年海洋油气当量达到9000万吨,2030年海洋油气当量达到1.5亿吨,2045年海洋油气当量达到2亿吨。届时,海洋油气产量将与陆地油气产量平分秋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海洋油气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这一目标,要加快黄、东、南海油气勘探开发。为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我国的油气资源,国家应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国营石油骨干企业到南海、国外开发油气资源。要积极与周边以及发达国家合作,加快勘探开发步伐,加快后勤石油基地建设。

3.实施港口和海运开发工程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港口建设和海运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以港口为中心形成的港口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从全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格局来看,建设亚欧大陆桥,使中亚国家借道中国作为其出海口,加快环渤海(两岛一湾)开发和长江大走廊开发,对外开拓,对内辐射,构筑连接五大洲四大洋的海上黄金大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港口建设以及海运业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海运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从港口分布看,我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我国海港分布密度为0.3%,日本为3.2%,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均为2%,我国不但岸线长、港口少,而且是小港多、大港少。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港口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还远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充分利用我国海岸带的优势,加速海上东方大港建设,这既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⑩,也是21世纪的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的需要。

设想到21世纪中叶,我国在32 000千米的海岸线(含岛岸线)上建设成l0大港口群,以港口为龙头形成港El产业群和区域板块经济带,届时,有5处东方大港进入世界国际级大港前10名,使我国成为世界海运业的第一强国。l0大港口群具体为:①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流域港口群;②以天津为龙头的渤海港口群;③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港口群;④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港口群;⑤以连云港、宁波为龙头的江浙港El群;⑥以厦门为龙头的闽南三角区港口群;⑦以香港、广州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⑧以北海为龙头的西南沿海港口群;⑨以海口为龙头的海南岛港口群;⑩以基隆、高雄为龙头的台湾岛港口群。

要达到上述目标,我国必须尽快确立建设东方大港的战略地位,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国家采取扶持政策,加快东方大港建设进程。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港口群发展计划,使各港口群优化组合尽快发挥自己的优势。要确立港口群的双重职能,一方面积极发展外向型产业,加速同世界各国的往来,进口原料、材料,大力出口产品,形成群体合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发挥港口群的辐射作用,带动港口周边区域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其形成一个科技、资金、人才力量雄厚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并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港口板块经济带迈进。

船舶工业是技术、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船舶工业与汽车工业一样,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总体技术水平的标志,船舶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钢铁、电子、化工、轻工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有关专家分析,这一行业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当前,世界造船业呈现出西方发达国家造船能力过剩,东方发展中国家造船能力加速扩张的局面。在过去的20年中,欧洲在世界造船能力中所占比例已从40%下降到不足20%,而东亚造船中心正在崛起,l995年远东地区造船产量已占世界份额的75%。占世界造船份额2/3的日本、韩国迫于国内高成本的压力,向周边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建造船、修船厂。有关专家预测,未来的15年,世界船舶市场将出现需求高峰,年均需求量可达3 500万~4 500万载重吨。我国的船舶工业自建国以来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更是迅速崛起。l996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建造出口船舶161万吨,全年创汇11.9亿美元。我国已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3造船大国的地位,目前已具备了大发展的良好条件和深厚基础,在生产格局、科研开发、经营方式、市场运作等方面已与世界接轨。这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为此,建议国家确立船舶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地位,实施21世纪中国船舶金牌工程,把船舶工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加速船舶工业的发展,要坚持国轮国造,国家对船舶工业实行扶持政策。为了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国内造船业应组建联合体,采取国内外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船舶生产基地,争取在21世纪20年代中国成为世界造船业金牌得主。

4.实施滨海旅游开发工程

海洋景色优美、壮观,气候宜人,是人类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全世界已有上千个海上娱乐和旅游中心,其中有200多个海洋公园,美国近年每年参加游钓的约4500万人,年游钓收入l80亿美元以上;加拿大参加游钓的每年也有650万人,游钓收入47亿加元;日本每年参加海水浴的人有l亿人左右;欧洲盛行海洋疗法,即使冰天雪地的南极半岛,每年也有2500名各国游客前去观光。

我国海洋旅游胜景很多,具有“滩、海、景、特”四大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滨海旅游业蓬勃兴起,沿海及海岛各地都把滨海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来抓。统计资料表明,沿海及海岛地区近年来接待的游客人次以每年高达20%~30%的速度递增。我国滨海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条块分割,缺少统一规划;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配套设施发展缓慢等。根据我国海洋旅游资源特点和发展现状,争取到2030年,将我国各类滨海旅游景点基本开发出来,使滨海旅游景点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实现现代化,在全国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岛上形成一大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技术先进的海滨浴场、海上娱乐场、滨海度假旅游区,使滨海旅游地带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创汇基地,使滨海旅游业在产业规模、接待水平、创汇能力等方面跻身于滨海旅游发达国家的行列。

为此,国家应重点规划和建设好5个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带,即:以大连、营口、丹东、秦皇岛、唐山、天津、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城市为中心的两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湾(渤海湾)旅游带;以上海、连云港、南通、宁波、舟山、温州、杭州等城市为中心的苏沪浙滨海旅游带;以福州、厦门和台北、基隆为中心的海峡两岸旅游带;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北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沿海旅游带;以海口、三亚为中心的海南岛旅游带。要达到上述目标,建议国家实施滨海旅游开发工程,并将滨海旅游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安排,加大投入,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向型滨海旅游经济带,以带动海洋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5.实施海洋综合开发工程

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缓解陆上淡水不足、提供工业原料等方面,开发前景广阔。我国陆地资源缺口较大的固体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淡水资源,在中国海里储量惊人。我国滨海砂矿的种类达60种以上,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种主要有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磷钇矿、铌(钽)铁矿和石英砂等。我国滨海砂矿探明储量约15.25亿吨。我国海洋矿业的发展,要按照勘探与开发同步、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快勘探开发步伐,综合开发和利用资源,形成规模。海洋矿产勘探,近期以沿岸和近海勘探为主,搞好大陆架地质调查,做好海底调查的前期工作,开辟新矿源,扩大远景区。要跟踪世界海洋矿产开发的新动向,积极开展对大洋锰结核的调查,为今后进行调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加快矿产资源评价的进度,为工业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争取更多的新矿种进入工业利用领域。

海水资源利用,主要包括从海水中提取盐、溴、镁、氘、氚和海水淡化以及海水直接利用等。目前世界海盐年产量约5000多万吨,占世界盐类总产量的1/3。世界上99%以上的溴资源都蕴藏在海洋里,每年从海水中提取溴约10万吨。世界海水提取镁年产能力达270万吨,约占世界镁砂总产量的1/3强。海水中氘、氚的含量很高,1升海水含有0.03克氘,而0.03克氘聚变时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的能量。从海水中提取出氘、氚的工艺要比提取出铀简单得多,专家们认为氘、氚是未来能源的希望所在。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300多个大中城市中有18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个城市严重缺水,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海水是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一个重要渠道。国家应将海水资源利用作为优先发展产业,纳入计划,搞好规划,尽快组织实施,以缩短在海水资源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让海水资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海洋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和风能资源。我国潮能蕴藏量为l.1亿千瓦,若开发利用起来,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时;沿海波浪能总理论功率为0.23亿千瓦,全国有92处水道蕴藏着潮流能,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0.183亿千瓦,年发电量可为270亿千瓦·时。另外,我国海岸带广大地区多属风能丰富区和较丰富区,风能资源开发也相当可观。开发利用海洋能,对减轻沿海煤炭运输压力、加强环境保护、增加能源供应有重要意义。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借鉴国际先进技术,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型海洋潮汐电站,在沿海地区、海岛推广风力发电,在有条件的沿海或岛屿开发海洋波浪能,建立波浪能电站,以缓解沿海地区能源不足。

(三)调整国防格局,加强海军建设

从国际上看,《公约》生效后,海洋已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热点。当前,世界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已由过去的争夺军事目标、战略要地和咽喉要道为主,变为争夺经济利益、岛屿及海洋资源为主;由过去的超级大国为主的争夺,变为广大沿海国家都纷纷参与,促使海洋竞争加剧,斗争升温。与此同时,大多数沿海国家将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作为国防建设的重点,出现了以下新特点:①调整海军战略的方向,由陆向海转移,减少陆军,加强海、空军,注重维护、扩张、夺取海洋权益;②增加海军军费投入,加大海军装备建设的力度,提高海军实力。发展的重点是航空母舰、核动力和常规动力先进攻击型潜艇、隐形舰艇,提高海军侦察预警、电子战的指挥自动化、高性能飞机和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武器;③根据海军现代化程度高的特点,重视加强部队训练、院校教育,培养职业化技术人才,提高海军人员的整体素质;④重视加强海洋方向的兵力部署,倍加重视岛屿的战略作用。

从国内看,《公约》的产生和生效,使国防线大幅度地向海洋深处推进,这对传统海防与国防观念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建国后,由于我国面临的周边环境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国家军事力量的格局始终是陆军在三军中占主导地位,国防长期以北部陆防为主,形成以陆为主,海、空辅从的格局。“冷战”结束后,陆上周边环境明显缓和,特别是《公约》生效后,海洋战略地位升高,随着国家管辖海域的扩大,维护海洋权益成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海洋斗争的焦点,斗争趋于复杂化、国际化。中国海潜伏着诱发海上冲突和战争的因素,这对传统国防战略布局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海的实际出发来调整国防力量格局,以保护国家海防安全、海洋利益和现代化建设。

为此建议:①调整海洋防卫方针。从近岸防御转向近海防御、远洋防护,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担负起维护300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安全的重任以及根据《公约》我国应承担的诸如在公海从事缉私、缉匪等国际义务。②调整三军设置比例,增大海军投入比重。国防战略由传统的以陆为主,海、空辅从的格局调整为海陆并举,重点发展海军。海军发展的重点是加大装备建设力度,提高海军现代化水平。鉴于海军属于高技术兵种,可在海军试行职业兵,以走有中国特色的海上精兵之路。③加速海上中小型航空母舰的建造。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大量事实说明,航空母舰是夺取海上战场制空权和制海权的重要工具,是一个国家海军力量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要对付威胁中国安全的海上局部冲突,没有一支能掌握战区制海、制空权的海上力量是不行的。现在全世界有l6个国家共拥有40艘各种类型的航空母舰,我国周边的美、俄、印、泰都有航空母舰。一个国家海上军事力量不强大,就摆脱不掉被动挨打的局面,不要说维护世界和平,即使保护祖国的海洋国土也很难做到,我国由于没有航空母舰,南沙群岛的主权都很难维护。防御战略是我国的既定方针,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可建造2~3艘中小型航空母舰,以增强海防实力,增加军事威慑力,有效地维护祖国的主权、统一和中国海的和平。④设立南海军政特区。中国南海面积辽阔,油气资源、渔业资源等十分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已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海洋争夺的焦点,而且潜伏着诱发海上冲突和战争的因素。为加强这一地区的稳定和资源的开发,国家应把中国南海的发展与建设提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可从中国南海远离祖国大陆的实际出发,考虑建立南海军政特区或中国南海特别开发区,直属中央政府,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设在西沙。南海军政特区享受国家自由经济开发区政策,实行军(海军)、政(政府及海洋监察机构)合一的海洋管理体制,重点任务是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海防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按照“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促进南海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可采取两项措施:一方面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到南海开发油气资源,组织渔民到南海从事捕捞生产;另一方面进行国际招商,合作开发海洋资源。

(四)加大开放力度,加速海岛建设

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和众多的岛屿。全国6500多个岛屿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万里海疆之中,它们既是海洋的一部分,又是陆地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陆的天然屏障,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海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海岛本身的经济价值、军事价值,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海洋权益。就其经济价值来说,岛屿岸线曲折,基岩临海,港阔水深,且临近国际航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良好的港口条件可带动海岛外向型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成为第二海洋经济带的龙头。海岛及其周围海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以及风能、海洋能等,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从军事价值来看,海岛是一个国家的海防前哨,是连接海洋和内陆的纽带,是海洋中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防地位。早在19世纪前,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基于军事战略价值的考虑,而将零星分散在四大洋上的150多个群岛瓜分,连我国的香港岛也被占据150多年。从海洋权益上讲,海岛是划分沿海国家领海和管辖海域的重要依据。如在远离大陆的海洋中,一个有人居住的岛屿,可以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划定约43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由此可见,海岛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利益,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而且与国家的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密切相关。可以说,谁占有了海岛,谁就拥有了海洋。

目前,我国海岛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很不平衡,与国外海岛开发规模和水平还有很大距离。大部分海岛开发属于起步阶段,落后于海岸带地区开发水平,可以说海岛的开发速度与海岛的特殊地位很不适应。为此,建议把海岛开发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大海岛开放力度。对具有战略地位的海岛开放是一个国家有实力的表现,在全球的海岛中,具有军事价值的海岛进行开放开发的不计其数,如太平洋的中途岛、关岛、夏威夷岛、威克岛、维捉岛、塔希提岛、约翰斯顿岛、比基尼岛等。但我国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海岛保卫祖国海疆的门户作用,相对限制和忽视了海岛的开放与开发。国家应制定开放政策,利用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旋律的有利时机,提高海岛对外开放水平,让海岛享受比沿海经济特区更加优惠的开放政策。如实行自由经济区或自由港、自由岛政策,并作为国内第一个层次的对外开放区,充分发挥海岛的区域优势,把海岛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海南岛开放力度,让海南享受自由岛优惠政策,以增强其竞争力和活力,为海南挑战东南亚发达国家创造条件。

对于地处国防前哨又具有重要军事海防价值的岛屿,更应制定特殊开放政策,促使海岛超常规发展。如山东省的长岛县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区,而且又具有重要开发价值,可使长岛享受自由岛政策(岛内局部地区可不开放或南5岛开放,北5岛暂时不开放),大量吸引外资,促进海岛经济超常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只要政策对头,在21世纪中叶,完全有可能把长岛建成北方的“小香港”。开发一个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岛屿等于在祖国的海疆建造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不论今后世界局势如何变化,海军加海岛是海洋霸权主义者的克星。

第二,国家应尽快制定海岛开发保护法,把海岛的开发保护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坚持依法兴岛,以海富岛。海岛立法有利于提高海岛的重要战略地位1,提高全民族对开发、保护、管理海岛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立法来规定海岛的开发政策,进行统一规划,有利于促进海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立法,理清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有利于海防的巩固和长治久安。

第三,国家制定有利于海岛开发和保护的政策措施。对海岛的重点建设项目安排、投入资金、科技人才、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向海岛移民等问题作相应规定,以促进海岛开发与保护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水、电、交通是制约海岛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家应把海岛水资源的开发和电力问题的解决作为支持海岛发展的政策性措施予以扶持,采取陆水输岛工程、海水淡化或海岛深度采水工程来解决淡水资源问题。电力问题,有条件的可采取海陆连网或利用风能、海能、自办电厂来解决。海岛港口建设要列入国家计划,优先安排。

对有争议的岛屿开发,国家应制定“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具体规定,对国内前往该区域开发的企事业单位和民众团体采取保护性政策措施。

第四,加强对海岛建设的领导。国家应设立专门的海岛发展管理和协调机构,宏观管理海岛开发与保护事宜。国家应定期召开全国海岛工作会议,重点研究落实海岛开发与保护的政策措施、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

(五)加快海洋立法,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公约》生效,给我国既带来机遇,又提出挑战。机遇一,为我国开发、利用海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资源;机遇二,为我国加强海洋管理提供了国际法律依据;机遇三,为我国作为已登记的深海采矿先驱投资者的利益提供了法律保护。挑战一,面临着维护海洋权益、协调资源开发和保护海洋环境的严重挑战;挑战二,面临着海洋立法与国际海洋法接轨和依法治海的严重挑战;挑战三,面临着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的挑战。

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①尽快出台《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岛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采矿法》、《海洋教育法》等,及早与《公约》接轨。②加强海洋权益保护和海洋执法力量建设。组建国家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可称中国海洋监察总队,集海监、边防、交通、渔政、海关等各项执法权力于一身,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具有快速反应能力(海上ll0),依法加强权益、资源、环境、减灾的监督管理,维护海上生产和治安秩序,打击海上走私、贩毒和偷渡等。③做好海洋划界工作。对有争议海域进一步搞好调查、考证,与此同时,要加快争议海域的开发步伐,以在今后划界谈判中争得主动。④全面实施海域许可制度。尤其是对有限海洋资源的利用,要严格配额许可管理。要坚持许可和有偿原则,逐步解决海域功能紊乱、海域资源浪费的问题。⑤高度重视海洋可持续发展问题。加强海上防灾减灾力量,针对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及早考虑安排加强沿海防浪设施建设、加强陆源污染物排放量的管理,建立海岸带自然保护区,扩大海洋环境的监测和预报范围。

展望21世纪,全球海洋经济、政治、军事斗争风云激荡,可谓忧患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新的一轮国际问的较量最终将在海上决出胜负。21世纪中国兴衰成败的关键在海而不在陆。历史将永远铭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设了新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率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开创了改革开放大业。笔者坚信,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一定能够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率领中国人民进军海洋,建设“海上中国”,复兴海洋文明,再创中华盛世!

(参考文献略,l997年10月)


注释:

①马汉,美国著名海军战略理论家(1840---1914),代表作《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上力量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军战略》

②沃尔特·雷利爵士,英国公民(1552--1618)

③《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④日本学者外山三郎著《日本海军史》

⑤郑和,我国著名航海家(1371--1435)

⑥按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战略构想,2010年人口控制指标为l4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零增长

⑦笔者于l992年向中央提出了建设“海上中国”的建议,之后在出版的专著《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龙,将从海上腾飞——21世纪海洋战略构想》中就建设海上中国这一战略构想作了详尽的论述

⑧海域划界参考杨金森《重大海洋政治经济和环境问题综述》(《海洋开发与管理)1997.2)

⑨把天然气折合成石油产量

⑩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主张在中国的北部、中部及南部各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笔者把中国大海港群统称为 “东方大港”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