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青岛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2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增长20%左右。分析原因,主要得益于青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下放市级管理权限等举措,使得蓝色硅谷、西海岸经济新区、红岛经济区三大发展平台,成为蓝色经济发展的“引擎”。
面向未来,三大功能区将推动青岛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加快迈向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蓝色硅谷
一次引来六大项目
2012年12月29日,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与中科院海洋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医药及生物制品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六大项目。
“博士后工作站将帮助蓝色硅谷成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杨红生介绍,双方将致力于培养一批既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又具有较好的成果转化视野,愿意并能够服务于海洋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初步计划,每年招收博士后160人、博士研究生130人、硕士研究生250人。
与中科院海洋所的合作,只是蓝色硅谷在过去一年诸多进展中的一项。1月4日,青岛市发改委副主任张旭东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2年,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速度加快:完成218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加快推进16.2平方公里核心区和14.8平方公里综合服务区建设;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大青岛校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开工建设60万平方米孵化器和20万平方米专家公寓……
同样在2012年12月29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三期工程破土动工。“不出10年,这里将成为世界七大海洋科研机构之一。”实验室筹建处主任潘克厚表示,随着三期的开工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加快了迈向世界七大海洋科研机构的步伐。
西海岸多主体竞相发展
与此同时,位于胶州湾西岸的西海岸经济新区更是呈现前湾保税港区、董家口经济区、中德生态园等多主体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前湾保税港区二期封关运营,获批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开通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通道,联合上海洋山港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董家口经济区加快开发,进驻39个大项目,青岛港矿石码头等4座码头建成营运。中德生态园落户青岛德国中心等12个项目全面启动规划建设。
张旭东介绍,2012年底,西海岸经济新区集聚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28家央企,预计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
特别是在去年青岛对部分行政区划作出调整,撤销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调整后的新黄岛区,陆域面积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2万人,区内拥有5个国家级园区、5个省级园区和青岛前湾港、董家口港两大港口,发展潜力大大提升。
在定位上,青岛提出,作为行政区的黄岛区要突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而作为经济功能区的西海岸经济新区将突出经济发展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实现两者优势互补。
当前,西海岸经济新区正以行政资源、产业资源、政策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加快要素聚集和功能提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争取进入国家级经济新区行列。
红岛经济区
婉拒579亿元投资项目
红岛经济区是青岛市委、市政府为实施“三城联动”发展战略,在先期启动的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的基础上发展设立的。根据规划,红岛经济区范围包括青岛高新区、青岛出口加工区及城阳区红岛街道、河套街道,占地面积约为160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区位条件优越、腹地空间开阔,是青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
在产业规划上,这里坚持创新驱动,突出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加快壮大蓝色生物与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科技服务业,已经形成了“1+3”主导产业布局。目前,区域内已累计引进企业及项目398个,总投资约889.92亿元。去年,29个重点产业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211.1亿元。特别引进的中星微嵌入式CPU桥片项目、德国博世柴油喷射系统生产基地项目、香港招商局蓝湾网谷项目等重点项目,有力带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
查看全文:http://www.hellosea.net/show.php?xuh=3914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