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服务海洋强国和美丽海洋建设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42:30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 王玉银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海洋强国”宏伟目标的提出,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励海洋工作者在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5个方面开创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新局面。

海洋生态文明与海洋强国建设统一于建设人海和谐关系、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人海和谐关系、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沿海国家和地区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肩负着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两大业务体系的业务组织与管理任务。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就必须结合履职尽责要求,创新发展支撑技术,着力助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协调,为全面实现海洋强国和“美丽海洋”的重大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要创新发展监测与评价技术,提高对海洋生态环境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认知水平。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业务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达到了对主要污染源的状况要清楚,对海洋环境质量现状与演变趋势要清楚,对潜在的环境风险要清楚的阶段性发展要求,但尚未达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 监测中心要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尽快实现技术创新,以科学认知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为目标,突破对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监测评价的框架,把对人为开发活动状况及其海洋生态环境响应的监测与评价纳入现有技术体系,创新发展基于人海耦合关系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新技术体系。

二是要进一步做好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提高对“五个用海”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效能。监测中心将以对“五个用海”的信息支撑和技术支撑需求为目标,深入推进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的业务运行,制定我国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发展规划,开展海域无人机监测基地建设,拓展我国管辖海域动态监视监测能力。进一步做好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实施和海域有偿使用政策的技术支撑工作,建立健全海洋空间和资源规划体系,加强对海洋产业、临海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

三是要加强支撑技术研究,脚踏实地参与建设“生态海洋”的实践。首先要积极参与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监督监测,进一步研究完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强省和海洋强市等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关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海域资源使用状况等的特征指标和评价标准,研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监督性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等。其次要加强与地方合作,积极开展海洋污染减排、海洋功能区环境保障、海域和海岸带生态脆弱区保护等的管理对策研究,并协助地方逐步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政策框架体系。此外,还要加强自身实践,以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项目为平台,探索各类受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四是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研究完善我国海洋综合管控体系建设方案。要综合利用监测中心对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海域空间资源使用状况等信息资源的系统把握,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海耦合评价机制,加强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分类分区管理政策研究,科学谋划海洋空间利用和海岸带经济布局、海洋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布局,完善开发与保护政策,规范开发秩序,引导符合海洋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布局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建立以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以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手段的海域资源环境调控体系。

五是要不断拓展国际视野,为维护国家公海资源环境利益做好技术支撑。监测中心将立足职责要求,不断拓展国际视野,系统跟踪并分析研究涉及海洋资源环境事务的国际法及国际组织各类法规技术文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规则和技术规范的制定……
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107/83392.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