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胶莱运河——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来源:潘怡为   发布时间:2015-05-21 03:33:11 

胶莱运河——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潘怡为

(青岛太平洋学会)

全长133公里,曾经将山东半岛一分为二的胶莱河,是中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一个奇迹。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这个已经湮废数百年的胶莱河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对它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期望值很高。然而它被历史证明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且也可能对两岸的耕地、淡水资源造成影响。因而有必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1古人开凿胶莱运河的动机和重新开发胶莱运河的必要性

自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开挖算起,胶莱运河已经历700余年之历史了。元定都大都,然而产粮基地却在南方,80%的粮食需要运输到北方。在大规模改造大运河的同时,统治者也在尝试海路运输。海盗出身的朱清、张喧受命打通海上航道,运粮入大都。但在初始阶段,海运耗时长,且海难损失严重。当时,供职于中书省的姚演提出开凿胶莱河的方案。即在胶州湾与莱州湾之间这个山东半岛咽喉地带,凿开一条运河,使黄海与渤海相连。这样运粮船队便无需再绕到半岛东部多急流险滩之地,而由胶州湾直上渤海,既缩短航程,又降低了海难风险。此奏折为元世祖忽必烈所准奏,当年胶莱河开凿,至元十九年(1282)主体工程竣工。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运粮六十万石。明王朝在嘉靖二十年(1541)重新疏浚了胶莱河,并且在马家濠地段开凿了一条“长十有四里,广六丈有奇,深半之”1的海水运河。明朝统治者疏浚胶莱河,开凿马濠运河,出于与元代统治者同样的原因。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再度北移。政府、军队的粮食供应却仍然依赖南方,而京杭大运河又时常遇上黄河泛滥、自身溃堤等问题,故而重新开发利用胶莱河。

北宋时,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胶州湾地区在宋代时已经是海上贸易集散地,元佑三年(1088)在板桥镇设置“板桥市舶司”。2江南的丝帛、茶叶,东南亚的犀角、象牙、乳香等珍奇什物充斥其间,俨然已是繁荣的国际贸易港口。到明朝,胶莱河商贾云集,舳舻相继,成为商船由黄海进入渤海的捷径。如果不是倭寇骚扰,海盗为患,明政府实行海禁,影响了海运业,胶莱河可能会维持较长时间的繁荣。

新中国才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胶莱河问题十分重视。1953年,傅作义作为水利部长曾亲临胶莱河视察。在制订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出于军事、经济两方面考虑,曾将胶莱河的重修纳入规划。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得到执行。今天看来,重新开挖胶莱运河主要意义应当在于物流业、旅游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海运成本的不断提高,胶莱运河这条由黄海入渤海的捷径必然会越来越有吸引力。由此还可以拉动胶州湾北部和运河沿岸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胶莱运河还可以沟通胶州湾与莱州湾,从而通过海水的流通互换,改善胶州湾水质,保护湾内的海洋生物。从军事角度来看,京畿安全之所系之渤海与黄海的军用船舶可以通过胶莱运河实现安全调度,可在战时有效避免军用船舶在外海航行调度的风险。另外,历史上日本和德国都曾经把山东半岛当作入侵内地的跳板,一条宽阔的胶莱运河也可以形成一条拱卫中央腹地的军事防线的依托。重修胶莱运河对于改善大气环境可能也有一定的帮助。有论者认为重修并扩建胶莱运河可以“实现中国大沿岸流恢复古‘热海’左旋强劲环流,从而恢复利用东中国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海洋温度场和海流场海洋气象功能,巧妙恢复我国历史地理景观生态原貌的东中国海‘空中南水北调’方案”。3也就是说,胶莱海洋运河可能形成海洋暖流气象功能,在华北地区能起到调节温差,增加降雨的作用。

2 胶莱河的湮废及其原因

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胶莱河基本开凿完毕后,不到十年,至至

元二十七年(1290)时,胶莱河“万户府”被废,胶莱河停止运粮。此后便逐渐湮废了。原因主要在于胶莱河水源不足,虽然阿八赤北引平度白河沙,南引沽河水入胶莱河,但水源依然不足。逢旱年则无法通船,且船只损耗较大,“船多损坏,民亦苦之”。4 以元明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尚不足以挖掘一条可以贯穿山东半岛的人工海峡,使吃水深的海船能直接航行其中。往往需在胶莱河的南段,将漕粮转到平底小船上,通过胶莱河后,再将漕粮装上大船。如此一来,漕运的时间、成本都超出了合理的限度。至元二十六年(1289),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凿成,大运河贯通,漕粮可直接由江南运至大都。加之朱清、张喧在海运方面因为巧借洋流,使海运漕粮直至沽(今天津)“不过旬日”,因而胶莱河逐渐失去存在价值,至元二十七年(1290),“胶莱运河万户府”被撤消,胶莱河逐渐湮废。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王献重开胶莱河后,胶莱河再度湮废的原因则是明朝因倭寇横行而实施的海禁政策,加之运河南北两端“海沙易壅,又水潦积淤”,5这是当时的技术条件难以解决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政治问题,那就是数百年间形成的京杭运河既得利益集团惧怕胶莱河夺走大运河的生意,他们在朝廷的代言人也反对胶莱河的重修与维护。在这种情况下,胶莱河两度湮废,再没有得到重修与拓宽、加深的机会。

在今天看来,古代许多妨碍胶莱河生存与发展的因素已不复存在。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使得物流产业迅速膨胀,对于交通设施的建设有着永不满足的需求。一条宽阔的胶莱人工海峡将是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唐城市群之间的最经济、最快捷的交通运输线,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条黄金水道。过去困扰古人的水源不足问题、海沙壅塞问题以现代的技术能力已不难解决。淡水资源当然是不能考虑的,山东半岛是淡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解决胶莱运河的水源,只有用海水。以现在的技术能力,挖掘一条宽100米、深达海平面以下30米的人工海峡,贯通胶州湾与莱州湾,并非难事。这样便可利用取之不尽的海水以资通航。以目前国家的经济实力而言,财力上并无问题。对于环渤海经济圈这样一个经济正在蓬勃增长的地区而言,胶莱运河其实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回报将是丰厚的。海沙壅淤问题,以现代科技,也是不难解决的。

3 胶莱运河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胶莱运河对于环境,尤其是对于气候可能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但犹如钱币的两面,它可能也会有负面影响。首先,半岛地区的淡水资源和河流水系可能会受到影响。元代胶莱河的开凿对于半岛地区的破坏性是很大的。半岛中部“胶潍走廊”远古时期本是海峡,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这里逐渐变成陆地,但地势相对低洼,湖沼众多。元代这里尚有“三泊湖”、“游沼荷香湖”、“九穴泊”、“脉湖”、“都泺”等面积较大的湖泊。胶莱河开凿后,为解决运河水源,将湖泊之水引入运河,使湖沼面积迅速减少,逐步变为农田。至元二十年(1283)阿八赤开新河时北面引平度白沙河,南引沽河水入新河。因而,山东半岛地区的水系因胶莱河而改变。水域面积大幅减少,这样对于这一地区的环境的破坏是很明显的。我们必须避免与古人犯同样的错误,既要充分开发胶莱河,又要保护环境。一个较可行的方案是,将胶莱运河与大沽河实行剥离,将运河西岸的胶河等河流并入淮河水系,将东岸诸河流并入大沽河水系,从而实现胶莱运河与半岛淡水体系互不侵扰。胶莱运河所经过胶潍走廊主要是大片的农田。未来的运河实际上是一条人工海峡,如果河床渗漏的话,海水将造成农田的盐碱化。因而,运河河床的防渗性需要高度重视。在对河床进行防渗处理的同时,还有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可将运河两岸10公里范围内划为经济开发区。实际上随着运河的开发,沿岸将出现一系列小型港口码头,甚至是我们现在还难以想象的“胶州港”、“高密港”、“平度港”等等,随着水上运输便利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一批制造业、物流业企业将落户于此,如此一来,可使沿河两岸经济迅速转型,农业人口转为工业劳动力资源,农田的盐碱化之虞也就迎刃而解。

在重开胶莱河时,还有一个问题须加以重视。胶莱河所经地区,也是古代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虽然这一区域远古时期湖沼众多,但在一些地势相对较高的土岗、“崮堆”地形处,往往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分布区,秦汉以降各代文化遗址也屡有分布。虽然新的运河河道基本吻合但新河道要比古代河道宽很多,故而在重修胶莱运河时,必须对所经地区进行考古学勘探和抢救性发掘,以免祖国文化遗产遭受损失。

4 马壕运河与胶莱运河

马壕运河位于今青岛开发区长江路街道办事处,东起唐岛湾,北至前湾港。“长十里有四,广六丈有奇,深半之。”6最初开挖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开挖方案同样是由按察副使王献提出的,做为胶莱

运河的配套工程和组成部分,马壕运河的开挖主要是为了使漕船免受淮子口诸礁之险。工程仅用去三个月的时间。对于河上段的众多巨石,采用“焚以烈火,沃以水潦”7的办法,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也是难能可贵的。马壕运河开挖后,曾经兴盛一时,“舳舻络绎,百货骈集”。8但随着胶莱河的湮废,马壕运河也逐渐荒废了。

以今天的航海技术而言,淮子口的暗礁已不足为虑。但显而易见的是,胶州湾葫芦式的形状,不利于湾内海水的循环。马壕运河,实际上是一个人工海峡,它直接通往黄海,将非常有利于胶州湾水质的提升。以古人的生产技术水平,三个月就可以挖通的马漕运河,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大可以用较小的代价,换来胶州湾海域水环境质量大幅提高的成果,这是很划算的事情。再者,从军事角度来讲,重开马壕运河也是很有意义的。跨海大桥方案之所以搁置,就是为了防止在战争环境下,胶州湾惟一的出海口被封死。如果开通马壕运河,胶州湾从军事角度讲,便有了第二个出口。

再者,马壕运河是一条海——海型运河,河内流动的完全是海水,实际上是人工半岛型海峡。而马壕运河建成于明嘉靖十六年也就是1537年,比同类型的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早300多年,而且在水体的质量上更为典型。所以马壕运河应当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人工型半岛海峡。这就为这条古运河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奠定了雄厚的人文基础。

重新开挖胶莱运河在发展物流业、促进沿岸地区经济发展、改善自然环境、开发旅游等诸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预测,它将比德国的基尔运河发挥更大的综合效应。元明两代胶莱河两度湮废,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科技不发达,所开挖的河道过浅、过窄,不能满足大型海船航行通过的需要,加之淡水量太小,达不到运河所需标准,因而实用性较差。以现代的科学技术能力,完全可以克服这些缺点,挖一条深达海平面下30米,宽100米的人工海峡,贯通黄海胶州湾与渤海莱州湾之海水,使万吨巨轮畅通无阻,胶莱运河的巨大作用便可以彰显无余,中国历代人民所梦想的胶州海运便能充分实现,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奏凯歌。

引用文献:

1 《明史·河渠五》

2《增修胶志·大事记》

3 张泽京《胶莱运河梦》,《青岛马濠运河研讨会论文集》

4《续资治通鉴》卷一八六。

5 《新元史》

6《新开胶州马濠之记》碑文

7 同上

8 同上

2006.6.2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