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市场将面临调整 船厂宜做好过冬准备
如果全球经济能够继续前几年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那么全球造船业的繁荣至少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正在从房地产领域和金融领域向更多的实体经济领域扩散,其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而且,这种影响正在通过航运和金融等领域向造船业渗透,造船市场将面临较大调整。这在以下几个方面已有所表现:
第一,船价下跌。据克拉克松统计,今年9月份,新船价格为1501.08美元/载重吨,较上月下降了2.46美元/载重吨。虽然下跌的幅度不大,但这是自2006年12月份以来的新船价格首次下降,在当前如此高的成本压力下这种变化反映了船舶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改变。此外,二手船价格也已经连续两个月下降。
第二,成交量大幅下滑。2008年1-9月份,全球新船成交量为1.43亿载重吨,较去年同期减少了5358万载重吨。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新船成交量为4392万载重吨,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673万载重吨。最近两个月全球新船成交量连续下滑,其中9月份的成交量仅为693万载重吨,是2005年12月以来最少的一个月。
第三,手持订单下降。由于成交量大幅下降,10月初,全球新船手持订单为6.0176亿载重吨,较上月下降了55万载重吨,是近三年来的首次下降,值得引起警惕。
第四,船东询价减少,撤单现象增加。近几个月,船东向船厂询价大量减少。此外,船东撤单现象增多;这在去年年底就曾有报道,但今年以来数量不断增加,涉及多家船厂的多个船型,资金量也较大。
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船东对未来信心不足,表明他们对世界经济前景比较担忧,对未来航运市场走势没把握或不看好。二是船东融资困难。目前金融机构对放贷已相当谨慎,许多金融机构已停止船舶融资,即便融资也会提出相当苛刻的条件。融资困难也反映了金融机构对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的担忧。
综合上述种种迹象,世界造船市场将发生较大调整。但这种调整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一,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造船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但其发展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一部分人认为,本轮上升周期在两年前就应该结束,但全球经济、贸易和航运持续繁荣,造船业的上升周期得以延续。但造船业内在周期性调整要求并未改变,而且上升周期越长调整力度可能就越大。
第二,金融危机使本轮上升周期结束。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在金融系统引发的地震使得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的两家转型,两家被收购,一家宣布破产,这个大地震不仅震惊了美国,而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面临着下滑甚至衰退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全球的消费需求受到抑制,货物贸易在许多国家出现下滑,随之而来的就是航运市场的大调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金融危机的致命之处在于它对造船业所赖以生存的航运市场所产生的巨大冲击。
第三,航运市场大幅下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航运市场遭受重创:去年第四季度集装箱运输市场开始走弱;如今干散货运输市场也经历了暴跌,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已经从5月20日11793的历史最高点下跌至10月10日的2221点,跌幅超过80%;现在,今年一向表现相对稳定的原油运输市场最近也出现连续下挫。航运业是作为造船业下游产业的航运市场,其兴衰成败直接决定着造船市场的命运,航运市场的下滑必然会严重影响未来新船需求的增加。
第四,造船能力迅猛扩张。最近几年全球造船能力的迅速扩张也给今天的调整埋下了伏笔。21世纪以来,全球造船能力迅速扩张。2000年全球新船完工量仅为4491万载重吨,到2003年也只有5364万载重吨,而2008年新船完工量将突破1亿载重吨,短短的5年时间,增加近一倍。特别是两年后的2010年全球新船完工量又将增加近一倍,预计将达到1.8亿载重吨,也就是说届时全球的造船能力至少为1.8亿载重吨。到目前为止,2010年的船台基本排满,但2011年及以后的船台还有大量的空缺。将2011年及以后的手持订单分摊到2011至2013年三年,每年的需要完工的新船为5000万载重吨。也就是说,如果要想维持2010年的产出量,今后平均每年新接订单要达到1.3亿载重吨以上。从未来航运市场的发展趋势看,这种压力是巨大的。
第五,运力增加压力巨大。航运市场不仅面临着全球贸易量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危险,而且也面临着未来新增运力大幅增加的巨大压力。目前全球手持订单为6.02亿载重吨,其中油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手持订单分别为1.87亿载重吨、2.96亿载重吨和630.6万标准箱,分别占现有船队运力的47%、71%和53%。即使考虑到旧船拆解等其他因素,未来几年三大主力船型的运力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在目前严峻的形势下,造船企业应着重关注以下问题:一是加强手持订单风险管理。船东弃单问题已经出现,并不断发展,造船企业应密切关注这一现象,谨防船东弃单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二是加强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当前不仅造船市场本身出现了问题,而且其上游的船舶配套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造船企业应密切关注配套产品的供应,防止供应链断裂。三是研究和制定竞争策略。当前船市下滑,同时产能不断扩张,融资环境也不断恶化,世界和我国船舶工业即将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造船企业应当未雨绸缪,认清当前形势,结合自身实际,及早制定相应的策略,以应对将来激烈的竞争,从而顺利渡过船市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