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值得长三角睁大眼睛打量的,也许是泛珠三角的动向。
3年前,当体量庞大的“9+2”格局的泛珠三角横空出世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姿态”。按照当时的理解,我认为“泛珠”的最大亮点在于制度创新。
但是,“泛珠”打起了“东盟”牌,这样一个新定位,大大提升了其在全国区域战略中的地位。在中国的版图中,珠三角,抑或是泛珠三角,虽然轰轰烈烈,毗邻港澳而地位独特,但也难免“偏居一隅”之尴尬。不过,如果置于中国—东盟—亚洲的版图中,这一区域的重要性顿时凸显起来:既是我国积极参与东盟合作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也对这一区域的市场拓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可以肯定,随着与东盟的对接,“泛珠”的合作重点也将出现一些变化。经济的外向性特征将会越来越明显,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提供与拓展,会有突破性进展,出口的拉动力会加重,而在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城际(包括国际)间的基础设施共建、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会引入国际资本……这都对“泛珠”的区域合作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如果说,京津冀抑或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可能会更多地看到长三角的影子,那么,“泛珠”与长三角,则完全是两条路线、两个版本。从一体化的形成过程看,长三角是“自下而上”,“泛珠”则是典型的“自上而下”。两种模式难说孰优孰劣。就一体化的基础而言,长三角更扎实。但是,就制度安排而言,泛珠三角的协调层次之高、中央各部委的直接介入力度之大,为长三角所不及,也是两个区域间最大的差距。
从3年前横空出世,到今天全面对接东盟,3年定位之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恰是一种区域合作的国际化战略眼光,看到的是审时度势、乘势而上的机遇把握能力——这个势,就是“东盟”战略,就是我国决定积极参与东盟合作的国家战略,看到的是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安排下带来的决策反应与执行效果。
这非常值得长三角思考。
(作者系区域问题著名学者,华师大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国家发改委牵头的长三角“十一五”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专家组成员之一。)
2006年8月1日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