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蓝色经济首先需要改变态度”—— 访参加第二届APEC蓝色经济论坛部分国际组织专家
近年来,随着陆源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发展蓝色经济,实现绿色增长”也已成为各沿海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日前,在第二届APEC蓝色经济论坛上,就发展蓝色经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记者采访了全球海洋论坛主席碧莲安娜·奇钦·塞恩、国际海洋学院院长阿维尼·贝楠、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理事会主席蔡程瑛、保护国际基金会高级副总裁塞巴斯蒂安·特伦。他们表示,加强交流沟通以达成发展蓝色经济共识,是当前各国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蓝色经济应是可持续发展
7月20日,里约+20峰会上发表的宣言《我们憧憬的未来》将蓝色经济表示为“以海洋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实际上,绿色经济就是蓝色经济。”国际海洋学院院长阿维尼·贝楠说,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因而从宏观上来说,陆地经济应是海洋经济的延伸。
但海洋经济并不等同于蓝色经济,蓝色经济首先应是可持续性的经济模式。“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但这并不一定是可持续性的。”阿维尼·贝楠认为。
“就像修建海堤利用潮汐发电一样,看上去属于绿色经济,但这种绿色经济对海岸线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因而也不能将其称之为蓝色经济。”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理事会主席蔡程瑛表示,蓝色经济是以海洋为基础的可持续性的绿色经济,而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应包括3个要点: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分配财富和持续性的经济发展。“这三者缺一不可。”
蓝色经济应平衡环保与经济发展
尽管还存在着理念上的一些分歧,但毋庸置疑,发展蓝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然而,发展蓝色经济并非一路坦途,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建立执行机制上,都需要国际社会继续努力。
“目前,各国政府对于发展蓝色经济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政府显然更看重经济发展。”全球海洋论坛主席碧莲安娜·奇钦·塞恩说,这样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倾斜将使得当地陷入环境恶化和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并不以经济发展成绩为唯一标杆。发展蓝色经济,应是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012年,保护国际基金会推出了“全球海洋健康指数”,该指数的评价体系中包含了海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考量。“发展蓝色经济并不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决定因素,在2012年全球海洋健康指数中,新加坡、波兰等发达国家得分较低,而塞舌尔、圭亚那等发展中国家得分则较高。”保护国际基金会高级副总裁塞巴斯蒂安·特伦表示。显然,发展蓝色经济的成功与否,是一个综合考虑的因素。但是在发展蓝色经济的过程中,除了国家政策制定上的偏颇性,发展蓝色经济依然面临着许多执行上的具体困难。
“协调处理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我们感到最为困惑的一个难题。”蔡程瑛坦言,作为先行一步发展蓝色经济的国际组织,有着20多年历史的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一直致力于发展和推广东亚海海岸带综合管理项目(ICM)。
蔡程瑛表示,一个东亚海海岸带综合管理项目的推广成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说,政府领导更换后,新任领导如果不认可我们所推广的理念,那么这个项目就有可能夭折。”而当某地区项目进行顺利之时,也有可能出现某一部门因权利和财力增加而减少与其他部门合作的迹象,而东亚海海岸带综合管理项目则是需要多部门配合才能完成的综合项目。
此外,政府管理体制上的分散性也会使得项目执行遭遇阻碍。以日本的内海管理为例,河流、灌溉、工业用水、水产养殖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协调项目用水时很消耗时间和精力,因而项目的成功率也无法保证。”蔡程瑛说。
发展蓝色经济应多管齐下
专家们表示,除了需要达成理念上的共识,在具体发展模式上,蓝色经济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模式,而应该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由各国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蓝色经济模式。因此,多项并举、多管齐下,将是今后各国发展蓝色经济的不二法门。
在阿维尼·贝楠看来,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发展蓝色经济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态度。“桌子上放了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后想的是‘哇,还有半杯水’,而消极的人则会想‘唉,只有半杯水’。”阿维尼·贝楠说。而蓝色经济目前的状态就像半杯水一样,需要国际社会通过达成共识,积极改变现状。
阿维尼·贝楠表示,除了积极乐观的态度,还应认识到发展蓝色经济需要付出代价。“发展蓝色经济,需要长期投入,不能一蹴而就,这种观念、经济发展模式上的转变过程需要几代人的付出才能取得成功。”
蔡程瑛则建议现阶段发展蓝色经济,应从地方层面做起。“国家层面上只是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而具体执行的则是地方政府。”如今……
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21212/82940.s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