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频道10月15日消息: 昨天,无锡市场出现含有大量甲醛成分的太湖银鱼。记者昨天从上海市食品监督所获悉,上海早在几年前已针对水发、水产产品的甲醛含量开展常规检测,检查发现个别水产品中确实有甲醛残留,其中有极个别人为添加的,也有水产品中蛋白质自身分解残留的。市食药监管局表示,正在对水产品开展监测,目前尚未发现异常。 无锡现含甲醛的“银鱼” 据了解,最近有一些无锡市民反映购买的银鱼炒熟后,嚼如橡胶,用手难以扯断,外表可拨出一层皮状物。无锡市农林局渔政处处长张宪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商贩为了防腐保鲜,将银鱼经高浓度甲醛溶液浸泡,加上放置时间过久所致。张宪中称,不法商贩们在极难保鲜的水产品或水发食品中添加甲醛已成潜规则,是“常态”。 而甲醛是原浆毒物,其35-40%的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它能与蛋白质结合,经常吸入少量甲醛,能引起慢性中毒,出现黏膜充血、皮肤刺激症、过敏性皮炎、指甲角化和脆弱、甲床指端疼痛等。全身症状有头痛、乏力、胃纳差、心悸、失眠、体重减轻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等。 超市仍有“银鱼”销售 昨天,记者分别走访了沪上一些农贸市场和超市,看到销售银鱼的摊位很少,一位水产老板对记者解释“因为这种鱼养起来比较难,不像其他水产品那样好养。” 在铜川路水产品市场,记者看到,银鱼比起其它水产品要少得多,大部分商家都没有卖,只有零星几个摊位经营银鱼,而且售量也较少。在为数不多的一家银鱼专卖点,记者看到,银鱼都被冻起来放在温度较低的冰块中,共有大小两种,大银鱼售价11元/斤,小银鱼8元/斤,银鱼“卖相”都属上佳,特别是较大品种的银鱼更是洁白透亮,用手捏上去也较有韧性。当记者询问老板是否知道太湖银鱼被检出问题时,老板只是一味地回避话题,告诉记者他的银鱼都是有品质保证的。 在位于天山路上的一家易初莲花超市,记者看到一个销售银鱼的摊位,售价19.8元/斤,当记者询问是否太湖银鱼时,销售人员回答是的,并热情介绍记者购买,而记者进一步询问是否知道太湖银鱼出了问题时,销售人员又急忙改口说这些银鱼并非来自太湖,产地究竟哪里不清楚。 世纪联华体育馆店水产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一些银鱼看着比较大,的确是浸在水里“发”出来的,但有没有加甲醛就无从得知了,但他认为超市的进货渠道都明确要求有“三证”,所以相对来说可能还是比较让人放心的。另外,他跟记者介绍说,“有的银鱼是从海里打捞出来就直接冰冻的,这些鱼你看着可能觉得很小,但其实是最好的!” 最新检测结果
本市水产品甲醛含量并无异常 调查显示,本市曾发现一些产品存在甲醛含量不合格情况。其中鱿鱼、银鱼和墨鱼不合格率最高。据分析,其来源有三种可能:其一,动物自身代谢产物;其二,冰鲜、冷冻或冷藏方式贮存过程抑制了微生物对甲醛的作用,所以水产品在冷冻或冷藏过程中甲醛含量可能上升;其三,甲醛残留亦可能是由于在养殖过程中用其作为消毒剂和渔药使用。 市食品监督所所长顾振华表示,上海水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3%以上,水产品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前和政府的定期抽检中,都将甲醛列为必测项目。他表示,在本市发现的含甲醛水产品中,大多数是由于产品不新鲜、质量差,蛋白质出现分解,其产物为甲醛。还有个别则是不法商贩为了让水产品肉质摸上去更富有弹性,而人为添加甲醛。前者甲醛含量不会很高,后者则反之。据悉,上海目前每季度抽检市场上的水产品,最近的监测结果显示,本市水产品甲醛含量并无异常。 专家提醒 购买水产莫一味追求好看 上海市水产行业协会秘书长范守霖告诉记者,数年前,全国农业系统便把治理水产品中的甲醛作为专项整治工作。 经过这几年的宣传,生产和销售厂家都应该明白水产品中添加甲醛的危害,如果再有人违法添加甲醛,只能称之为“无良商人”,并依据相关法规对其做出惩罚。 范守霖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不要一味追求外观的鲜亮好看,自然本色的产品才是最好的。至于传闻中“添加甲醛是水产行业的潜规则”,范守霖表示在上海这应该不是普遍现象,并表示最近协会没有接到这方面的投诉,协会最近一直在请食药监、质监、经委等相关部门对会员单位进行培训,为消费者的菜篮子安全做好保障。 对于记者反映的问题,范守霖表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重视,接下来将关注这方面的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