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渔业:从辉煌到"折戟" 何日振雄风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47:28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青岛作为全国五大远洋渔业基地之一,曾经走过了十几年的辉煌之路。

很多青岛老远洋人都知道,1987年是一个里程碑,这一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的两艘拖网渔船在西非冈比亚海域撒下了第一网,从而拉开了山东远洋渔业在公海作业的大幕。

“凭借着人员、资金、设备、地理等多方面的优势,青岛远洋渔业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作为青岛远洋渔业辉煌时期的亲历者,今年51岁的郭加利谈起当年的“光辉岁月”仍感慨不已。

90年代初期,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对远洋捕捞的探索进一步加快,先后从德国、日本购置了三艘3000吨级、一艘5000吨级捕捞加工一体化远洋渔船和一艘配套的大马力运输补给船。郭加利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拥有如此大马力远洋捕捞加工渔船的企业,不仅在山东,就是放眼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郭加利的海上生活持续了10多年,曾在新西兰、阿根廷、秘鲁等海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虽然远洋捕捞投入大、风险大,但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只要能够培养出素质过硬、经验丰富、设备齐全的船队,那么在几年内就能够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到了1995年,随着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开始组建鱿鱼钓船队开赴北太平洋、大西洋进行作业,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经济效益。青岛远洋渔业发展渐臻巅峰,成了不少沿海城市争相模仿的典范。

“我最长的一次远洋出海时间达到了22个月。当时,我们首先到阿根廷附近的福克兰群岛渔场,捕捞经济价值高达每吨两万多元的小鱿鱼,但经过8个多月的作业,捕捞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由于郭加利的坚持和船员们的支持,他们随后经过麦哲伦海峡,“转战”秘鲁捕捞大鱿鱼,经过6个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大丰收”。

“我们团队在多年的远洋捕捞经历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大伙的干劲也非常足,即使在设备并不先进的当时,也能取得不错的收益。”郭加利如此表示。

遭遇转型之困

然而好光景只持续了十几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近海资源大幅度衰退和渔业企业转型失败,青岛远洋事业开始逐步走上了下坡路。

1995年之后,青岛近海资源的衰退速度之快,是当时很多从业人员都始料未及的。由于近海捕捞一直都是青岛渔业公司的经济支柱,当支柱渐成崩坏之势时,必然也就波及到了远洋渔业。

“90年代前期,青岛的渔场还很多,当时实行的是渔轮大承包制,多劳多得,所以大伙的积极性高、干劲足。”郭加利告诉记者,当时渔业公司每天的捕捞量都在一二百吨,也就是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青岛近海资源已不能满足公司的高速发展,而当时的远洋捕捞还属于辅助产业,规模并不是很大。公司从近海到远洋,所能拥有转型时间被急剧缩短,而这个“弯”又不得不拐。

在此大背景下,作为大型国企,包袱沉重的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后续资金投入没跟上、多元化经营不善等因素也在慢慢发酵,导致“小舢板”重组为“巨轮”的远洋梦想渐行渐远。

首先是青岛远洋船队后续建设严重滞后。“直到90年代中后期青岛近远海资源严重衰减时,公司还一直在依托黄海造船厂制造8101、8154、8161等老型号渔船,最多时达到了120艘。”

“青岛海丰船运公司”是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旗下的子公司,现任副经理的王合森,曾经是船只保养与维护的骨干人员,提起当时青岛远洋渔业的转型之困,他打开了话匣子,“当时发展远洋渔业已迫在眉睫,这些老型号船因为不具备远洋捕捞的能力而相继被卖掉,其中不少还是新船。”王合森表示,远洋捕捞投入巨大,企业后续资金跟不上,无法添置设备先进的大型捕捞渔船,90年代初期购置的四艘二手旧船一直在远洋捕捞中唱“主角”。

这些旧船在随后的长距离远洋作业中疲态尽显。1998年,在秘鲁渔场的一次捕捞经历让船长郭加利终生难忘,“30多台钓机,基本不空钩,一竿下去就能钓起三只大鱿鱼,一条大鱿鱼就有上百斤。”但郭加利丝毫没有感到“收获的喜悦”,设备严重老化,船上三台冷冻机坏了两台,几十吨的鱿鱼只能晾在甲板上,这让郭加利非常痛心,“远洋渔场资源多得是,如果船上加工能力好的话,出海捕捞5、6千吨都没问题。远洋捕捞量上不去,全是设备拖的后腿。”

其次是渔业公司经营举步维艰,严重制约了远洋渔业发展。90年代青岛远洋渔业所带来的丰沛渔产,也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在当时亟须提高远洋海产品加工水平的关键时期,渔业公司却将资金投入到把鱼杂加工成鱼粉的机器上。”王合森说,鱼粉这种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大多用于动物饲料,而且是依赖于当时已经衰竭的近远海渔业资源,所以不久后,投入几百万的机器不得不廉价处理掉了。

此外,薪资待遇低所带来的人员流失,也是青岛远洋事业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远洋捕捞的辛苦,每天都要在船上干到深夜,长期靠不了岸吃不到新鲜蔬菜,喝的是淡化水,船员们牙龈出血、头发直掉。而频频发生的设备故障,更是大大加重了工作量。”一位从远洋捕捞转行的亲历者告诉记者,青岛远洋渔业从业人员的收入相对较低,上海一些远洋公司给船长开出了四十万元的年薪,而青岛的远洋企业还是“荣誉大于物质奖励”的老办法,这就让一些经验丰富的远洋人才或转行,或远走他方。

资金、设备、人员,各方面都跟不上,青岛远洋事业步履迟缓,很快被后起的沿海城市赶超。进入2000年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再也没有船只进行过远洋捕捞……
查看全文: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2-12/07/c_113943092.htm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