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借力黄三角开发战略 经济社会取得新成就
2009年11月23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实施,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结合自身优势、抢抓战略机遇,经济社会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崭新局面: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基础设施得到提升,民生保障达到新高度,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小觑,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等。(本分析以2008年底数据为基数,采用数据截止到2012前三季度,部分数据采用2011年底数据。)
一、 经济社会取得新成就
(一)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76.4亿元,年均增长12.8%(2008年底-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1574.4亿元,年均增长21.7%(2008年底-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135.3亿元,年均增长24%;2012年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2302.83亿元,同比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1300.2亿元,同比增长23.3%;地方财政收入116.7亿元,同比增长20.8%。
(二)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3.4:76.5:20.1调整为2011年的3.7:71.6:24.7。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5.3%,比2008提高5.2个百分点。
(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3.6%,比2008年提高2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97%,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分别比2008年提高0.97个和12.44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
(四)城乡建设展现新貌。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达到60.97%,比2008年提高3.2个百分点。
(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25元,年均分别增长11.95%和14.6%。2012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99元,同比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1407元,同比增长16.6%。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各类保障水平均居全省前列。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公共服务得到明显加强。
(六)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102.18亿美元,其中出口43.59亿美元,分别是2008年的2.48倍和2.21倍。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92.59亿美元,其中出口37.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3%和16.9%。1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东营。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仍然占有较大比重,种植面积偏大的问题突出,在棉花等经济作物产量、价格摇摆不定的情况下,农民在种植业方面的收入面临瓶颈困境。我市是依托胜利油田建立的新兴资源型城市,石油化工及其衍生行业依然在我市工业中占有支撑地位,环境污染、节能减排、能耗降低等任务依然艰巨。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全市经济社会的需求,大大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二)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现代立体交通建设虽初具雏形,但港口、机场建设配套能力依然不强,周围辐射力依然较弱,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然不足,内联外接的立体交通网络有待进一步提高,沿海防潮堤未完全闭合,部分建设段标准较低。小城镇建设仍然缓慢,大大落后于农业、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需求。
(三)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待加强。我市各县区在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建设中,仍存在产业结构雷同,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在统筹规划、协作发展、信息互通、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一)以生态产业为支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发展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绿色高端种植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基地。二是积极发展集约型工业。着力改造提升石油化工、轮胎、造纸、纺织等传统产业,走高端化、集约化的路子,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突破核心技术,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着力培育特色聚集区、骨干企业,促进服务也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
(二)以生态文明为方向,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一是牢牢抓住项目建设和环境建设两个关键。坚定不移的抓项目带投入,持续形成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带动大开发大发展的热潮。二是充分发挥市属经济和县域经济两大主体的作用,加快突破市属经济,重点打造中心城区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东营经济开发区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现代生态化工基地和国际物流港口。三是着力强化民营经济和利用外资两大推动力量。加快突破民营经济,强化政策扶持,倡导全民创业,帮助骨干企业搞好战略策划,做大做强主业,打造一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三)以发展环境建设为抓手,着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加速优质生产要素聚集,打造“投资洼地”。着力优化发展“硬环境”,加强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构筑立体交通网络,实现我市与胶东半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环渤海城市的紧密连接,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查看全文: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2-12/05/c_113912279.htm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