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战略获批三周年:国家战略下东营蝶变

来源:东营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50:05 

国家战略下的东营蝶变

——写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复三周年之际

时光回溯到三年前。这一年的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如果以时间来丈量,三年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一朵;而如果以事件来刻度,三年足可以彪炳东营发展史册。

三年来,我市坚持以实施国家战略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在共和国这片最年轻的土地上用心耕耘梦想、播种希望。

三年来,国家战略如同一架巨大的引擎,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催生着一场场化茧为蝶、脱胎换骨的变化,深刻改变着东营大地的面貌。

三年来,全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基础设施得到新提升,民生保障达到新高度,总体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多项指标任务超过《规划》预期。《规划》确定的14项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时间节点进度,有4项达到或超过《规划》2015年目标要求。

生态建设打造美丽东营

环境也是生产力。三年来,我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东营。

2012年7月15日,备受市民关注的金湖银河生态工程正式引水入城,标志着工程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金湖银河生态工程,是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点睛之笔,对于构筑生态水网水系、改善生态环境,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群众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完工后可形成河、湖、湿地面积20平方公里,新增绿地17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在中心城北部、东部形成面积约47平方公里的水面、湿地、林地和绿地生态系统,形成“大河大湖大海相连,绿洲湖泊鱼鸟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特色风貌,彰显“东方湿地之城”的美名。目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总面积2887公顷的东湖、西湖、中央湖景观和577公顷的东八路湿地建设,建设滨河绿地、环湖公园和道路绿色风景线。

与金湖银河生态工程相得益彰的是我市的环城生态林场建设。东营土壤盐碱含量高,造林绿化难度大。为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我市实施了生态林场建设工程,规划建设30处生态林场,新增造林面积80万亩。今年先期实施了35万亩的11处生态林场建设试点,在城区、沿海、河道构筑起森林环抱、湿地相间、绿茵棋布的生态格局。截至目前,11处试点生态林场已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完成造林11.5万亩。正在规划建设沿黄河95公里的生态林带、沿海200公里的生态林带和环城100公里生态绿道,打造沿黄、沿海、环城绿色生态屏障。重点改造提升了13处城市公园和29处街头绿地,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15%,正在启动建设广利河15.6公里沿河绿道和200公顷滨河绿带。

好环境需要加强建设,更离不开严格保护。三年来,我市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7座、垃圾处理场4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100%,提前完成《规划》2015年目标要求。开展公共环境治理工程,17家电厂完成脱硫改造任务,重点污染源达标率97%以上,小清河、广利河等重点流域治理成效明显,实现清流入海。开展公共环境改善工程,对全市220家工业企业实施了水汽污染治理。

据统计,2011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13.6%,比2008年提高2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97%,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11%,分别比2008年提高0.97个和12.44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超过《规划》2015年目标要求。

生态产业推动经济转型

生态产业,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法宝,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金钥匙”。三年来,以生态产业为支撑,我市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准入门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具有高效生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因油而生,因油而兴。长期以来,东营在享受“石油之城”美誉的同时,也饱受石油工业一枝独大、产业结构失衡的困扰。为摆脱这一掣肘之疼,我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提升、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基地。截至目前,我市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2%,居全省第五位。在此带动下,全市经济实现了逆势上扬: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02.8亿元,同比增长12.1%,居全省第三位;固定资产投资1300亿元,增长23.3%,居全省第三位;进出口总值92.6亿美元,增长25.3%,居全省第二位;地方财政收入116.7亿元,增长20.8%,居全省第二位。

在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我市运用高新技术,积极改造提升优势工业产业,全市传统产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方炼油能力和新闻纸产能居全国首位,离子膜烧碱、轮胎子午胎、阴极铜产能居山东省首位。

在发展生态产业中,我市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北方鱼米之乡”,大力推行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东营市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实施了总规模34万亩的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同时,积极加强与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已建成山东省最大的工厂化高档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海参滩涂养殖区。目前,泰国正大集团投资20亿元的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开工建设,5年内将逐步实现100万头生猪产业链及100万亩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的规模,建成世界一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实现持续繁荣的保证。我市将生态旅游业作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建设,集中展示黄河口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目前,该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和“中国最美湿地”,成为我国北方新兴的旅游热点,是山东省重点推介的六大旅游景区之一。与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同期推进的还有:孙子文化旅游区的主题公园2013年上半年建成开园……今年,全市实施了总投资585亿元的47个重点服务业项目,构筑起了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发展的宽阔平台。

据统计,我市三次产业比例由2008年的3.4:76.5:20.1调整为2011年的3.7:71.6:24.7。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比2008年提高4.9个百分点。

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不断保障改善民生,让群众分享发展带来的实惠,才能凝聚起全市之力共同实施国家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三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增收是民生之源。我市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首要任务,落实促进收入增长的政策措施,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让广大群众鼓起腰包有钱花。积极做好就业培训,今年新增城镇就业3.7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1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低保标准每人每月442元,居全省第1位;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2660元,居全省第2位;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5000元,居全省第3位;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120元,比国家规定的标准高1倍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60元以上,社会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

教育是民生之基。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施了校舍安全改造、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工程,新建改造校舍40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扩建标准化幼儿园191所。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东营市被确定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试点单位,基本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市技师学院新校区建成投用。

为尽早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市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亿元的市立儿童医院和投资4.2亿元的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内科病房综合楼建设项目已开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改造县级医院5处、乡镇卫生院28处,建成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25处。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圆满完成三年医改任务。与山东省立医院开展合作共建市人民医院,5家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建立健全农村药品供应和医疗服务网络,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县区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助比例平均达到了70%,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4.35%。

据统计,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43元……
查看全文: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2-11/20/c_113739184.htm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