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海洋女科学家撑起“半边天半边天”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53:13 

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活跃着一群自信又聪慧的女科学家和女性科技工作者,在考察船和海岸线上,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在海洋维权执法一线都留下了她们的身影。她们用智慧、细腻、敏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攀登了一座又一座海洋科学高峰,撑起了海洋科学事业的“半边天”。

11月4日,在中国海洋学会与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海洋女科学家论坛上,老中青三代女科学家齐聚一堂,交流心得,展现风采,一起编织着蔚蓝色的梦想,共同描绘海洋事业发展的篇章。

■本报记者 崔鲸涛

老一代:海洋科研事业的开拓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首届海洋女科学家论坛上,年近耄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洵的出现,让在场的女科学家和女科技工作者们十分激动。已经78岁高龄的徐洵仍坚守在海洋科研一线,经常参加学术会议,到沿海考察。

徐洵院士是我国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她以深厚的学术造诣,通过孜孜不倦地工作,开拓了我国海洋环境基因工程这一崭新领域,为我国海洋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她还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在她的带领下,实验室科技人员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

徐洵院士不仅在科研上硕果累累,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桃李满天下,她以高尚的“人梯”精神悉心培养跨世纪人才,时常鼓励和引导中青年科技人员讲理想,讲奉献,勇挑重担。她还创造条件和机会,给年轻人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

徐洵院士说:“海洋蕴藏着维持人类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资源,只有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合作才能将海洋资源变成可持续利用的宝库。从事海洋事业的女科学家任重道远。”

正是像徐洵院士这样的老一代海洋女科学家在学术和学风上发挥着模范榜样作用,使更多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海洋科研事业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中年一代:海洋科研事业的中坚

在海洋科技领域,中年女科技工作者继承前辈的成果与精神,将海洋事业推向更高的水平。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副主任许丽娜以我国早期海洋女科学家刘恩兰为榜样,以创造性的思维、执着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奉献的品格,自强自信,勤奋进取,为中国的海洋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炜一身戎装出现在此次论坛上。30多年的海洋军事科研经历让这位在海边出生、海边长大的女大校从一个感性的爱海人变成了一位在海权理论研究、海军历史研究、海上安全政策研究方面的专家。她编撰出版了海权著作、海防思想著作和我国海疆史。“作为一名海军,我有责任呼唤大家重视海洋、重视海权。”张炜说。

像许丽娜、张炜这些中年女性海洋科技工作者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无私奉献给了她们深爱的海洋事业,体现出了女性在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关键作用,她们是我国海洋科研事业的继承者和中坚力量。

年轻一代:海洋科研事业的希望

青年海洋女科技工作者是海洋科研事业的希望。一大批青年海洋女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正在快速成长。

韩喜球,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作为中国大洋科考的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她的名字已经跟大洋科考、热液硫化物等名词紧紧联系在一起。她看上去柔弱斯文,却有着顽强的意志力。她原本学的是陆地地质,却在海洋地质学领域开拓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她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探索海洋辛苦但充满乐趣。能欣赏到城市里看不到的风景,能观察到数千米深海底生命活动的景象,能采集到来自地球深部的岩石样品。这份职业能带你穿越地球历史,洞察地球内部奥秘,发现海底资源,这是一份多么有趣的值得投入的工作。”她希望更多的年轻女性投入到海洋科研工作中来,为更好地认识海洋、探索海洋和开发海洋而努力。

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厦门大学教授白敏冬看起来娇小瘦弱,而她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海洋环境污染控制专家。她带领的团队找到了一种创新方式,能够高效、低成本杀死船舶压载水中的入侵生物,使困扰世界海洋环保领域几十年的难题迎刃而解。

论坛上,老中青三代女科学家讲述着她们与大海之间的不解情缘,她们的事迹将激励更多年轻女性进入海洋的世界。论坛外,她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用心血与智慧实现她们心中的蓝色之梦。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