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能从养殖海鲜里吃到野生的味道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7-03 10:17:55 

品种更多,价格更平,更鲜,最好还能有味……宁波人对海鲜的追求,可以说没有止境。这也成了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

根据规划,宁波将在10年内投资15亿元,在沿海建6个各具特色的海洋牧场,这也将是6个水下粮仓。现在,进展得怎么样了呢?又将给市民的餐桌带来哪些变化?记者跟随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副院长吴雄飞研究员一行,坐上渔船前往象山港白石山一带的海域。这里,正是象山港海洋牧场试验区的核心区。

通讯员 张彩娜 记者 王颖

在海底给鱼儿建一个不愁吃喝的家

从宁波市区出发,先坐一个半小时的车,再搭乘20分钟的轮渡,就到了白石山。这里的海水非常清澈,像一匹展开的蓝绿色丝绒,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迷人的波光。

靠近白石山一侧,工人们用竹子搭起了工作间和浮桥。走上浮桥,两侧是若干个深水网箱。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看看外面的世界。再往外点,有两个很大的围网,每个网的面积足有两个篮球场这么大。这是宁波第一个和第二个深水围网。竹竿直通海底。看上去就是竹竿张着网,实际上,难度很大。单把竹竿插到海底不被冲走,就是个技术活。吴雄飞说,鱼儿养在这个深水围网中,和野生的环境很接近了。

深水围网外,是真正的海洋牧场示范区了。看上去就是大海啊,有什么特别呢?记者好奇地问。水下有文章。吴雄飞说,单在这一海域的海底,已经投下了3万孔方的人工渔礁。

什么作用啊?”“牛羊在牧场要有家。人工渔礁就是我们给海洋生物搭建的海底家园。吴雄飞向记者解释说,人工渔礁的原料有很多,比如报废渔船、混凝土碎石方等。

渔礁放下去,鱼就会来了吗?”“没这么简单,要给鱼准备食物。我们在这里投放藻类,建起了一个藻场,有了海藻,小鱼小虾有了食物,才能吸引大鱼。吴雄飞补充道,在海底,还投放了贝类。如果发现这个区域的鱼不够,还要再投放鱼苗。可以说,正在构建从海底、海中到海面的立体式海洋牧场。通过近年试验证明,1立方米海洋牧场区比一般海区平均每年多增加10公斤渔业资源量。

放牧式养鱼,让宁波浅海养殖空间多一倍

海洋牧场都有围栏吗?”“不是的,有的有围栏,有的是开放性质的。吴雄飞介绍道,海洋牧场的一个特色,就是有重点地投放一些海洋生物苗种,吸引海洋自然生物聚集。

市民已经吃上来自海洋牧场的水产品了吗?

海洋生物是流动的,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已经吃到了。吴雄飞说,另外,将在12月份大批量上市的岱衢族大黄鱼,将是海洋牧场带给市民的一大成果。在这个区域,投下了20万尾的鱼苗,首次获得了规模养殖成功。

宁波沿海曾是渔业资源最丰饶的海域之一,可近年来,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部分近海海域甚至出现了无鱼可捕的尴尬。而且在养殖上,近海养殖空间也日益缩水。

吴雄飞告诉记者:宁波现有的浅海养殖区域在100万亩左右,通过建设海洋牧场,宁波可以再造百万亩的浅海养殖空间。十二五期间,宁波将启动建设3个海洋牧场,分别是象山港、渔山列岛、韭山列岛。

让市民能吃到几十年前的野生味道

有了更多的养殖面积,自然能让市民吃到更多的平价海鲜。在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严小军看来,海洋牧场能让市民吃到更新鲜的海鲜,更能在养殖海鲜中吃出野味。他举了个例子,大黄鱼是海鲜中的精品,冷冻的、冰鲜的、鲜活的大黄鱼,价格差别非常大。但大黄鱼是见光死的水产品,不住在海边基本吃不到活的,建海洋牧场后,这里出的大黄鱼,能存活48小时左右。

海洋牧场,就像赶着成群牛羊到广阔的草原上放牧那样,把海洋中的各类鱼聚集在这些海域。鱼儿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繁殖,这不就有野生味道了吗?严小军通俗地打了比方,他还透露:让大家能从养殖的海鲜里,吃到几十年前的野生味道,正是我们现在的主要研究内容。

严小军说:建设海洋牧场,不仅满足了市民的口福,更是实现了从单纯的吃海养海的转变。记者了解到一组数据:海洋牧场建成后,宁波生态养殖面积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比重将由现在的10%提高到40%,增殖资源的回捕量将由现在的每年约3000吨提高到3万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