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洋生物"筑巢" 蜈支洲岛人工鱼礁通过验收
10月24日下午,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当天在蜈支洲岛东鱼礁区放流了13万多尾石斑鱼种苗。同时,蜈支洲岛东鱼礁区公益型人工鱼礁项目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今年市财政安排800万元用于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在蜈支洲岛东鱼礁区海域范围内投放818个礁体,8000空立方的人工鱼礁,同时配合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
蜈支洲岛位于“国家海岸”海棠湾休闲度假区内,是我省著名的海上旅游景点。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示范区是三亚市重点建设的热带海洋牧场示范区,分为东鱼礁区和西鱼礁区,海域面积1000亩。东鱼礁区为公益型(即生态型)人工鱼礁区,人工进行环境改造和资源增殖放流及科学管理,能够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形成现代海洋牧场,恢复和增加海棠湾海洋生物种群的多样性;西鱼礁区为经营型(即开放型)人工鱼礁区,从旅游角度出发,增加海底景观,有利于潜水探险猎奇,增加游钓渔获,提高游客的积极性,把渔业融合到旅游业中,以海钓渔业、休闲渔业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据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介绍,今后将在蜈支洲岛海域继续扩大人工鱼礁的投放量和密度,应用水下视屏和传感器等实现远程可视化监测和管理。建立水下音响驯化技术,提高集鱼效果等。
根据《三亚市近海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未来10年三亚市计划在蜈支洲岛、红塘湾、西岛、大东海等海域建设8个海洋牧场,总预算投资2.65亿元。
相关链接
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是人们在海中经过科学选点而设置的构造物,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为鱼类等水生生物的聚集、索饵、繁殖、生长、避敌提供必要、安全的栖息场所,达到保护、增殖渔业资源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简言之,人工鱼礁是适合鱼类等海洋生物聚集、栖息环境的海底渔业工程设施。
人工鱼礁的主要功能为:(1)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全濒危珍稀物种及其生境。(2)耕海牧渔,形成人工鱼礁周围的上升流,改善礁区水体营养盐的含量,增加海域初级生产力。(3)修复礁区及其邻近海域的受破坏的渔业资源,诱鱼、增殖和优化海洋渔业资源,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发展人工鱼礁渔业和游钓渔业,促进渔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5)以海钓渔业、休闲渔业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