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籍赴台商人、台北市集思谜社原社长袁定华先生的大公子袁尚贤博士,是美国牛顿市一家周日下午上课的中文学校校长。每年春节的联欢晚会,他总要在大波士顿区的六百多户华人家庭成员中,展示他一年来创作的新灯谜,“算是继承了父母之好”。
出生于定海衜头的袁博士,有着50余年的从谜经历,将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灯谜,自中国带到了异国他乡,不仅教育与鼓舞了那一地区的华人华裔,就连许多熟谙中文的美国朋友也十分欣赏。袁博士与他父亲曾经读过书的舟山中学,与原舟山市文化局副局长杜安苏先生都有一定联系。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是通过杜安苏先生与他有往来的。双方的共同爱好——中华灯谜,正是沟通我们两人的桥梁。
由此,笔者也联想到十余年前由笔者与舟山谜友们共同策划的那场谜事。
一
1995年4月,香港、台湾和广东澄海、福建石狮等地海内外十家灯谜社团,在《中华谜报》上联合举办了一场冠名为“百谜颂中华”的海内外灯谜创作大赛。台湾辅仁大学黄永文教授的一条谜作:“大陆家园风景好(台湾地名)七美乡”,当之无愧地入选“百佳灯谜”之列。
受此启发,笔者在本市组织、策划了一场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炎黄子孙节日文化生活,使各地谜界和海内外华人、华裔知我舟山,爱我舟山,共同为舟山的两个文明建设加砖添瓦”的全国性灯谜有奖竞猜活动。
这场冠名为《丙子迎春“百谜颂舟山”中华灯谜全国大奖赛》的活动在1996年1月25日的《中华谜报》与《舟山乡音报》上同时刊出,竞赛结果在1996年4月25日的《舟山乡音报》、5月2日的《中华谜报》上先后揭晓。
舟山市文联、舟山市群艺馆以及上述两家报纸在内的13家单位与社团,联合主办了这场赛事,包括舟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职工文化教育协会、市群文学会、市钱币学会、市职工灯谜协会共五位秘书长在内的七名评委,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对寄自各地的460余份答卷进行了认真、负责的初评与复核。
这是一次以灯谜活动形式颂扬千岛新城舟山市壮丽的自然风貌和灿烂的历史文化,讴歌炎黄子孙平倭抗英、爱国爱乡、弘扬民族正气、宣传两个文明的尝试。
二
为了体现这场赛事的地方特色,调动更多的猜射者的参与积极性和信心,我们经过协商,作了二方面工作:一是增加《舟山乡音报》邮赠数量200份,由笔者邮寄给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有过交往的谜友,使他们不致因没有订阅《中华谜报》而失去参赛机会,二是扩大获奖面,使获奖名额达到272个,让一些为了谜谊而“重在参与”的一般猜谜者也能得到《舟山钱币》季刊、《海中洲》杂志、《定海春灯》谜集等富有舟山特色的奖品。事后统计,这次谜赛的获奖率将近百分之六十,其中包括专门为港台地区参赛谜友而设置的“谜桥奖”8名。
在参赛过程中,许多谜友还结合自己的感想,寄来了热情洋溢的“征射寄语”,令笔者为之感动。如九江市精神文明办的刘建朝先生说:“通过这次猜谜活动,使我更加认识和了解舟山这个千岛之城,舟山神奇的人文景观。丰富的历史底蕴,浓郁的海洋气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在想,什么时候一定要去舟山,不是为了‘罗丹’,而是为了寻梦……”银川市文联灯谜学会副会长吴新民先生在信中说:“运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宣传舟山的人文景观,歌颂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和扩大舟山的知名度,这种做法值得推广,百则谜题值得花时间一猜。 ”
在这场奖额并不丰厚的谜赛中,许多参赛者表示,自己参赛之目的,仅仅是希望得到一册《舟山钱币》,一本《定海春灯》谜集。这一点,尤其令笔者感动。赛事结束后,笔者据此而写了《“百谜颂舟山”评卷花絮》及《情凭青鸟遥飞寄——“百谜颂舟山”中华灯谜全国大奖赛纪实》两文,先后发表在当年4月30日的《舟山文化报》及《海中洲》1996年第二期中。
舟山灯谜年年红火,正应了“国运昌则谜事兴”的经验之谈,而袁尚贤博士年年元宵在美国悬谜的动人情景和十余年前这场由两岸三地炎黄子孙共同参与的全国灯谜大赛,对曾经身历其境的各地炎黄子孙来说,则始终是久久难以忘怀的。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