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青岛开发区:蓝色跨越从这里起跳
以占青岛市不足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1/5的生产总值和实际到账外资、1/4的工业总产值和海洋产业增加值;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总指数连续8年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五位,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8强中,工业总产值增速居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居前二位……
青岛开发区凭什么?
这里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德两国政府共同推动的中德生态园等经济园区的叠加优势,是青岛乃至山东省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重要增长极,承担着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的重要责任。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青岛开发区工委(黄岛区委)书记、管委主任张大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解读,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赋予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地位。青岛开发区新的历史使命就是更好地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海陆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坚定不移发展蓝色经济,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放大提升、当好“龙头”。
走向“蓝色、高端、新兴”,建设蓝色经济示范区,青岛开发区担当重任。青岛开发区工委副书记、黄岛区政府区长、管委副主任孙恒勤分析说,当新一轮蓝色经济大潮拍岸而来之时,青岛开发区工委、管委要抓住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和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机遇,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实力更强的经济新区、充满活力的开放新区、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区、文化繁荣的人文新区、和谐共享的幸福新区。
蓝色思维孕育新跨越
10月11日,美国辉门公司首席执行官雷纳一行在考察完投资环境和10年前在这里投资设立的辉门(青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后,表示要引荐更多美国相关企业来这里投资兴业;10月12日,美国华人创业组织之一的北美华人科技企业创业协会来洽谈创业项目合作事宜;10月25日—28日,第二届国际纳米科技大会将在这里举行,届时,将有500多名来自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代表参会考察;今年以来,印度NIIT集团、EBG德国专家团以及国内大企业纷纷前来考察、洽谈合作……
青岛开发区缘何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27年前,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1985年3月28日,穿过胶州湾的波涛,青岛开发区在西海岸埋下了“大有希望”的种子。27年后的今天,驱车奔驰在风光旖旎的滨海大道上,沿途所见所闻,记者切身感受到这里跃动着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强劲脉搏。蓝色经济发展的滚滚浪潮,推动着这个胶州湾西岸的活力之区,正在实现“大有希望”到“大有作为”新的跨越:2011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75亿元,年均增长18.4%;工业总产值3661亿元,年均增长27.1%;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5.8亿元,年均增长20.6%;海洋产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14.2%。今年1—9月,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95亿元,增长20.2%,区级公共预算财政收入33.9亿元,增长25.3%。
书写胶州湾西海岸辉煌成就大手笔的是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挺进“深蓝”。
去年,青岛开发区(黄岛区)经济发展逆势而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5亿元,工业总产值3661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5.8亿元。张大勇说,这意味着青岛开发区在土地资源等各种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到了只有调整、转型、创新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这里GDP1000亿的增加值,与黄岛口岸万亿的物流货值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里人均GDP已过2万美元,现实的城乡居民收入与之相比增长的空间也很大。这说明青岛开发区必须以蓝色思维,拿出起步创业般的决心和魄力,向深蓝挺进。
站在黄海回望,青岛开发区是海洋和大陆联系密集度最高的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这里交汇。三面环海,发展蓝色经济的优势得天独厚。无论是开放格局或是产业基础,无论是区域条件或是自然资源,放眼全国,很难找出像青岛西海岸这样具有如此发展蓝色产业优势的区域。这里海岸线116.3公里,所辖海域面积1281平方公里,成为发展蓝色经济的核心资源。区内的前湾新港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往来,是世界十大外贸集装箱港口之一。2011年,西海岸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3.7亿吨和1300万标箱,黄岛口岸完成进出口货值1400亿美元,是山东省最大的外贸口岸和中国北方重要的货物中转基地。
转身向“蓝”,路在何方?张大勇表示,作为青岛这座城市未来的心脏,一颗从这里起跳的心脏,青岛开发区将着力建设前湾、海西湾、唐岛湾“三湾”,北部产业区、临港产业区“两区”,凤凰岛“一岛”的蓝色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产业集聚的优势,坚持以“产”兴“城”,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高水平规划建设凤凰岛国际旅游岛、前湾新港城、石化循环经济新区和黄岛老城区、北部产业新城“五大板块”、实施“绿岛、蓝岛、智岛”三大计划,引领青岛开发区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平台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支点。
蓝色潮涌。记者穿行在青岛开发区,蓝天与碧水相映,繁华与宁静相融,穿梭的车流与繁忙的港口相连,一幅幅幸福美好的景象扑面而来。“五大板块”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呈现出快速推进的局面;“三大计划”中的三岛,同样呈现出蓝海逐浪、百舸争流的喜人局面。
临界“起跳”的创新动力
“十一五”以来,共有293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0项、市级科技奖励90项,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共413项,其中超过半数成果达到国家先进以上水平;在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技术创新环境总指数保持全国前5位,科技发展支持资金数居第2位,专利授权数居第4位,发明专利授权数居第2位等多项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全国领先;累计3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称号……
这是青岛开发区交出的一份出色的创新答卷。
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关键在科技先行,创新驱动。孙恒勤说,青岛开发区深刻认识到自身所承载的蓝色经济发展的重任,加快从“开发区制造”向“开发区创造”的跨越,从“黄”到“蓝”的跃升,靠的就是自主创新这个支点。
创新,点燃青岛开发区蓝色经济发展引擎。
今年6月底,“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7000多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纪录,而“蛟龙”号上的主推进电机,就是由青岛海西电机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主推进电机就好比汽车上的发动机,为“蛟龙”号在深水航行提供了动力支持。
青岛海西电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海说,“蛟龙”号主推进电机是一种深海电机,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以前只有少数的欧美国家具备相应的研制能力,这次在7000米的海试中经受了考验,圆满完成了任务,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研制能力。
“创新”,青岛开发区更重要的是瞄准尖端,研发出一个个引领世界技术前沿的新产品。
“这是已经点火运行的50万吨/年高酸原油脱酸工业化试验装置、5万吨/年新型重油脱碳组合试验装置和2万吨/年改性沥青试验装置。目前这些装置生产的改性沥青等产品已经为青岛的跨海大桥及相关公路提供了实验样品。”在位于青岛开发区石化区的中海油(青岛)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技术开发部经理梁吉锋告诉记者。
中海油(青岛)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首家重质油加工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重质油轻质化、油气综合利用和油气装备制造的研究开发工作。
创新离不开“孵化器”。眼下,青岛开发区人正倾力打造“孵化器”这个新引擎。青岛开发区科技局局长吴志成介绍,“十一五”以来,青岛开发区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52家、中介服务机构12家,毕业企业60家,孵化企业累计完成技工贸总收入达6.6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转化科技成果150项,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先进科技产业园”。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环境对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青岛开发区把完善科技服务保障放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以创建“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为契机,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型企业。吴志成介绍,区财政连续5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鼓励扶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区财政科技总投入达8.4亿元,年均增长25%。在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的带动下,全社会研发投入(R&D)总额达106亿元,占GDP的2.4%,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胶州湾回响着创新涛声,青岛开发区再次涌起创新浪潮,奔向蓝海。
深耕“蓝海”托起产业高地
提起青岛开发区,人们自然为这里拥有许多个“全国第一”、“全球第一”而惊喜
全国第一条液晶摸组生产线建成投产;国内第一根低速柴油机半组合式曲轴在区内诞生;汽车发动机项目2014年产能将达52万台;国内最大的50万吨造船坞已经建成;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船舶和海洋工程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船舶出口基地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高端基地竞相绽放……
今年以来,青岛海西湾的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接连传来喜讯:
5月21日,“海洋石油201”号在这儿建成起航奔赴南海。作为世界上第一艘同时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重型起重能力和DP-3级动力定位能力的深水铺管起重船,它能在除北极外的全球无限航区作业,使中国跻身世界3000米深水开发俱乐部。
在青岛开发区这片U型港湾, 形成了与海有关的蓝色产业集群,聚集了包括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以及各类配套企业100余家。面积8平方公里的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总投资已超300亿元,已经形成造船300万载重吨、修船200余艘、海上石油生产平台年钢材加工量35万吨的生产能力。2011年,园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3亿元,出口交货值50亿元。
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仅是青岛开发区蓝色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青岛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青岛炼化、丽东化工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以海尔、海信为龙头的家电电子,以上汽通用五菱、福田雷沃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以中海油、北船重工为龙头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以港洲实业、中远集团为龙头的仓储物流业等临港产业集群,对工业产值贡献率达到96.6%。今年,六大产业集群总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项目是蓝色经济发展的“筋骨”。在蜿蜒的胶州湾西海岸上,一个个蓝色项目点缀其间,分外耀眼。
“抓项目就是抓重点、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孙恒勤说,作为西海岸经济新区的核心区和主力军,青岛开发区将2012年确定为“重点项目建设年”,重点推进总投资约650亿元的山东(青岛)航运中心、武汉光谷、力神电池等37个大项目,包含了港口物流、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造船和海洋工程等传统优势产业项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项目是基础,产业是支撑。“十一五”以来,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1562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3.7%,总量连年保持全市首位。孙恒勤表示,未来5年,在蓝色经济的引领下,全区形成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港口物流3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汽车、海洋装备制造2个产值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通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3个产值过百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服务业增加值将突破1000亿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岛开发区正以大海的胸怀,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区和半岛蓝色经济示范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