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赤魔”——赤潮

来源:时事资料   发布时间:2015-05-20 17:57:25 

渔民眼中,赤潮是“海上赤魔”。它所到之处,鱼虾陈尸,蟹贝灭绝,只有藻类疯长,生机勃勃的海洋成了一片死寂,渔民一无所获。
从科学角度看,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目前,这一生态异常已成为全球海洋的一大“公害”。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频繁发生赤潮。
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黏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会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我国尽管在1933年就有赤潮灾害的记载,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生频率并不高,从1953年到1998年间,我国大陆沿海只记录了322次赤潮,平均每年7次。但如今,仅去年一年,我国海域就发现了119次赤潮,累计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海发生赤潮86次,南海16次,渤海12次,黄海5次。与2002年相比,去年东海赤潮增加了35次,面积增大,持续时间延长。今年5月份,我国全海域发现赤潮34起,其中,黄渤海3起,东海31起,累计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
赤潮是海洋不堪污染重负的警示。东海曾经是我国富饶的“海上粮仓”,海产品捕捞量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和人们的“竭泽而渔”,这里的渔业资源已急剧衰退。根据计算,东海海洋渔业资源量应为577万吨~660万吨,可捕量为192万吨~260万吨。目前,东海资源密度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43%。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和带鱼曾经是东海著名的四大经济鱼类,如今仅剩下带鱼还有一定产量,前三种都已近枯竭。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