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采矿:对地球的“最后瓜分”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20 17:57:32 

汤姆·德特韦耶原以打捞深海沉船为生,早年参加过“泰坦尼克号”的打捞工作。他曾成功定位一艘失踪的潜水艇,里面装满黄金。迄今,他的团队已经让几十艘沉船重见天日。

现在的德特韦耶不再寻找那些沉没的宝藏,转而勘探散落在海床上的自然资源海底岩层中富含金、银、铜、钴、铅、锌等矿藏,不仅品质高、储量大,而且每年以1000万吨的速度不断增长,堪称取之不尽的“自生矿藏”。

陆地矿产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深深的海洋。随着海洋地质学的发展,目前已探明的海底矿山有数百座之多,储量远远超过陆地,价值估计超过数万亿美元。在海底“淘金热”兴起之时,人们展开了对地球资源“最后的瓜分”。

有待兑现的“巨额彩票”

早在1873年,英国科考船“挑战号”就在非洲西北加那利群岛的外洋采集到一些土豆大小的岩块。化验结果显示,它们含有多种金属化合物,其中以氧化锰最多,故称为“锰结核”。

根据目前勘测,全球海底共蕴藏约3万亿吨锰结核,其中太平洋(601099,股吧)最多,约1.7万亿吨,集中在北纬6°~20°、西经110°~180°之间,日本人称这片海域为“锰结核的银座”,美国人则称之为“世界海底锰之路”。

科学家一度以为,深海的主要财富就蕴藏在这些锰结核里。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各国企业家尝试挖掘这些岩块,但因它们大多位于水下几千米深处,回报始终抵消不了高昂的勘探、开采和运输成本。

直到1979年,人们发现海底“黑烟柱”,情况才发生改变。所谓“黑烟柱”,指的是海底火山裂缝中渗出的热泉溶解了地壳深处的矿物,制造出黑色烟柱,与冰冷的海水相遇时,矿物质沉淀,形成优质硫化物矿床,在海底“勾勒”出长达4.6万英里的火山沟壑。

令矿业公司着迷的是,这些“黑烟柱”无论是热的还是冷的,新的还是旧的,活跃的还是沉寂的,都富含金、银、铜等矿藏,面积巨大,宽往往达200米,厚几十米,或含几百万吨矿石,遍布各个大洋,且全部位于海床表面,许多距离水面仅一两千米。

现代生活中,人类对金属的需求越来越多,比如铜,从管道到电脑,无所不在,但陆地上富含铜矿的矿山已越来越少,市面上的矿石含铜量大多不足0.5%。而海洋勘测结果显示,海底矿山的含铜量普遍高达10%,有的甚至更高。不仅铜矿如此,海底金矿和银矿的探测结果也颇为相似。也就是说,在寂静的海底,可能沉睡着一座巨大的“金山”。

由于陆地矿产资源日渐枯竭,黄金和其他贵金属价格不断创造新高,勘探人员正抓紧时间收集海底矿石样本,对海底矿山的储量及价值进行评估。粗略估计,海底矿藏总值超过数万亿美元(1美元约合6.34元人民币)。

德特韦耶最近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他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的奥德赛海洋勘探公司从2010年开始在太平洋海域作业,目前已“取得极大成功”,发现的海底金矿、银矿和铜矿远比预想的多得多。

“这是一张有待兑现的巨额彩票,”德特韦耶说。如果矿产资源价格持续上涨,“原本价值十亿美元的储藏量可能变成千亿美元。”

各国纷纷“圈”海底

随着数百座价值不菲的海底矿山的发现,全球逐渐掀起一股新的“海洋淘金热”。一些国家、公司和个人竞相在多火山海域划分“势力范围”,就像当年圈地运动一样,只不过这次是在蔚蓝的海洋。

位于牙买加的联合国下属机构国际海底管理局,掌管着地球表面51%区域的公海矿产资源权益事宜,长期以来无人问津,但近年来各种有关硫化物的咨询开始让该机构官员感到有些应接不暇。“我们进入了新的阶段。”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加纳人涅·阿罗蒂·奥杜恩顿说。

2010年5月7日,国际海底管理局通过《区域内多金属硫化物探矿和勘探规章》。当天,中国代表就递交了有关申请。2011年8月,管理局批准中国取得在印度洋海底一块1万平方公里区域内多金属硫化物的独家开采权,期限15年。这项协议使得中国成为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授权勘探多金属硫化矿的首批国家之一,也标志着中国挤进了有能力开发深海资源的“全球精英俱乐部”。

同期获得批准的还有俄罗斯,它获准勘探大西洋(600558,股吧)中部约1万平方公里海脊,期限也是15年,那里有全球最大的铜矿和金矿。为了这一项目,俄政府计划在5年内拨款4300万美元。它还准备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勘探太平洋底的锰铁钴矿,并积极开展北极大陆架的划界工作。

俄外交部一名官员表示,开发国际海底矿产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开发北极的石油天然气,“对我国来说,开发国际海底资源是重大的地缘政治项目,目的就是要维护俄罗斯作为资源大国的利益。”

继中国、俄罗斯之后,法国、韩国等也于今年5月加入公海矿藏淘金者行列。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