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鲈养殖如何避免大起大落?

来源:崔汝枝   发布时间:2013-07-03 10:18:32 

经历年初的滞销风波后,斗门白蕉海鲈再次迎来大丰收。不过,在喜获丰收的同时,养殖户再次面临销售压力。记者日前走访海鲈生产、流通、管理等环节发现,随着国庆节一过,养殖户焦虑心情开始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珠海市和斗门区政府一直希望改善海鲈养殖大起大落的现状,并连续通过多项措施优化品牌宣传、生产加工、渠道拓宽,以优化海鲈产业链。

业界认为,海鲈的生产、销售、品牌需要整合统筹,以使海鲈产业链得以延伸,让产业更健康发展。

●渔获滞销风波后再次丰收

10月的斗门秋意渐浓,白蕉镇养殖户也开始迎来丰收季节。来自周边的养殖户们正忙着拉网出鱼。

收鱼了,产量很喜人!昨日上午,白蕉养殖户何深明展开了收鱼行动,80多亩鱼塘将在年底到春节前后全部出产。

当从鱼塘中捞出一网网鱼时,斗门区白蕉镇的养殖户们十分欣喜。国庆过后白蕉镇养殖户们开始进入了忙碌的季节,纷纷忙着打捞鱼塘中的海鲈鱼。一网网肥鱼出水上岸后,等候在岸边的收购者赶紧装车起运,一派繁忙的景象。

三年,是海鲈养殖业的一个节点,在市场效应下容易出现三年好市、三年坏市的现象。在过去几年,海鲈收购价曾出现高达15元每斤的泡沫期,也尝试过低至5.5元每斤的亏本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海鲈丰收比往年更加不容易。年初的海鲈滞销风波,收购价格创下新低,养殖户大多亏本竞价出售,市场惨不忍睹。大多养殖户放弃了养殖行业。随后,区政府联合流通户出台保护价收购的救市措施,收购了大部滞销海鲈,同时不断拓宽白蕉海鲈销售渠道、做强海鲈品牌,帮助养殖户脱离了危机。

今年真是不容易。拥有50多亩鱼塘的养殖户李长妹告诉记者,年初时,她也曾经一度想过放弃,市场不景气,当时想过鱼塘租期到了就不续约了。

●对策产销对接拓宽渠道

早在10年前,白蕉镇海鲈养殖规模到2000亩后却无法再扩大。此前由于缺少有能力开拓外地市场的流通大户,白蕉海鲈的市场集中在青岛以及附近地区。而且市场更青睐重量一斤半左右的海鲈。但养殖户大多是同一时间下种,收鱼出售的时间也挤在一起,最终市场上鲈鱼供大于求身价直降。

水产品流通养殖大户彭炳根告诉记者,国庆后的海鲈鱼销量没有节前好。目前收购价格在每斤8.5元左右,但北方客户并不满意海鲈保护价。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客户找我收鱼了,大家都在等一个合理的价位。

与此同时,斗门区在海鲈产业链上一直谋求突破,在国庆期间举办的海鲈美食节上,共有28家单位、企业达成了水产品合作项目,项目签约水产品共8万多吨,签约金额达15.2亿元。

据了解,8个签约项目中就有7个与销售和加工有关,除了白蕉海鲈价值11.9亿元的购销协议之外,华之源水产有限公司也与4家产品供销企业签订了金额1亿元的水产品购销协议,内容包括2500吨尖吻鲈、2500吨罗非鱼和500吨南美白对虾的加工销售。

显然,政府的系列动作是希望加强海鲈销售环节,优化海鲈产业链。记者了解到,斗门区拟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产、销对接项目以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全方位培养白蕉海鲈等水产品产业链条,促进河口型现代渔业规模化、产业化,带动特色农业整体发展。

●期待借助品牌效应拉动产业

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基地+保护价的保护价模式收购海鲈无疑是一种帮助养殖户规避风险的创新。具体而言就是签约农户只要按照贸易公司的标准要求养殖,在收购海鲈时贸易公司将以每公斤高出市价0.8元的价格进行收购;如果出现价格暴跌,贸易公司则按照保本的保护价进行收购。

这种收购模式避免了农民损失过于惨重的情况,养殖户和企业都平稳赚钱。目前,斗门水产贸易有限公司,海源、之山和其他个体经销商占据了白蕉海鲈市场上绝大部分的收购。

这并非最佳的发展模式。回首过去三年的海鲈养殖市场,李长妹深有感触。这几年,养殖成本涨了几次,鱼苗从以前的1毛多涨到了现在3毛多,单鱼苗成本已涨了2倍多。且今年塘租普遍租金为6000元每亩,甚至有些鱼塘高达10000元每亩。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行养殖业,养殖门槛逐渐提高,订单模式虽然平稳,但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需要打响品牌效应,带动销售。经历滞销风波后,李长妹深入体会,产业的品牌效应需要发进一步发挥到销售环节。

市场不稳定,是品牌效应发挥的时候。彭炳根认为,市场需要强大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拓展,不管是保护价的订单模式,还是按照市场销售方式,海鲈产业发展需要以品牌带动产业优化提升。

南方日报记者崔汝枝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