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海洋产业总产值今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目标,突出蓝色引领和对外开放,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蓝色经济呈现出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今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大关。《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喜迎十八大》今天播出《青岛阔步迈向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据了解,“科学”号船载实验系统按照国际标准设计了通用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内部配置海上科学实验所需的高速冷冻离心机、多参数水质检测仪、岩芯综合测试系统等分析设备,并可接驳7个集装箱实验室,具备同步进行现场取样和实验分析能力,能够满足现代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要。相比“科学”号承担海洋科研“探索先锋“的角色,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则成为青岛海洋科研的“处理中枢”,通过投资30亿元建设15个海洋功能实验室、9个公共实验平台,实验室将在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等六个方向开展重点研究,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国际海洋技术平台。
雄厚的海洋科研基础和研究水平为我市发展海洋产业、创新海洋技术与产品提供了有力保证。在海洋制造业领域,我市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项目70%以上具备国内先进水平,拥有造修船、船用柴油机、海洋工程装备、船舶电力推进等较高层次的产业链条,双瑞、海德威开发的船舶压载水系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南车华轩水务自主研发的超滤系统和高压渗透膜技术,在海水淡化领域接近世界高端水平。
与海洋制造业蓬勃发展交相辉映,我市海洋服务业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交通物流业、滨海旅游业、蓝色文化创意产业、蓝色金融业齐头并进。九月初,青岛港率先在国内启动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装箱跨国运输新模式,在航线示范线上采用物联网技术的电子锁,通过分布在各点的采集设备,自动采集货物信息,并与码头、船公司、铁路、公路的信息管理系统无缝衔接、实时共享。
按照“优化一产,突破二产,提升三产”的蓝色经济发展思路,我市加快形成以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制造业、现代海洋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海洋高端产业体系,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从2009年的123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9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位居国内同类沿海城市前列(图表)。下一步,我市将依托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积极推进海洋发展资源整合和产业优化升级,打造国际航运枢纽、国际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撑青岛发展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