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子湖岛:倾听溅落在礁石上的文化

来源:陈瑶 佘文君   发布时间:2015-05-21 03:36:34 

静静的庙子湖

乌龟石

在舟山群岛东端的东海洋面上,镶嵌着一串璀璨的明珠——东极。东极地理位置独特,东极诸岛远离舟山本岛,距沈家门45公里,拥有大小28个岛屿和108个岩礁。岛外12海里就是公海。

东极不仅有浓厚、古朴的渔村特色,更有那美不胜收的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民风,它几乎包揽了真正意义上的阳光、碧海、岛礁、海味,且气候宜人,水质清澈,这里海面一年四季变化无常,静胜杭州西湖,水平如镜;怒比钱塘秋潮,惊涛裂岸。东极诸岛有“云雾岛”的美称,每年春、夏,山顶上云雾飘绕,碧波怀抱中的东极庙子湖岛,却被柔美与雄浑交织着,岛上的每一块岩石,仿佛都在向人们展示她的沧桑和不屈。东极既有碧海奇石的美景,还有那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故事,近、现代的文人墨客也各领风骚,为东极留下了许多传世佳句,更为东极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壹 庙子湖的石头

东极的庙子湖岛,给人最直接、最具视觉冲击力、也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就是那石头。千百年大海潮汐的冲刷,把那里的每一块石头,不管何种质地、不管彼此大小,都打磨成了一种圆润的形态。庙子湖的石头,已经成为了一种属于它的独具特色的风景,沉淀为东极的一种海洋文化的象征。在庙子湖岛不远的西北侧,有一座小岛,如同一条鲸鱼浮在海面上,而那条“鲸鱼”的背上,却匍匐着三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大乌龟,成为小岛上一处难得的风景。除了海水,石头是岛上最丰富的物产。而庙子湖上的许多地名,在保持海洋特色的基础上,也和“石头”相关。从“东极轮”上下来,第一脚踏上的庙子湖客运码头,即是被称为“石码头”的所在地;庙子湖岛有唯一的一家酒吧,自然也取名叫“石码头酒吧”了。酒吧虽小,仅能容得下几十个人,但是面对江风渔火,悠扬浪声,把酒临风,倒也别有一番情趣。除了“石码头”之外,石屋、石阶、石凳、石舫,东极之“石”似乎无处不在。

在庙子湖那些黧黑的石头中,有的还蕴藏着一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在庙子湖西直的一个山头,有一块像是被利器分成两半的大石头。就是这块石头,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在很早很早之前,这块石头是整块的。有一次,王母娘娘经过这里时,发现这块石头的后面藏匿着一个黑糊糊的东西,原来是一条巨大的蟒蛇精。为了防止蟒蛇精贻害人间,王母娘娘回去之后便命雷公把这条蛇打死。雷公领命来到西直山头,在把这条蛇精打死的同时,也把这块石头劈成了两半。所以现在在西直的山头,大家就能看到一块裂成两半的石头。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这块石头现在在慢慢地逐年变大,非常的神奇。

贰 庙子湖的船歌

生活在海边的渔民,在出海捕鱼或者上岸劳动,需要齐心协力或情绪调节时,都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劳动号子,或粗犷有力,或曲调铿锵,随着号子的节拍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而渔民们随口创作的船歌号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渔民的民俗民风。特别是在每一个夏汛结束时,庙子湖渔民会将部分需要维修的渔船拖上岸来,但是要把一条小渔船上排维修,也绝非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在几个或十几个人合力使劲的时候,渔歌号子可以用来规范大家的行动一起使劲,可以振奋精神,减轻劳动的压力。从简单的“嗨哟、嗨哟”发展到简短的方言表述,再到艺术地形成一种船歌来表述渔民号子的内涵,使东极庙子湖岛渔民文化有了一种更为贴切的解读。

在庙子湖岛流传的船歌号子中,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是用来作为拔船劳动的,可见拔船作业对于渔民来说劳动强度非常大,渔民需要用这种自编体的号子来鼓舞斗志,激发力量,从而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文化。东极庙子湖岛渔民的船歌号子,现在流传较为完整的主要有《拔船歌》等,而《拔船歌》在老渔民中流传的,也有各种版本,内容也不尽相同,比较完整的《拔船歌》可以整理如下:

哎,众位老兄弟哎,
集把劲道哎,
一号不动身呦,
二号拔千斤 口来。
哎,众位老兄弟哎,
喔,心要动呦,力要齐!
喔,拔溜溜 口来顺风 口来,
喔,拔船不可摇,
喔,难为枣树料,
喔,拔其牢哎,
喔,饭烤燥 口来,
喔,号子过头停一把 口来。
来来来,人排拢来,
喔,众位兄弟哎,
人排齐了,集把力哎,
小小船呵,没多少重啊!
喔,木龙上沙容易,下沙难哦,
喔,小小船,车车游,
喔,众兄弟呀,大家集把力喔,
喔,放心好嘞!
嘿,众兄弟呀,帮帮忙呦,
哦,把船拔上去啦,
嘿,众兄弟呀,辛苦了。
哦,同心协力喽,
喔,把船拔上去哦,拉一把嘞,
哦,拉一把!

这首在庙子湖岛上传唱的《拔船歌》,是庙子湖岛渔民比较典型的一种劳动号子,反映了大家排山倒海、齐心协力时的一个劳动过程,比较形象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渔民们拔船上排时的一个劳动场景,孕育成为了一种特有的民间海洋文化。

叁 庙子湖拱淡菜

拱淡菜(贻贝)是东极庙子湖岛渔民必备的生存方式,继而也逐渐演变成一种小岛上的人文文化。一般在每年盛夏的七月到九月间,岛上的渔民们有一项必做的工作,就是下海采集野生淡菜,作为自备食物或者用作交易。在拱淡菜时,作业人员首先要看好地形,确定作业海域,然后手握铁锹,腰系网纱袋,再憋住一口气猛地扎下去,下到数米至十多米深处,两脚的脚背勾住礁石,不让身体上浮,左手扶住石壁,右手执铁锹对着淡菜一锹一锹猛铲,腰间的网纱袋对着铲下的淡菜,很少会有遗漏出去。当一口气将尽时,休息片刻再继续以上操作。据庙子湖的一位老渔民介绍,东极庙子湖岛以前有个“拱淡菜大王”,13岁时便能下海拱淡菜,其技术是同龄人中难望其项背。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苦练,他的拱淡菜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年轻时,他一个猛子能扎到10来米深的水下,屏住气在礁石上采挖野生淡菜。他屏气时最长可达1分多钟,一次可拱上10多公斤淡菜。而且,他还能够根据潮水流向、湾口,判断礁石底部生长的淡菜情况。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他拱淡菜创高产达到巅峰,平均一天可拱上50多公斤,超过常人一倍以上。

拱淡菜是东极庙子湖岛渔民一项古老而原始的作业方式,更是一项拿命去搏的危险作业,而一代又一代的东极渔民,却始终继承着那种勇于向大海挑战的精神。

在走访东极庙子湖岛“倒陡街”时,有幸和当地一位老渔民畅谈多时,并收集到有关当地渔民拱淡菜的一首民谣:

东极岛,石头山,
上落不犯难,
小船摇拢来靠滩,
打的打、铲的铲,
铲来淡菜么佬佬,
还有佛手、毛囊爿,
东极是座金子山。

这首民谣说的就是庙子湖渔民“拱淡菜”,描述了渔民上岛、靠滩、采淡菜的劳动和获得丰收后的喜悦,以及对家乡的赞美:“东极是座金子山。”

肆 庙子湖“倒陡街”

从海上远望庙子湖岛,渔村的民居沿山而建直至山腰,层层叠叠颇有特色,而且因其建筑群的造型而享有“海上布达拉宫”的美誉。庙子湖岛是东极镇政府所在地,沿山而上、穿越民居的“倒陡街”是庙子湖人口最集中、最热闹的一条路,被当地群众称为“倒陡街”路。此路长约250米,地势由下而上,人走下来时有倒斜的感觉,两旁都密集着庙子湖的民居,大多数居民都沿街而居,所以有好几条延伸出去的石阶小路,如同纵横的经脉触及到了“倒陡街”的角角落落,展现出了东海渔村的独特风貌。

走在“倒陡街”,两旁的店铺多是出售干、鲜水产品或者从事饮食业的摊点。随着中街山渔场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也随着东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很多曾经依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上岸转业改行,或干起了运输买卖,或开店经商,各自施展特长,闯出谋生的路子。在“倒陡街”路两旁简陋的店铺里,最惹人眼球的是一些宽大的塑料脚盆,养着一些鲜活的海鲜。我们看见有着比沈家门夜排档更为鲜活的各种海鱼、活虾,满地乱爬的螃蟹和各种各样的贝类,甚至还有卖海星的、卖贝壳珊瑚的等等,这些生意成为了“倒陡街”部分居民一种重要的谋生手段。而“倒陡街”鳞次栉比的渔村石屋和纯朴的民风民情,也已成为了庙子湖岛一道难得的人文景观。

伍 东极渔民画

东极渔民画,是东极人文文化的又一大亮点。在美丽的东极,栖息着一群纯朴的渔民画家,他们用大海的天真纯朴和无限的想象,传承着民间审美情趣,用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幅构思奇趣、神情动人、造型夸张的艳丽图画。东极渔民画,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10多年来,已形成具有相当实力的创作群体,并陆续培养渔民画作者90余人,其中重点作者20余人,参加了国内外各种展览数十次。近年来,共有100余件作品在国内外展出或被收藏购买,有60件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和发表,在国内外艺术界享有较高评价,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欣赏。

东极的“民间绘画创作基地”,展现的是20多位作者的部分优秀作品,他们的创作手法不受既定学院规范的约束,保持着大海自由的随意和纯情流露,是渔民们劳动生产、海边习俗、渔家礼仪和海岛人吃苦耐劳、聪明能干、自强不息、迎浪而上的气质和力量的一种美的再现,无论是丰富的题材、还是鲜明的地方特色或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都堪称渔民画的艺术典范。游客们不仅可以从这个展厅中欣赏到海岛艺术特色,还可以透过绚丽多姿的生活图画从新的角度了解东极、了解海洋,同时也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个展厅了解纯朴善良的东极人,了解东极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

东极渔民画主要以水粉画为主,也有少量的油画、吹塑纸版画。东极青年女画家梁银娣,就是渔民画家的优秀代表,其作品《东极岛》,曾在全国海岛渔民画大赛上获得过银奖。《东极岛》整个画面有着大海的奔放,原初的简朴,透出淳厚的民俗文化底蕴。画中海的颜色异化为橙黄色,主要的画面是石房上下叠错,气势壮观。画中通过强烈的黄紫色对比,表现渔家妇女在傍晚暖洋洋的晚霞映射下,喜悦地等待出海归来的渔民的情景,大面积的石屋围成环形的构图,那热情奔放的色彩,象征着渔民富裕快乐的生活。海中有几艘出海归来的渔船,点缀在晚霞照射的海面上,渐行渐远,表现海面的开阔,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感觉。通过夸张和变形,石屋好像是在海风中跳着劲舞,而拥挤的石房又构成一张五彩大网,各色鱼龟螺虾网聚其中,底下门口有两渔妇在期盼着出海捕鱼的亲人早早满载归来。画中的石屋群,表现的正是有“海上布达拉宫”之称的东极特有的石屋,这些帮助渔民度过了一个个台风季节坚固的石屋,层层叠叠,从海中远望,气势非凡,如今也已成了东极庙子湖岛上一道极有特色的风景。

陆 财伯公塑像和财伯公庙

“青浜庙子湖,菩萨穿龙裤。”庙子湖人所说的“菩萨”,指的就是财伯公。财伯公原名陈财福,是一个福建惠安的渔民。那时的福建渔民脚上穿着木屐,身上穿的是龙裤和背心。在明末清初年间,陈财福摇着一只小舢板在中街山渔场(过去的渔夫列岛)捕鱼,不料遭遇风暴,船翻人亡,而他凭着一身好水性,孤身一人游到了这个岛上。

陈财福看到庙子湖港湾可以避浪,于是就在这个岛上住了下来,靠拾海螺之类度生。每当风暴或大雾天气的时候,他就会在山上放火,指引过往渔船到这里避风,这样一直到自己无力再支撑而死去为止。过了一段时间,渔民们见山上再没有引导他们捕鱼的火光了,以为是菩萨不显灵了,于是胆大的人便上山去看。他们在山上看见了一间破损不堪的草房,在草丛中发现一具骨骼,这时,他们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才知道以前他们生产劳作时一直是陈财福帮着举火把照明,让他们能够安全地生产。

为了纪念陈财福的善举,当地人把他的尸骨带到了庙坑小庙中,然后将其骨头装进佛柜里供起来,让后人来纪念和朝拜,并尊称他为财伯公。同时把他放火的那个山头称为放火山。后人为了纪念他,还专门造了一座财伯公庙,让子子孙孙来朝拜他。

2002年,东极渔民在放火山上塑造了一座高大的财伯公塑像,手擎火把,目光炯炯,似乎还在为广大的渔民朋友指引航路,保渔民兄弟出入平安。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