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规范用海秩序, 形成合理海洋产业布局
东营市是蓝黄战略的主战场。
东营资源可谓富足。东营市拥有未利用土地3013.3平方公里,其中万亩以上成片土地2232平方公里,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9.3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
东营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近海等深线密集,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2011年,东营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916.33亿元,增加值489.44亿元。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盐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初具规模,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
东营市海洋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日益规范。东营市先后制定完善了《东营市海洋功能区划》、《东营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东营市海岸线勘定方案》等配套制度,完善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程序,对海域使用申请受理、初审、审查、审核、报批、缴纳海域使用金等11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全市管海用海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严格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协调各行业用海秩序。根据东营市海岸带环境和资源状况,将全市海域划分为农渔业区、工业与城镇建设区、矿产与能源利用区、港口航运区、海洋保护区、集中集约用海区等8类功能区。利用海洋空间规划手段,协调海运、捕捞、水产养殖、休闲娱乐、近海能源开发和其他形式的海洋开发活动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合理的海洋产业布局,使海洋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依法办理的用海项目累计达600多个,确权海域面积7万多公顷。
保护海洋生态敏感区,雷达监控海上动态
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东营市拥有黄河入海口、莱州湾等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和重点保护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敏感。为切实加强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力度,东营市积极采取了各类有效措施。目前全市已建立市、县两级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6处,定期对陆源入海排污口、海洋生态敏感区等特定海域开展监测。除已有的黄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东营近年来新选划建立了利津底栖鱼类、河口浅海贝类、黄河口、莱州湾蛏类、广饶沙蚕类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达1691平方公里,占全市海域面积的30%。加大海洋生态保护的投资力度,申请中央扶持资金3723万元,专门用于东营市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修复,实施人工岸段及海洋湿地植被修复、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能力建设与生态恢复。健全完善全市沿海防潮堤体系,防止海岸蚀退,为沿海开发提供安全保障。
注重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海洋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海域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省、市、县海洋专线的四级联网,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海域使用权登记造册、海域使用权证书发放等各项海洋管理工作实现了电子化。大力推进海域动态监管,以卫星遥感、航空遥感为重点,结合现场监视监测,对区域用海规划实施情况及围填海项目建设过程实行动态监测,推动海洋管理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建成国内一流的雷达视频监控系统,将渔港码头、海上船只、海洋工程建设、海冰溢油等情况纳入监控范围,建立近海海洋环境监测与防灾减灾监测体系,及时发布海洋预报,进一步提高海洋动态监测工作效率。
创新东营模式, 打造现代渔业高地
广泛参与国际海洋合作,吸收借鉴国际海洋管理先进经验。不断拓宽视野、创新理念,加大对境外、国际对海洋事业专项基金的争取力度,有力促进了全市海洋管理工作。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技术援助项目“渤海沿海资源保护与环境管理”项目全面实施完成;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海事组织联合资助的东亚海项目“海岸带综合管理平行示范点建设”及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典型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保护区网络建设示范项目”正在实施。2011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年会在东营市召开,东亚海计划9个成员国共26个地方政府代表参加了会议,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科学规划、强化布局,政府协调、普惠民生,黄蓝融合、绿色发展,企业支持、公众参与”的东营模式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探索建立海洋事务协调机制,实现海陆统筹一体发展。为适应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实现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针对目前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管理分散在各个行业部门的现状,东营市成立海岸带综合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强化海洋综合协调职能,建立陆域、海域、流域联动的涉海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涉海行业间、海洋管理部门间关系,探索形成海陆统筹,河海兼顾、综合管理的机制。
努力构筑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优化海洋经济结构。东营市以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依托沿海滩涂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80万亩沿海渔业产业带,并进行集中突破,目前全市万亩以上渔业园区达到20处,其中,规划面积超过10万亩的有4处。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已完成投资18亿元,建成海参养殖池塘10万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单片滩涂养殖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市主导养殖品种标准化基地规模不断膨胀,其中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面积达到80万亩,成为黄河流域最大的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海参养殖面积达到23万亩,建成山东省重要的海参养殖基地。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水产养殖业、科学合理的渔业增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水产捕捞业、先进高附加值的水产加工业、功能形式多样的渔业服务业等五大现代渔业产业,有效提升了全市渔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2011年全市渔业增养殖面积达到了185万亩,实现水产品总产量48万吨,渔业总产值1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6%和17%。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