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的北传及影响

妈祖文化的北传及影响

来源: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3:36:47 

以渤海为中心的北方妈祖文化,其传播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就在湄州妈祖庙扩建后不久的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福建船民就把妈祖像带到北方,供奉在庙岛的沙门佛院。这就是妈祖文化向北方传播的开始。过了三年,福建船民又移送妈祖铜像一尊,于庙中供奉。这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尊宋代铜身妈祖。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政治历史条件。同样,妈祖文化的北传及其能在渤海形成中心,也是时代使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庙岛是南北海上航运的中心,其功能有三:一是避风,庙岛塘子是天下闻名的天然良港,可避各个方向的海风,船只在此停靠最为安全;二是交易,当时宋辽两国关系时好时坏,渤海北岸为辽国,南岸和西岸为大宋,中间庙岛一带虽为宋地,但官府鞭长莫及,两国商船或国内商船在此交易,早已相沿成习,因此,常是商贾如云,阜物如山,进行着大宗商品交易;三是等风,过去行船靠风,南方船只春天北上靠南风,秋季南下则靠北风,据传说一等往往几个月,常有很多船只在庙岛附近停泊。因此,庙岛就成为南北商人汇集之地。

正是这些条件,加快了妈祖文化的北传,扩大了妈祖文化在船民中的影响,巩固了妈祖海神的地位。但这仅仅是开始。到了元朝,由于建都北京,国家也得到空前的统一,为海上运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资料记载,在元朝,每年从南方运往京城的皇粮有400万担,其他商品货物更是不计其数,海运规模非常浩大。大批船只汇集于庙岛,船民向妈祖进香朝拜,已成风气。至元十六年(公元1280)前后,由闽、浙船民于原址重修庙宇,改佛院为专门奉祀妈祖的道场,俗称海神娘娘庙,奠定了庙岛妈祖在北方妈祖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明朝,妈祖在北方的影响不断扩大,由庙岛传播到整个黄、渤海沿岸,并远达朝鲜和日本。撰于明朝的《朝天录》、《燕行录》等韩国史料记载:“当时往返于中国的使臣,海行必至沙门岛”,“使多赍国书,诣庙祀海神”。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有高丽从使画工绘制沿海岛屿图,详细描绘了庙岛山川形势和海神娘娘庙盛况。可见,当时妈祖文化在朝鲜已有相当大的影响。

明崇祯元年,诏立官庙,由山东左都督杨国栋奉旨鼎建,崇祯皇帝御赐匾额“显应宫”,至此,庙岛显应宫的名声和规模达到鼎盛时期。清代,官府又对显应宫进行了多次增修和扩建,咸丰皇帝还御赐匾额:“神功济运”。皇帝的赐封和拨款增修,无疑对妈祖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妈祖文化日益成为正统的,无可替代的文化源泉。

在我国北方,除庙岛显应宫外,供奉妈祖的庙宇还很多,但建庙时间均比庙岛显应宫为晚,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也远不如庙岛显应宫。庙岛显应宫就其历史的长久及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方面,都无愧于北方妈祖文化的中心之地位。

因此,自宋朝以来,在8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经世事变迁,朝代更替,但妈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变。庙岛显应宫一直香火鼎盛,人气极旺。人们行船遇风或生病灾,均向妈祖祈祷许愿,脱危后到显应宫还愿。或刻碑,或送匾,送船模,送斗篷衣物,或捐钱财。建国后,庙岛显应宫存有历代碑刻300余方,匾额300多块,船模400多只。游人们见到这些丰厚的妈祖文化积淀,无不感叹。1964年董必武副主席视察长岛时,看到庙岛显应宫有如此众多的文物,感叹之余,嘱咐对这些文物,包括显应宫本身一定要保护好。的确,这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精心地加以珍惜和保护。可惜后来这些遗产和财富均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在看到的显应宫是重建的,那些碑文和匾额、船模再也无法重现了。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