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垦利县:"五区"成实施黄蓝战略主要载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02:07 

今年上半年,在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实现生产总值159.4亿元,同比增长16.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2亿元,增长26.5%;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3亿元,增长28.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48亿元,增长26%,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目前,黄河口现代渔业区已成为全国的亮点,推动了全县高效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以县开发区、胜坨精细化工园为主体的黄河口新型工业区加快膨胀,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0万元以上,现在口径)从2008年的134家增加到去年的148家,净增14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550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283亿元,年均增长26%;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东营西郊现代服务区、黄河水城北城区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一体两翼”的城镇格局初步形成,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对照黄蓝经济区的几个发达县市区找差距,跨越发展不按部就班、平推平拥,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一是突出项目支撑。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发展。抓投入、上项目是扩张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的首要任务。他们牢固树立项目兴县理念,千方百计抓投入,全力以赴上项目。以高质项目、高效投入推动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以年初确定的总投资409亿元的102个重点工程项目为突破口,严格落实责任,加强督导调度,抢时间,抓进度。在组织好年内第二次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的同时,进一步论证一批后续项目,为持续加大投入奠定基础。他们初步筛选了下半年和明年新增的总投资736亿元的158个重点项目,对这些项目进一步筛选论证,突出重点,集中跟进。在项目推进上,县各有关部门全力搞好服务,特别对土地、手续办理等工作,畅通绿色通道,重点项目一事一议、并联审批。招商引资是抓项目的重要一环,他们围绕重点产业,紧盯重点领域,瞄准全国500强、世界500强企业,锁定目标,集中攻坚。他们改革招商机制,改进招商方式,着力在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上下工夫,每一名县级领导都要带头研究项目、论证项目,外出谈项目、引项目,并加大对招商引资的考核力度。

二是强化生态保障。他们牢固树立抓生态建设就是倒逼产业升级、就是转方式调结构的理念,牢牢把握生态文明的方向,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培植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双赢”。他们做足“水”的文章,水是一座城市的灵气。垦利县滨河临海、生态良好,他们重点推进溢洪河、永丰河湿地建设,依托“金湖银河”和民丰湖公园,加快构筑环城水系,尽快形成河湖相连、碧水环绕的城市水网系统。他们打造“绿色”屏障。突出抓好兴隆林场建设,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多样的共享绿心。依托胜坨林场、城北林场、垦东林场规划建设沿黄生态森林带,串点成线,配套文化基础设施,打造“黄河口百里绿色长廊”。他们实施“蓝天”工程。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扎实推进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及改造提升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坚持低碳发展,强化节能减排源头治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年内完成节能减排项目12个以上。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他们认识到,先进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结果。他们在创新上加大力度,以创新突破工作,以创新赢得优势。强化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他们把理念创新融入发展的各个领域、各项工作,在全县上下带动形成用新思维、新理念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浓厚氛围,为加快发展注入持久的生机和活力。他们推动机制创新,针对黄蓝经济区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探索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发展动力。特别是对资金、土地、人才等制约障碍,善于争取政策,灵活运用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解决问题中突破障碍,提升发展水平。他们加快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充分发挥中科院垦利基地等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建设,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具有核心驱动作用的创新高地。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加快发展必须在优化环境上下工夫,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他们强化县行政审批中心职能,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当前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企业运行成本高、融资难、负担重的问题比较突出。他们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在全力搞好服务的同时,严格执行“企业宁静日”制度,对违反制度规定的严肃查究。他们进一步搞好政风行风建设,由县纪检、组织部门牵头,在全县各部门单位开展绩效考核和述职评议活动,让服务对象评议、社会各界打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人和事,一经查实,严格问责。

五是倾力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建设和美幸福新垦利的最终目的,他们不断适应群众新需求,持续开展好“察民情、听民声”活动,摸实情、出实招,确保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他们加快推进年初确定的为民办实事工程,农村社区、保障房、中小学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等都要往前赶,不因为推进慢影响预期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他们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学校作用,通过开展培训,切实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增收致富本领。他们继续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在率先实现“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病救助等政策办法,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在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上,他们特别重视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救助,坚持增加投入与创新机制“双管齐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作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