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天津市水产研究所的邓景耀、韩光祖、张 、刘传桢、刘永昌、康元德、叶昌臣等1959年~1989年完成的“对虾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通过多年的渔场环境、试捕调查和标志交流试验,查明了黄渤海对虾的种群洄游分布及其与水温、盐度、潮汐、底质、底形、饵料种类和数量及气象因素变化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我国黄海和渤海的对虾是同一个地理群,以群体的数量多和个体大有别于黄海东海岸(朝鲜沿海)的另一个地理群。摸清了对虾生殖和摄食习性,以及生长、死亡和补充的特性和规律;对虾亲体数量和补充量之间的关系,影响补充量的环境因素以及资源量变动的特点和规律。采用幼对虾资源量指标建立预报模型,应用效果甚佳。建立了对虾资源量评估的数学模型;估算了模型所需的各项渔业生物学参数;研究了捕捞对种群数量动态特征的影响;确定了对虾渔业的最佳开捕期、最适捕捞力量、最佳能源消耗、最大渔业利益和最大就业机会,提出了对渔业不同管理目标及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措施。论证了渤海渔业资源的种间关系,水域的饵料基础和对虾种群生态容量,为在渤海开展对虾增殖放流提供了科学依据。1987年4月通过鉴定,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006年2月16日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