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工业新区巡礼:借势蓝潮 新城崛起

来源:威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02:56 

“自昆嵛山以东,以正棋山最高,故登临绝顶,群山拱于脚下,沧海翻波于眼底,万千气象,一览无余……”在前人对正棋山的描述中,人们看到的是秀丽无边的山海胜景。

而如今登上翠色葱茏的正棋山,放眼工业新区这片充满创业激情的热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则是一座蓝潮涌动的现代化新城区。

2006年,工业新区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以“建设生态化工业新城、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先行区”为区域定位,成为拉动威海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近年来,借势蓝色经济区建设大潮,工业新区紧紧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信息、海洋科技开发、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择商选资,加快项目推进,狠抓企业培育,高起点构筑产业未来,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迅速崛起。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在威海“一体化发展”全新构架下,工业新区成为一体化格局中“两轴支撑”向南延伸一轴的重要节点。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新区领导班子勇担“二次创业”新使命,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发挥节点位置的区位优势,再造园区优势,突出工业特色,强化招商选资,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强势板块和生态化工业新城。

蓝色新高地——工业新区

加强项目支撑

打造蓝色高地

盛夏八月,走进工业新区,随处可见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全市最大日资项目———豪雅光电增资5000万美元,正在建设二期工程;总投资80亿元的台湾日月光半导体项目已完成立项审批等工作,进入土建工程阶段;浩然特塑二期主体工程全面完工顺利投产;投资40亿元的纳科重工产业园项目进入试生产……

蓝色经济区建设,项目是载体和支撑。“在土地日益紧张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把现有项目推进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地抓大项目,上好项目,引新项目,支持财税贡献大的项目,逐步做大增量、做强存量、做优总量。”工业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勤显如此强调。

今年,全区重点调度产业大项目109个,总投资400多亿元,建筑面积380万平方米,包括以纳科重工等为代表的42个新开工、新签约项目,以日本豪雅光电科技二期等为代表的39个续建项目,以浩然特塑、三角工业园二期等为代表的28个拟投产项目。在加快推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工业新区注重把项目建设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强化优质项目梯队建设,提高蓝色产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的比重,尽快建成和打造一批有较强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的大项目、大企业,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后劲。

为保障项目建设进度,新区与每个项目单位都签订了建设进度承诺书,切实抓好现场调度、责任分包、督查考核、流程再造、优化服务等各个环节,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同时,他们进一步加大闲置土地和厂房的盘活力度,提高项目履约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土地,缓解用地瓶颈制约。

在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工业新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新区的出路所在、希望所在、潜力所在,进一步强化择商选资意识,建立以效益为中心、以税收为目标的项目引进评审机制,努力形成投入与产出相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项目建设格局。

在坚持以商招商、驻点招商、产业招商等有效方式的同时,新区管委还充分发挥产业招商部门和各镇的主力军作用,不断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年内,工业新区计划组织重点招商活动40余次,跟踪抓好天津亿联商业博览城等50多个新签约项目,促使意大利胎面胶等一批在谈项目尽快落地,力争实际到账外资同比增长10%,突破9000万美元;利用内资增长35%,突破52亿元。”新区招商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为提升区域软件环境,工业新区设立了专门的项目代办中心、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对进区项目的审批实行全过程的代理服务,并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随着一批批优势大项目在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工业新区日渐上升为一处生机无限的蓝色高地。

加强园区建设

聚集产业优势

“重点发展新材料、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工程、汽车和船舶配套等产业,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生态化工业新城、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先行区。”这是我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对新区做出的定位。

如今,伴随着工业新区对优势产业的不断培植,这一规划逐渐成为了现实。他们始终把加快推进高端产业作为着力点,致力于打造一批大企业、大产业、大集群、大园区,以此带动大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海洋科技开发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主的骨干产业,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引导动力,带领着新区迈向新的平台和发展机遇。

新材料产业———规划建设海洋新材料产业园,将形成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目前,已经有三角子午胎、金合轮胎、纳米防爆轮胎、联合金属、格美金属、立华植物纤维等一批新材料项目,5年内销售收入将突破300亿元。

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形成新能源电池、风电设备等产业群。包括大唐、国电和风、巨易电池等项目已经落户,5年内销售收入将突破50亿元。

新医药产业———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原料药产业,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区域生物工程产业中心,5年内销售收入突破80亿元。

新信息产业———发展通信产品、集成电路等产业,推动日月光半导体、光圆电子、科乐波电子等一批重点项目和企业集群化发展,5年内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

海洋科技产业———开发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工程等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东方神参、常青藤生物科技等项目,5年内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具、数控机床等产业,5年内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

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中心商务港、国际物流园、温泉休闲度假区等休闲旅游业,5年内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文化产业———重点培植以毛泽东像章珍藏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产业,以东方神参、阳光新地温泉博物馆、康复度假基地为代表的养生文化产业,以拉曼红酒主题度假、威浩葡萄酒为代表的葡萄酒文化产业,以恒大彩印、立华彩印为代表的印刷文化产业,加快打造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加快产业聚集,工业新区强化园区拉动。根据不同的产业分类,新区内相继建立了碳纤维材料产业园、汽车配套产业园、船舶配套产业园、机电工具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按照招商不同地区设立了新加坡工业园、日本工业园、台湾工业园、浙江产业园、内蒙古工业园等一系列特色园区。

一个个大园区如同大磁场,积聚起优势产业项目,形成了特色产业洼地。

坚持科学规划

实现统筹发展

工业新区总面积297平方公里,所辖镇区基础条件不同,发展各具特色。新区管委按照“突出重点、错位竞争、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做大做强中心区板块,做优做活 山镇板块,做新做特汪疃镇板块,加快推进组团发展、集群发展、竞相发展。

在中心区(草庙子镇),发挥项目聚集和辐射带动优势,规划发展“四新一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重点依托三角、拓展、蓝星、日本豪雅、浩然特塑、联合金属、金泓等龙头企业,着力培植新材料产业集群,尽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强势板块,力争5年内实现产值500亿元。

在 山镇,依托传统产业基础,推进资源和产业整合,以纳科重工、威达机械为两大支撑,突出发展工程机械、机电工具等优势产业,力争打造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板块,力争5年内实现产值200亿元。

在汪疃镇,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注重生态涵养功能,做好都市型农业文章,规划打造成城郊旅游型高效农业的示范板块。

在产业布局上,工业新区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支撑,进一步强化工业驱动作用,推动三次产业协调有序发展。

做活一产———充分发挥近郊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一年破题、两年推开、三年见效”的思路,大力发展城郊旅游型高效农业。

做强二产———强力推进现有项目,强力做大现有企业,强力抓好择商选资,实现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

做优三产———在抓好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依托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重点发展临港物流(威港物流园)、商贸集散(五金城、家居建材城、钢贸城、汽博城、天津亿联、粮食仓储)、会展博览(海洋生物制品、保健品交易平台,组织国家层面的交易洽谈活动)、休闲旅游(工业游、农业游、生态游)等现代服务业。

“10年内,新区将成为新兴产业的聚集地,并发展成一座拥有30万人口的工业新城。”刘勤显踌躇满志地说。

秉承和谐理念

打造精品新城

加快蓝色经济发展,离不开优势环境支撑。作为一个新的城市板块,工业新区始终按照“新城区、新园区、新景区”的标准,高起点、高境界地规划建设,规划落实到每一寸土地、管理精细到每一个角落,不留遗憾地推进工业新区成长。

他们坚持建设精品化,先后投资6亿元,高标准实施好路、水、电、热、气、暖等市政工程,进一步拓展新城框架,提升配套功能和新区形象,努力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配套一流、宜居宜业的威海南部新城。特别是厂房设计、办公楼设计、住宅设计、商业设施设计等城市建筑设计方面,工业新区要求严格按照现代化新城区、新园区的标准,严格规划把关,增加建筑体量和高度,提高容积率和土地使用效益。

他们坚持管理精细化,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做到建管并重、建管衔接、以管促建,加大对重点环节的治理力度,持续开展户外广告、室外摊点、违章建筑、工地扬尘等方面的整治行动,不断改善新区的整体环境。

他们坚持城乡一体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建成区与小城镇、小城镇与广大农村的空间对接和资源共享。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保护综合整治为切入点,高标准抓好新农村建设,力争农村面貌年年大变样。积极稳妥地推进“园中村”“驻地村”搬迁改造,进一步加快城乡融合和城市化步伐。

他们坚持民生最大化,全力搞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关注“热点民生”,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优先发展教育不动摇,投资1.49亿元,加快 山中心学校、草庙子幼儿园、十四中教学楼、汪疃中学搬迁等重点工程。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尽快启用新区医院,扩建汪疃中心卫生院病房楼,在24所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半年对30个市级重点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下半年启动剩余村庄的环境整治。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 山镇敬老院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的保障标准,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