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样新招“探”台风 我国台风预报走向更加定量和科学
今年汛期,接踵而至的台风成为我国天气场上的主角之一。6月中下旬,热带风暴“古超”和“泰利”分道扬镳消失于海面;8月初,“苏拉”和“达维”相继登陆我国台湾和江苏,“苏拉”继登陆台湾后次日登陆福建;七夕时节,“天秤”和“布拉万”携手演绎“双旋共舞”;9月,超强台风“三巴”汹涌来袭……
今年“拜访”我国的台风“性格”鲜明——密集登陆、风劲雨强、影响范围广。“尤其是8月,登陆我国的台风的个数与频次历史罕见。”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称。
这些性格刁钻、路径诡异的台风给我们的预报带来了一定挑战。不过,新的预报技术方法及服务手段的跟进和运用,让我们不仅准确把握台风动向,而且更好地摸清了台风的“底细”,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告诉记者。
招数一:DVORAK技术“锁定”台风强度
近海加强是今年台风的一个重要特点,“韦森特”、“达维”“海葵”、“启德”都表现为典型的近海加强特征,给我国带来了疾风骤雨。钱传海向记者介绍,今年通过开展基于DVORAK技术的台风定强业务试验,提高了台风定强的准确性,保持了定强的连续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汛前运用这项技术对前两年台风个例进行的技术演练为汛期业务应用打下了很好基础。”钱传海说,这项技术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约束条件,能够让预报员实时了解台风结构的演变,掌握台风强度指数的变化,最终确定台风强度。“这也让年轻预报员得到了很好地成长和锻炼。”他说。
招数二:集合预报“追踪”台风路径
路径预报是台风风雨预报的基础。“今年起,我们特别加强了基于集合预报和集合预报订正方法在台风路径预报上的应用,提高了路径预报的准确率,有效减少了预报误差。”钱传海说。
今年年初,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帮助下,中央气象台解决了欧洲中心台风集合预报资料实时获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开发。尤其是针对集合预报的订正,筛选集合预报中表现较好的成员进行集合平均,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充分发挥了集合预报的优势。
招数三:风云二号F星“窥探”台风中心
从每15分钟一张卫星监测云图缩短至6分钟,风云二号F星的区域快速扫描让台风监测预报迎来了又一个“华丽转身”。
“利用F星加密观测,有效地缩短了卫星扫描时间和资料处理的时间,可以提前约10分钟对台风进行中心定位,时效更快、定位更准,为准确预报台风提供了时间保障。”钱传海告诉记者,每6分钟一次的扫描具有连续性,能够让预报员看到台风结构的一些精细演变。尤其在台风发展初期,通过看到连续性的台风演变动画,更有利于把握台风的移动,不仅可以提高台风定位的准确性,还能提高台风预报的准确性,也能改进台风模式预报效果。
招数四:新产品“升级”预报服务
“从大风落区预报到不同海岸线的风力等级预报,针对精细化服务需求,台风预报服务产品又向前走了一步。”钱传海解释说,通过划分不同海岸线的不同风力影响等级,如未来24小时,受台风影响沿岸哪些区域可能出现7级至8级风,哪些区域可能会出现9至10级风,让政府和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海岸线受到的不同风雨影响,增加台风防御的针对性。
钱传海介绍,在“海葵”、“苏拉”、“达维”等影响我国期间,中央气象台通过提供台风不同象限大风半径的分布预报产品,让海上作业者更好地了解了台风的结构,有效地指导了渔民海上作业,规避了台风灾害。
此外,由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中心开发的区域台风模式GRAPES(TYM)给预报业务也提供了更好的指导产品,为预报员在台风路径和结构、风切变和强度预报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招数五:团队作战“缉拿”台风
“预报员站在数值预报这一巨人肩膀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不过,预报员对实时资料的分析、自身经验积累和团队作战能力对于准确台风预报也是十分重要的。”钱传海说。
每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台风都给气象预报服务带来了极大挑战。今年接二连三的台风让中央气象台会商频频加密,也让预报员迅速集结起来,以团队战术“缉拿”台风。“密切跟踪台风动向,在会商上表述不同意见,集中讨论台风路径和强度的不确定性,这些均为准确预报台风起到了很好的帮助。”钱传海说。
针对今年登陆的台风多且风力都比较强的特点,中央气象台气象服务室专门成立应急工作气象小组,提前制作台风大风图的地图模板,使沿海岛屿的风力显示效果更加明显。同时,升级改版台风网,添加卫星云图、雷达实况等产品,增强与公众的互动,进一步扩大了台风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为政府和公众防御台风提供了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