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蓝辉映:"两大引擎"引领山东科学发展
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16日电题:黄蓝辉映:“两大引擎”引领山东科学发展
齐鲁青未了,海岱又蓝黄。
中国蓝色硅谷、中国蓝色经济引智试验区、中国海洋食品制造基地……金秋时节,穿行于齐鲁大地,放眼于黄海之滨、渤海湾畔,发展的潮头正跌宕奔涌。
进入新世纪,借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大引擎”,齐鲁儿女再次打响了一场空前的由大到强的科学发展攻坚战,承担起了为国家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探路、示范和打造东部沿海地区新经济增长极的重任。
“责任重大而光荣,使命崇高而神圣,决不辜负党中央的期望,决不辜负全省9600万人民的重托!”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在今年5月召开的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庄严承诺。
大引擎催生发展新路径
山东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
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山东站在新的起点上,脚下的支撑更加坚实。
回首10年,特别是近5年的辉煌历程,山东谱写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崭新诗篇。从2006年到2011年的5年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18万亿元跃至4.54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1355.3亿元增至3455.7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由12192元、4368元提升至22792元和8342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已经迈入由大到强新跨越的阶段。
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山东站在新的起点上,不仅要看总量,还要看结构、效益,看科学发展水平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毋庸置疑,近10年,山东经济发展虽历经惊涛骇浪,却始终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块头大人均较低等等问题。
怎么办?突破口在哪里?如何摆脱这些制约山东由大到强科学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开创富民强省新局面,以前所未有的压力历史性地摆在了山东省委、省政府面前。
从2008年3月始,山东新一届省委班子下基层、进企业、入农户、访专家……加深了对山东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当年7月,山东召开省委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战略。而大力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山东实现由大到强新跨越的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的选择被实践证明是正确而富有远见的。
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国务院相继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按照规划,黄三角成为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功能定位的区域,包括东营、滨州、潍坊、德州、淄博、烟台6个市的19个县,将建设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按照规划,山东半岛作为国内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海洋经济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将建设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历史机遇,再次垂青山东。从此,长河奔流,大海扬帆。多年来侧重于陆上布局的山东开始陆海统筹,目光转向全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转向浩淼无垠的深邃大海,拉开了书写由大到强壮丽画卷的时代大幕
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16日电题:黄蓝辉映:“两大引擎”引领山东科学发展
新华社记者徐金鹏、陈国军、郝桂尧
齐鲁青未了,海岱又蓝黄。
中国蓝色硅谷、中国蓝色经济引智试验区、中国海洋食品制造基地……金秋时节,穿行于齐鲁大地,放眼于黄海之滨、渤海湾畔,发展的潮头正跌宕奔涌。
进入新世纪,借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大引擎”,齐鲁儿女再次打响了一场空前的由大到强的科学发展攻坚战,承担起了为国家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探路、示范和打造东部沿海地区新经济增长极的重任。
“责任重大而光荣,使命崇高而神圣,决不辜负党中央的期望,决不辜负全省9600万人民的重托!”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在今年5月召开的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庄严承诺。
大引擎催生发展新路径
山东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
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山东站在新的起点上,脚下的支撑更加坚实。
回首10年,特别是近5年的辉煌历程,山东谱写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崭新诗篇。从2006年到2011年的5年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18万亿元跃至4.54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1355.3亿元增至3455.7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由12192元、4368元提升至22792元和8342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已经迈入由大到强新跨越的阶段。
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山东站在新的起点上,不仅要看总量,还要看结构、效益,看科学发展水平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毋庸置疑,近10年,山东经济发展虽历经惊涛骇浪,却始终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块头大人均较低等等问题。
怎么办?突破口在哪里?如何摆脱这些制约山东由大到强科学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开创富民强省新局面,以前所未有的压力历史性地摆在了山东省委、省政府面前。
从2008年3月始,山东新一届省委班子下基层、进企业、入农户、访专家……加深了对山东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当年7月,山东召开省委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战略。而大力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山东实现由大到强新跨越的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的选择被实践证明是正确而富有远见的。
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国务院相继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按照规划,黄三角成为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功能定位的区域,包括东营、滨州、潍坊、德州、淄博、烟台6个市的19个县,将建设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按照规划,山东半岛作为国内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海洋经济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将建设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历史机遇,再次垂青山东。从此,长河奔流,大海扬帆。多年来侧重于陆上布局的山东开始陆海统筹,目光转向全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转向浩淼无垠的深邃大海,拉开了书写由大到强壮丽画卷的时代大幕
大战略创造发展新增长极
今年5月30日,国家外国专家局正式批复在日照市建立“中国蓝色经济引智试验区”,这是其正式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引智试验区。
今年6月27日,日照国际海洋城开发建设大幕初启,这是国内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中外合作园区,旨在建设以高端海洋经济为主特色,以“新产业、新生活、新生态”为理念的新型综合体。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唯一的两大海洋示范试验基地项目在日照正式启动。日照市委书记杨军笑逐颜开地说,这是“抢”出来的,既抢速度,也抢海洋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其实,这只是蓝黄战略壮美画卷中的精彩一笔。在蓝黄“两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一个个大手笔、大动作频频出现,山东近半陆地和3000多公里海岸线处处风生水起。
在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中德生态园、核心区中央商务区、青岛信息谷等启动片区的开发建设正如火如荼。这儿肩负着“三个再造”的历史使命,即再造一个青岛港、再造一个青岛主城区、再造一个青岛经济总量。到2015年,“三个再造”将基本成型,成为大青岛新的经济增长极,造就蓝色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在位于黄三角北段的庆云县,由山东省德州市和天津市红桥区联合建设的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也在蓬勃发展中。庆云拥有近6万亩未利用土地,而天津红桥区的工业发达却空间受限--跨区域的创新思维与强烈的合作发展意愿,成就了黄河三角洲对接滨海新区的首个异地共建开发区。
“一黄一蓝”如出征号角,一个个“蓝”“黄”味十足的新兴产业集群出现在两区。
仅仅不到三年,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产业引领全国;海洋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高效生态农业、海洋运输物流业乘势兴起;海藻精深加工、微生态药品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端高质“蓝色食品基地”、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玉米生物育种基地冠领全国……这些产业如蛟龙入海,带动着整个山东产业体系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这正是国家实施蓝黄战略的初衷之一。山东省副省长张超超介绍说,在着力培育重点产业、发展特色园区、强化科技平台支撑、专项资金扶持等“四轮驱动”下,今年上半年“两区”实现生产总值1.26655万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759.9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47.9亿元,增幅均高于山东全省平均水平。
高科技锻造发展新优势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一、全国第一能耗大省,让山东人郁闷良久。
蓝黄两区,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目标,必须要另辟蹊径,锻造出发展的新优势。只有科技,只有高新技术,才能真正支撑起这一新世纪初的期冀。
九月青岛,鳌山湾畔,“中国蓝色硅谷”建设正酣。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试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鳌山涉海综合实验基地、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字号海洋科研试验机构落户于此。
根据规划,蓝色硅谷将让鳌山湾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和人才集聚中心、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中心、海洋高技术产业培育中心,引领中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抢占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
而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生态高科技及其产业也风起云涌。
国家耐盐植物研究中心,黄三角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黄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生态谷”、黄三角(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莱州登海玉米生物育种研发中心、乐陵希森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或已获批,或已建设,或已建成,肩负起建设全国重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重任,将让传统农业、传统工业真正走向高效生态工农业之路。
抛弃高耗能高污染传统发展之路,让科技支撑蓝黄两区发展,走高端高质高效新路,让政府尝到了甜头,使企业获得了发展新优势。
传统老工业基地淄博,利用高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果是,近两年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国家色织面料研发基地和国家功能玻璃产业基地。淄博市市长周清利说:“关停了635座小石灰窑,换来的是水泥产品平均价格是原来的3倍,政府收益提高到原来的8倍,二氧化硫排放不到原来1/10。”
在青岛港信息物流中心,记者看到,所有的工作指令,都是计算机发出的,现场工作人员只要完成指令就行。在人们印象中,“扛大包”的港口正向以技术、信息和综合物流服务为特征的新一代港口发展。
支撑着青岛港转变的,是科技的力量。烟台华东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夕众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打造中国最大的口岸物流信息化基地。公司研发的全球物流可视化跟踪系统,已占国内60%的份额,覆盖了世界50%以上水域,20多万条船只。除一个港口外,全国其他沿海港口都在使用华东电子的软件,这让我国港口迈入自动化时代。
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宋军继介绍,目前,蓝色经济区确定的18个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已有15个正在加快建设。黄三角6市19县联合成立了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盐碱地改良、生物质能源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技术作为一种重要要素,一旦被激活将迅速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记者在蓝黄两区调查发现,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完整、有核心竞争产品的企业,成为推动“两区”发展的核心支撑力。
目前,蓝黄两区共建立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202个,其中国家级178个;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人员7.69万人,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723项。
新格局孕育发展新未来
行走在蓝黄两区,深感这片热土积蕴着一种变革的力量,开始出现新的发展格局,孕育着山东新的未来。
山东省委、省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谋划提出“一线三点”的战略部署:以推动和实现山东科学发展为主线,坚持高点定位,加强多点支撑,实施重点带动。高点定位,就是以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支撑,使山东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率先科学发展的强劲态势;多点支撑,就是要接长短板、拉长链条;重点带动就是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打造新的发展引擎。
在山东重构区域经济版图上,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向记者勾勒出一幅浓墨重彩、色彩协调的画卷。
--东部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北部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为发展引擎,发挥比较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实施重点突破,引领支撑全省产业升级。
--南部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获得国家批复并进入实施阶段,以这两大区域战略为引领,助推鲁南经济带发展。
--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分别以青岛、济南为龙头,舞动龙头带动龙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重构区域经济版图的同时,蓝黄两区正在探索建立一种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区域发展新模式。
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的黄三角,按照高效和生态原则,瞄准“零排放”,已投资近500亿元重点实施林浆纸一体化、海水梯级利用、油盐化工接续利用等100个循环经济项目,这些项目将成为高效生态经济的样板。
蓝色意味着生态文明、环境友好,也包含着绿色--低碳排放。目前,半岛蓝色经济区正稳步推进9大集中集约用海片区规划建设,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构筑生态环保产业链,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蓝黄两区是经济区,但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看来,不仅仅是为山东科学发展树立生动样板,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文明示范区,还要将建设的成果最终体现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在泰山之巅发出的感慨,如今再次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引擎,将激荡着齐鲁青未了的发展旋律,这正是山东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希望所在。(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