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调”为青岛经济发展助力 蓝色板块崛起

来源:青岛早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07:30 

2007年到2012年,青岛经济走过了令人欣慰的5年。这5年我们抗住了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重重压力,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青岛经济的里程碑:服务业占GDP首次超工业,工业迈过万亿大关,岛城企业上市进程加快……究其原因,在这成绩的背后,是因为我们抓住了“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局势中,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这其中有国企、民企共同的努力,在一次次的摸索转型中实现了蓝色板块崛起,为实现蓝色跨越奠定了基础。

国企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我市国有投资公司青岛华通集团按照主业清晰、带动力强、紧扣青岛发展建设的原则,全力配合董家口港、铁路新客站、地铁、中石油天然气管线、农村五化等市重点项目建设,承接青岛高新区500万平方米软件园建设、青岛科技馆项目、世园会度假村项目等重大任务,并大力引进新兴产业项目和高端项目,推动老城区企业搬迁,为我市转方式、调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8月,华通集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合作的青岛产业园项目在青岛高新区成功签约。航天三院青岛产业园项目总用地500亩,计划投资约15亿元,未来将建设成为以微电子、信息技术、光电技术、海洋智能装备等产业为发展方向,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于一体的高新产业园区。

华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以搬迁为契机,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综合带动作用,同时也标志着华通集团按照市政府部署建设高新区软件园任务正式启动。

民企在调整中升级

相比于国企“老大哥”有着不错的产业底子,青岛民营企业的发展却仍显诸多不足,“如何转方式,怎样调结构”摆在了青岛民企的面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发展模式还不能适应能源、资源和环境的要求。在今年青岛市第十次党代会上,青岛明确了一条极具青岛特色的“转调”之路:“着眼于富民强市的目标,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壮大……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集约发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尽管在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中面临融资难、用工荒、成本高等难题,但民营经济仍具活力。从几年来青岛民企发展轨迹来看,“转方式,调结构”贯穿始终:由粗放到精细、由低端向高端、由制造向服务。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改造,开拓出全新的市场空间。

“转调”为服务业带来契机

在一、二、三产业中,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这是近年来我市经济“转调”的一大方向。当下,我市正加速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11年,我市服务业占GDP比重首超工业,成为近年来服务业持续发展的一大节点性“事件”。

众所周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增加投资机会,同时又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是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的绿色产业。而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长期占比不高,2011年青岛服务业首超工业,显示出青岛这个工业大市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

5年来,我市在金融、物流、旅游、信息、文化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均取得重要突破。高新区“新三板”股改挂牌程序启动,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甩挂滚装航线开通,外国籍干线船舶中转业务获准开展。同时,我市还成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级版权示范城市、国内首个韩元挂牌交易试点城市。

科学发展助蓝色板块崛起

可以说,我市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从企业、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布局等各个层面整体谋划、多管齐下,推动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给大型制帽企业前丰帽艺带来巨大冲击。与我市众多外向型企业一样,前丰帽艺也将眼光转向了国内市场。企业负责人王爱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网上开起了商店,并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没想到,这一试竟然开辟了新天地,企业网络年销售收入突破5000万元。前丰帽艺的华丽转身,折射出岛城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带来的新变化。面对国内外持续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市企业通过加强技术研发、自主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多种举措,走出了一条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生产了90年花边的海丽公司,成功研发了各种高强度绳缆,并运用到举世瞩目的蛟龙号深潜试验中。

作为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青岛转方式调结构迎来了历史性机遇。我市广大企业纷纷抓住这一战略机遇,谋求蓝色跨越。中皓生物工程研制的人工全层眼角膜就是从深海鱼类角质层中提炼出来的,填补了国际空白。与此同时,我市把蓝色经济区建设与新一轮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紧密融合,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等重点板块加速崛起。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到2015年,实现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工业总产值将突破200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5000亿元,为助推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