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市增殖放流让渔民4年增收6亿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7-03 10:19:40 

经过3个月的休养生息,黄渤海区域休渔期正式结束,我市各个渔港一片丰收的景象。而在丰收场景背后,有一群往海里扔钱的人功不可没。

家门口捞着对虾了

9月3日下午,在高新区龙王塘渔港见到,不少渔船已经满载着海产品归港了。一位船主告诉记者,他在开渔首日就收获了5万多斤海货,卖了3万多元钱。

在瓦房店西杨乡将军石中心渔港,渔民老周告诉记者,这几年虾蟹的捕捞量明显多了。就说对虾吧,十年之前,小船想捕对虾,开出去三四个小时也不一定捞得到,现在船行1个多小时就能看到对虾了。老周说,岸上就有商贩收购,船一上岸,海鲜就换成了现钱。

分析丰收原因,渔民们普遍觉得,除了渔政、边防部门管理严格,偷渔滥捕现象减少,海洋资源得到休养生息之外,政府每年在休渔期时进行的增殖放流也让渔民们尝到了甜头。增殖放流政府是往海里扔钱,我们渔民则是从海里捞老周笑着说。

1984年大连首次增殖放流

大连最早的一次增殖放流是在1984年,在辽宁省开了先例。大连市海洋与渔业指挥部调研员张鹏刚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近海捕捞最好的时候。遇到高产年份,渔民捕捞刀鱼时用网拦住鱼,直接用瓢往外舀;如果网坏了,就算用叉子也可叉到鱼。张鹏刚说,老大连人都知道,黄花、偏口、刀鱼是当时在大连最受认可的鱼类。

随着渔船、网具的更新换代,捕捞量大幅度提升,再加上污染等因素影响,到八十年代初期,我市附近海域捕捞总量虽然仍有增加,但品种明显下滑,一些深受市民喜爱的食物链顶端的高档鱼虾品种逐渐减少甚至濒临绝迹。比如当时的中国对虾,在黄海北部、渤海已经无法形成鱼汛,我市渔业发展陷入困境之中,增殖放流也就在这个时间段应运而生。

1984年,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同辽宁省苗种管理局联合开始增殖放流。最初放流的只有中国对虾一个品种,在之后的放流中,我市还增加了日本对虾、梭子蟹、海蜇等经济效益性的放流品种。当时很多渔民很不理解,把增殖放流称作往海里扔钱!直到他们受益之后才恍然大悟!张鹏刚说。

增殖放流让渔民4年增收6亿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在海洋资源不够丰富的时候,养海则成为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皱纹盘鲍、刺参、扇贝、紫海胆等北方海域特有的海珍品产量迅猛增加,成为我市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市的增殖放流活动也开始从纯粹的经济效益型向经济效益与生态公益相结合发展。从2005年起,通过实施农业部转产转业项目,我市进行了真鲷、牙鲆、黑雕等鱼类规模性公益放流。

据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资源处处长石大伟介绍,自2008年开始,市海洋与渔业局连续倍增增殖放流规模,放流苗种数量和投入资金连年实现翻番增长,4年来累计投入近6000万元,放流各类苗种36亿尾,使沿岸近万艘渔船和3万捕捞渔民受益,回捕水产品产量达7000吨,直接增加渔民收入6亿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