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市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6-20 10:22:41 

根据《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东省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研究分析中山渔业发展现状、发展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渔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山渔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渔业增效、农(渔)民增收为目标,致力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拓国内外市场,渔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增长速度快、总量规模大的特点,成为广东省渔业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渔业成为中山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水产品产量和总产值逐年提高,渔业成为农(渔)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63281.03亩,比2005年增加3000亩;水产品产量 34 万吨,比2005年增长 17 %,年均递增3 %。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值46亿元(现行价),约占农业总产值的70%,比2005年增长5 %,年均递增0.9 %。2010年农(渔)民人均纯收入和劳均纯收入分别为18445元和30743元,比2005年增长39 %和35 %,年均递增分别为7 %和6 %。2010年出口创汇95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41%,年均递增3 %。

(二)养殖品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现代渔业生产格局凸显。根据养殖实际,引导各镇区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稳定南美白对虾、四大家鱼等主导品种养殖;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甲鱼、脆肉鲩、桂花鱼、鳗鱼是中山大宗名特优水产品,面积179198亩,占了49.33%。结合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建设十二大优势水产品养殖基地。在南朗镇沿海滩涂建立了10000亩浅海增殖护养白蚬基地和30000亩青蟹、海鲈等海水养殖基地;在市内各镇区建立了125095亩南美白对虾、101119亩四大家鱼、16742亩脆肉鲩、15116亩罗氏沼虾、9587亩甲鱼、7284亩桂花鱼、5374亩鳗鱼、4397亩观赏鱼、4258亩禾虫和2943亩泰国笋壳鱼养殖基地。通过建设优势水产品养殖基地,逐步形成渔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中山现代渔业生产格局。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市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的基地有67个,面积13.79万亩,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37.96%;认证的产品有14个,涵盖了鲩鱼、南美白对虾等主要大宗养殖品种。广东省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公司坦洲水产养殖场、板芙镇恒益水产养殖场通过农业部第四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考核验收,被授予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十一五期间,每年抽样检查鲩鱼、鳙鱼、甲鱼和南美白对虾等样本300多个,检测合格率达95%以上。执行阳性样品追溯制度,对不合格样本进行追溯,追溯率100%。对样本超标池塘的产品进行净化处理,并对其进行备案跟踪;对净化处理后样本仍不合格的池塘的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合格的水产品决不准流入市场。加强养殖基地和苗种场专项检查。对全市212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出口原料基地、健康养殖示范场进行检查,面积达15万亩,检查显示其生产、用药和销售记录等质量安全自控措施达100%;还对全市74家苗种场开展专项检查,检查结果显示100%持有《苗种生产许可证》,100%建立生产日志。严格监控水产品质量,有效提升中山水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牌形象。十一五期间,中山6家企业的10个产品获广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2家企业的2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渔业名牌产品覆盖南美白对虾、四大家鱼两大主导品种,涉及腊鱼、鱼罐头等深加工产品,创名牌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三角镇甲冠园甲鱼、东升镇东裕牌脆肉鲩先后通过国家绿色产品认证。东升镇被授予中国脆肉鲩之乡

(四)科技兴渔步伐明显加快,渔业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展水产科技培训,提高养殖户技能和素质。每年办培训班60期,受训农民6000人次。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池、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选择四大家鱼养殖相对集中的港口、黄圃、民众、东升、坦洲5个镇100个示范户、养殖水面7400亩作为渔业科技入户实施主体,主推四大家鱼健康养殖技术,辐射带动全市10多万亩四大家鱼养殖。中山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申报了广东省田园农业科技服务专家行动计划项目。抓好科技项目立项、申报、鉴定工作。抓好《建立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脆肉鲩深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中山市对虾安全健康技术研究及开发》等6个项目申报立项。省财政拨款的《低温速冻生产线技术改造》、《速冻生产线技术改造》和《中山机械化淡水鱼出口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了验收;《惠农1号杂交生鱼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进和推广渔业机械,提高渔业机械化水平。全市共有各种增氧机60747台(套),占池塘养殖面积的98%。

(五)池塘综合整治深入推进,促进渔业增产增收。全市整治达标池塘约27万亩,共投入资金约2.54亿元,其中市财政补贴资金3485万元。经整治的池塘连片化、规格化、标准化,连片1000亩以上的养殖区5个,500亩以上的12个,200亩以上的22个,100亩以上的110个。各养殖区设施完善,通水、通电、通路、通桥,水面与基面比为7:3,每口塘面积8~12亩,水深2米以上,促进增产增收:整治前池塘每亩单产700公斤,整治后每亩增产140公斤,农民每年纯收入增加超3500万元;池塘承包租金普遍提高,每亩1500~2000元,全市集体经济每年收入增加超2600万元。

(六)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扎实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开展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工作,每年完成五大工作:一是3个陆源入海排污口采样、分析和数据上报;二是横门口贝类养殖区水质、底质、养殖生物质量的采样、分析和数据上报;三是海域赤潮监视、监测,没发现赤潮发生;四是横门口养殖区垃圾调查;五是编写中山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建设近岸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工程,改善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现状。投入260万元在南朗镇二茅浅海增殖区无公害护养增殖白蚬10000亩、青蟹24560亩,养殖生蚝900亩;在神湾镇、坦洲镇建立禾虫护养增殖区,护养面积4258亩。建设维护人工鱼礁。每年拨出50万元专项资金对400亩人工鱼礁进行维护,经过多年的建设维护,礁区内的渔业资源密度和渔获种数等均明显高于礁区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展江河增殖放流,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在西江、石岐河、小榄水道、横门水道开展增殖放流,共放流鱼虾苗9715.35万尾,投入资金336万元。

(七)依法治渔,渔业依法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养殖使用证制度,规范养殖行为。全市已发放养殖证7128本,发证面积为146576.43亩。实施南海伏季休渔制度,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严厉打击电鱼及违反禁渔区、禁渔期规定渔船非法作业行为,清理滩边罟、迷魂阵等禁用网具。加强养殖用海项目执法检查,规范用海行为。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解决渔民生产生活问题的意见》政策,中央及市财政共投入1735.52万元用于淘汰渔船、培训转产转业渔民及推进转产转业渔民就业等,全市共淘汰海洋捕捞渔船 214 艘,减少主机功率 7411 千瓦,培训渔民248人次。

(八)水产品流通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市场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市财政安排流通加工专项补贴1135 万元,重点扶持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的水产品流通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扩大流通加工规模,提高流通加工能力。全市规模以上水产加工企业共有14家,其中国家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有8家,有冰厂冷库38座,冷冻能力66020吨/年,水产加工能力57064吨/年,水产年加工量30854.24吨,年产值75547.67万元;具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品批发市场6个,建筑面积1.2万㎡,主要购销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品种,年交易量65965吨,年交易额76950万元。十一五期间,中山水产流通加工企业按照稳出口、扩内销、保市场的策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巩固港澳、美国、欧洲等传统出口市场,开拓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内销市场,流通加工量逐年扩大,全市有70%的水产品外销,四大家鱼港澳市场占有率分别保持在40%和80%以上,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2010年水产流通量 30.87 万吨,比2005年增长16.9 %,年均递增 3 %;水产品加工量7.7万吨,比2005年增长 51 %,年均递增 8 %。

二、十二五渔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

经过十一五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山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应对市场变化能力显著提高,为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中山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水平、资源环境等与现代渔业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污染日重,池塘养殖环境日趋恶化;大部分池塘不间断劳作,池塘营养物质元素大量消耗,而又缺乏必要的补充修复,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生产能力下降;江河水质遭受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排放污染,引发池塘渔业污染事故,严重制约水产业发展;中山精养程度高,高密度养殖,饲料投入大,剩料对水质的污染大,致使水产养殖病害频发,影响水产品质量。二是中山养殖面广、人多、分散,养殖户健康养殖意识不强,生产环节监控不够到位,检测手段、设备、资源整合滞后,又没有具备资质的水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较为被动,直接影响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三是先进实用水产技术攻关、推广力度不足,种苗质量、养殖病害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农(渔)民持续增收。此外,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增多以及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对渔业安全生产的威胁不断增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对国际市场和资源依存度较高的养殖、加工面临一定困难。

十二五时期,是中山渔业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央、省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