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青岛崂山区"蓝色引擎"助力新跨越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10:00 

从沙子口到仰口,从石老人到王哥庄,青岛东部的崂山湾涌起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蓝色大潮。崂山区委书记齐家滨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眼下的崂山,正以全域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视野和思路,聚力打造“ 高端人才—高新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构筑“ 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产业成长链条。

“创新团队”集聚彰显“洼地效应”

王华明乐了。

这位两年前在全球第二大生物酶开发商和制造商美国杰能科公司从事酶制剂研发的留美博士,2010年辞去国外工作,受聘到崂山的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首席科学家,入选山东省“万人计划”,成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落户崂山两年多来,他带领的科研团队被崂山区评为“优秀创新团队”,获得20万元重奖。

王华明告诉记者,崂山吸引人才的除了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广阔舞台,让人才在崂山有种找到“家”的感觉。

“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团队发展一个高科技项目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成长”的价值链条在崂山越来越清晰。崂山区区长杨鹏鸣说,人才是立区之本,人才的转移意味着生产力的转移。为此,崂山区出台了《优秀创新团队评选暂行办法》,以“千人计划”、海智基地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政策优势,建立完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创业融资等全方位保障体系,为各类人才创造一流环境,全力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

“青岛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是崂山区为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而打造的面积达17000平方米的高端人才创业平台,对于入驻的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给予第一年免费提供不低于11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第二年按70%免缴房屋租金、第三年按50%免缴房屋租金的优惠政策。

1个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博士后分站、24个省部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1个青岛留学人员创业园、2个青岛市首批蓝色经济区引智成果示范基地……这些吸引人才的平台,让崂山这片热土成为创新创业乐土。

人才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人才旺。崂山区科技局局长、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王刚认为,崂山区人才引进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充分结合,形成人才与项目的“无缝对接”。

由归国博士张国华技术团队成立的青岛杰生电气有限公司,已建成了唯一一条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生产线,并成功研制出波长280纳米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填补了国内空白。由归国博士庄德津创立的青岛铝镓光电半导体有限公司生产的半导体衬底晶片正是杰生电气生长LED所需要的衬底。

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包括1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390家,累计投资额达到24.8亿美元。先后在生物医药、半导体、装备制造、网络传媒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引进了40个高端创新团队,掌握核心技术成果的高端人才200多名。全区人才总量超过10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万多人,博士、硕士4700多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300多人……

从“孵化器”到“加速器”的跨越

4月12,在2012年青岛市科技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大会上,青岛科大伊科思软件技术公司董事长韩方煜教授获得2011年度青岛市科技最高奖。

韩方煜曾担任青岛化工学院院长,自主研发了稀土催化合成顺式异戊橡胶,其创办的企业是在崂山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内接受孵化后成功毕业的典范企业。

在孵化期间,崂山区给予了房租减免、管理辅导、创新基金等方面支持。韩方煜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他的“伊科思”致力于转化自主研发的稀土催化合成橡胶技术,2006年公司在崂山科技孵化器毕业后,总部继续“扎根”崂山区,吸引了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参股,组建了伊科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人工合成橡胶生产基地,结束了我国合成橡胶依赖进口的历史。

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是崂山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成功探索。

青岛市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岛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就在崂山区海尔路上建成,2003年,被科技部认定为青岛市第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1年,利用原有益青科技孵化大楼升级改造,建成青岛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当年投入使用。目前,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20多家。

如果“孵化器”孵出的是能生蛋的“小鸡”,“加速器”则直接催生了“母鸡下蛋”。王刚介绍,近年来,崂山区制订实施了给予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运营单位与入孵企业的奖励扶持政策,通过政府示范引导性投资,带动企业、高校、社区等多元化投资,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目前,全区累计投资2亿多元,带动社会投资5亿多元,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4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4个,总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现有在孵及其它入驻企业300多家,成功毕业企业100多家。崂山区正在积极推进建设的生物医药产业园、通信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为天人环境、海泰新光等十几家科技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崂山正在把孵化器建设作为推动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抓手,以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技术、高强度资本和新商业模式“三高一新”型孵化器为发展目标,完善“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基地)—专业园区”企业成长链条,引导孵化器走上“聚集服务功能”的第三方新业态,满足不同阶段的创业企业的不同需求,变“企业孵化”为“产业孵化”。杨鹏鸣表示,预计到2014年,科技城内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00万平方米,使孵化器总面积达到200万平米以上,创新创业软硬件环境进一步提升和优化,聚集引进一批创新型企业及一批跨国企业总部。

“蝶变”的产业版图

尽管连日高温,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依旧繁忙有序。

8月20,记者走进这里,见到了正在忙碌的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刘万顺教授。他指着眼前的小瓶子告诉记者,里边装的是一种止血粉,它能在两分钟之内快速止血抑菌,该止血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令人想像不到的是,这种止血粉是从蟹壳当中提炼出来的。蟹壳中富含甲壳素,通过一系列分离、提取、衍生化和加工,可以获取壳聚糖,这种来自海洋的多糖对于止血有着全方位作用。

刘万顺说,目前,他与博益特公司联合对壳聚糖止血产品进行市场化开发,包括止血粉在内的4种产品,已经在医院投入临床使用。

生物医药领域的成果转化是崂山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杨鹏鸣告诉记者,崂山区牢固树立“产业决定未来、项目支撑跨越”的意识,把加快建设蓝色硅谷产业孵化带作为崂山区蓝色经济建设的“一号工程”,全面推进金融城、科技城、风景区三大战略平台,以“蓝色、高端、新兴”为导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注重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这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产业化项目,海洋特征寡糖项目进展顺利,海洋特征寡糖的一个类别产品壳寡糖已经完成中试,正在办理工业级壳寡糖的生产许可证。海洋特征寡糖项目彰显崂山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以海洋寡糖、人工眼角膜等产品为代表的新医药;以海洋船用新材料、船舶导航仪、海底电缆等产品为代表的新材料;以风能、太阳能等产品为代表的新能源;以东软软件等为代表的新信息“四新”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崂山迅速崛起。谈起“四新”,王刚自豪地说,这是崂山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所在,这是一次有力的撑杆跳,而且能够跳到国际领先,中国一流,世界前沿。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没有产业的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崂山区委常委、副区长夏正启说,借鉴国际科技园区建设经验,崂山全力推进青岛国际创新园、生物产业园、通信产业园、青岛创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六大特色科技园区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占地750亩的崂山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在迅速崛起,康地恩生物、博益特生物等1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落户生物医药产业园,总投资25亿元。将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仪器仪表、海洋新材料、海洋服务业等确定为蓝色科技产业发展的重点,总投资超过240亿元,成为该市蓝色经济海洋成果转化的排头兵。

科技创新催生满园春。如今,崂山已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国家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首批蓝色经济区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国家(崂山区)通信产业园、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这些众多“国”字号示范项目,在蓝色跨越阵地上插上了一面面“崂山创造”的旗帜。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