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撑杆跳”实现蓝色跨越的崂山支点
截至目前,青岛市崂山区1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领航家电电子通信、海洋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年销售收入346.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2.51%;全区专利申请量3563件,授权量189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665件和432件,万人专利拥有量达到284件,位居山东首位;今年有6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占青岛市获奖总数的42.9%;连续8年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这组数字,折射出崂山区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辉煌成就。
崂山靠什么?
靠的是加速“撑杆跳”。崂山区委书记齐家滨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解读,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崂山区又一次站在蓝色产业发展的最前沿。今年2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蓝色硅谷发展规划》,提出“一区一园一带”的蓝色硅谷发展战略,赋予了崂山区新的功能定位蓝色硅谷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崂山以此为契机,通过构筑“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技术、高强度资本和新商业模式”的“三高一新”型全新发展模式,推动以资本、技术、人才驱动的战略转型,打造“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承担起蓝色硅谷“大脑”和“发动机”的重要使命,建成山东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至此,崂山区集聚了占青岛市45%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青岛市40%的市级重点实验室,还有4家国家级、4家省级、1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机械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在中国最大的研发中心卡特彼勒技术研发(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全球大型电信供应商阿尔卡特朗讯,世界最大的数控三坐标测量机专业制造企业海克斯康等国际知名企业及其研发中心等世界级创新平台扎根崂山。
崂山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世界各地知名企业及研发中心共同实现着腾飞梦想。
崂山区土地资源有限,空间发展受限,国内外创新要素何以聚集到此?
站在16层的崂山区行政中心大厦露天平台上,指着忙碌的车来车往,崂山区区长杨鹏鸣告诉记者,崂山区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进一步集聚利用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形成“撑杆跳”的支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综合实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迫切。
为让国内外创新要素“联姻 ”,崂山区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校(所)地合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校(所)地人力资源合作的实施意见》等专门政策,并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7家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校地院地共建。
崂山区科技局局长、青岛高科园管委会副主任王刚介绍,目前,依托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基地,中船重工716所、719所、725所,山东省科学院青岛分院,国家海洋局一所,青岛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建的生物医药、测量技术等6个公共技术平台与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合作;
依托青岛科技大学等6家科研院所、杰生电气等28家光电企业、市担保中心和齐鲁银行2家金融机构,组建崂山区半导体照明中小企业创新协会,推动9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已达成合作的近400个项目实现产业化。
眼下,崂山正在加快大院大所引进建设,打造国际研发高地,确立“青岛研发在崂山”地位,推动高端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杠杆”效应
连日来,青岛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宝全喜上眉梢。公司申请的500万元贷款通过了青岛银行的审核,让他合不拢嘴。
“500万元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公司正处于工业化前期,我们将用这笔贷款购置一些关键设备。”王宝全告诉记者,青岛中皓公司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开发的人工眼角膜技术取得突破,有望今年年底进入临床实验阶段。这种人工眼角膜是用深海鳕鱼皮合成的胶原蛋白制成的,公司已于去年成功实施世界首次动物移植实验,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运用生物组织工程技术和海洋生物材料,率先攻克了人工全层眼角膜合成这项国际尖端科技领域的难题。
在崂山区,像中皓这样的科技型企业还有很多。在崂山区扶持下,目前共为这类企业争取科技立项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等8000万元。
但在一年前,像中皓公司这样,固定资产少、仅有几项专利的中小企业,想从银行得到贷款是很难的。“我们联合了青岛市担保中心和青岛银行为像中皓生物这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绿色通道"。”王刚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必再为融资而发愁。
齐家滨介绍,崂山区树立“经济发展、科技金融先行”的理念,以“生态型智慧金融城”为目标,全面启动青岛金家岭金融新区千万平方米金融中心建设,打造蓝色硅谷资本引擎,推动崂山由“资本高地”向“青岛国际财富中心”攀升。
目前,崂山金融城集聚中信万通证券、建设银行青岛分行等43家金融机构,聚集了青岛友利世纪担保有限公司等20余家新兴金融企业。随着23.5平方公里的青岛国际财富中心开发建设,将聚集各类金融机构200家以上,为区内自主创新型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使崂山真正成为全国“金融与科技融合模式创新”的示范区。
崂山探索出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服务新模式,以政府投入做启动资金,带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再通过市场扩大融资的做法,为崂山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重要财源。以“拨改投”调整科技资金使用方式,崂山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已向4家科技型企业注资,推动3家科技型企业上市,20余家企业列入上市后备资源,16家高科技企业签约“新三板”,资本市场“崂山板块”正在加速形成。
初秋,记者驱车驶进宽阔的青岛滨海公路崂山段,沿路建成的金融城和科技城,正成为崂山区创新创业的黄金走廊,为青岛的蓝色硅谷产业孵化带提供“双核”动力。
核心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
目前,全球取得世界船级社认证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生产资格的企业仅有7家,我国仅有的两家青岛双瑞和青岛海德威全部在崂山区。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海洋卫士”系统继首次实现出口订单零突破,陆续实现了国内最先进的远洋科考船“东方红”号、国内最大的海巡船“海巡
双瑞、海德威是崂山区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的一个缩影。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崂山创造”正在从这里走向高端,走向世界。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关键是靠核心技术。王刚自豪地说,崂山企业居人之上,主要是有高超的“核心技术”。
在崂山,有像海尔、海信这样老字号的大企业,还有汉缆集团、青岛海德威等一批在世界上能够发声和发力的中小企业。
在伦敦奥运会赛场上,所用的电线电缆就全部产自崂山脚下的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从事电线电缆高新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汉缆已主持或参与编制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9项,拥有知识产权30多项及50多项专有技术,拥有新技术、新产品70多项。通过自主研发申请国家专利76项,其中已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9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自主研发的大型立式成缆机,实现高压超高压海底电缆大长度无接头产品的生产,打破了我国海洋工程高端电力行业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形成年产150公里高压超高压海底电缆的能力,新增产值3.5亿元,新增利税1700余万元。
位于崂山区株洲路168号的青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青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中试生产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走进这个总投资5960万元、总建筑面积6208平方米的生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919平方米的整体10万级、局部万级GMP生产加工平台,4289平方米的非GMP中试生产平台以及实验室等相关辅助配套场地令人大开眼界。目前,已引入海洋生物制剂、生物医药材料、医用抗体制剂等多个生物产业项目入驻平台,年综合产值达3亿元以上。
8月的崂山,舒适惬意,攀上崂山海拔高度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