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软件业获大发展 变瓶颈为新竞争优势
日前举行的2012中国 (青岛)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上,青岛巨媒软件工程公司展示了海量非结构化信息智能处理分析平台,该平台最大信息日处理能力已与谷歌不相上下,而这家2010年才成立的民营企业,目前正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音频处理技术研究与软件产品开发。“作为一家成长型企业,目前最缺的是人才。”该公司总经理许鸿滨告诉记者。
这段时间,巨媒软件工程公司一直想“挖”到在信息系统总体架构与未来方向把握上有持续研究的人才,但寻觅良久而不得。
软件业要获得大发展,人才的聚合是关键。记者从市经信委了解到,为实现软件业跨越式发展,青岛市正积极谋划,一方面全力打造壮大软件产业的载体和平台,吸引和推动大量国内外企业向这些产业平台集聚;一方面在政策上全面发力,打造软件业优秀人才加快聚集的“硅谷”。争取变瓶颈为后续发展的新竞争优势。
瓶颈:载体不足,人才缺乏
由于起步较晚,青岛市软件产业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较,在总量规模上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工信部2011年底统计数据,青岛市软件业务收入只相当于大连的56.9%、济南的42.4%、南京的24.7%、深圳的14.9%,位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十位。
青岛市嵌入式系统软件所占的比重很大,去年占到全市软件业务收入的47.38%。而此消彼长之下,其他类型软件业务收入所占的比重就很小,例如软件产品收入仅占5.85%的比重,使我市软件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追根究源,当前制约青岛市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一是载体不足,一是人才缺乏。
正因为没有聚合能力强大的载体,没有大批满足软件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青岛市近年涌现出来的领军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去年,济南市年软件企业收入超过亿元的软件企业已经超过60家。而青岛市仅12家。青岛市国家规划布局内软件企业仅有3家,而济南有5家、成都7家,南京17家。
“针对这些瓶颈问题,青岛市将从政策环境、载体建设、规划布局等各方面全面发力。”市经信委一位负责人表示。
新优势1:形成“东园、西谷、北城”大格局
当下,青岛市已为软件产业的集聚发展谋划出广阔空间。
据介绍,青岛软件产业未来将形成“东园、西谷、北城”的发展格局。东园,是指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位于青岛东岸主城区,处于蓝色硅谷发展带上;西谷,是指青岛信息谷,位于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西岸城区;北城,是指青岛软件城,位于以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为目标的新北岸城区。
“东园、西谷、北城均处于未来大青岛的核心区域,今后,这三大产业载体之间通过胶州湾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和规划建设中的地铁轨道交通互通,将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格局。”我市一位信息业专家分析。
据悉,我市将利用这三大载体的建设,通过5年努力,实现软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到2016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力争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40%,努力建成国内领先的涉蓝软件产业发展示范区、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数字家电服务产业基地、物联网产业基地和中国北方数据中心。
新优势2:打造软件业人才“硅谷”
下一步,青岛市将围绕软件产业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聚集等各方面进行突破,力图在最短时间内使青岛成为软件业人才的“硅谷”。
“今后,引进的软件业人才被认定为高层次优秀人才、特区创业人才的,将按照 《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办法》、《青岛‘人才特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享受有关政策和待遇。同时,鼓励国内外知名软件人才专业培训机构在示范基地开办软件人才培训学院,对达到一定标准的软件人才培训机构,经认定授予 ‘青岛市软件人才培训基地’称号的,按其年培训规模给予每人1000元补贴。”市经信委一位负责人介绍。
不仅如此,青岛市还将对投资青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项目给予奖励;对软件企业开展的软件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项目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软件研发项目和行业解决方案给予奖励;对领军软件企业、高成长性软件企业给予奖励,并在技术创新、技术中心和试验室建设、人才培养、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软件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交易会发生的费用给予补助……(林 刚)(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