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装载有3000吨燃料油的油船与水下不明物体突发碰撞,其左舷一货舱所载300吨燃料油持续溢出,不远处正举行亚运会帆船比赛,情况十万火急!警戒!监视!监测!堵漏!围控!清污!一场海空立体“应急保卫战”迅速打响……不一会儿,溢油被有效控制,比赛未受影响。
这是“2010亚帆赛船舶溢油应急演习”中的场景。此次演习是我国溢油应急科技的一次集中展示,航空遥感、船载雷达遥感、溢油报警和跟踪浮标等高科技手段纷纷“加入战斗”。在惊叹我国溢油应急技术快速进步的同时,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高科技手段大多来自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牵头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净化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其中,溢油应急的专题研发团队正是部水科院环境保护与节能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环保节能中心”)。
主持中心工作的副主任陈俊峰告诉记者,环保节能中心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水路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以服务交通运输部、服务水运行业为宗旨,长期以来,广泛开展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船舶污染防治、港航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技术研究、技术咨询、检测监测以及产品装备研发等工作,完成国家和部重点项目百余项,企业咨询项目近千项,为行业科技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
防溢油、治污染,筑绿色防线
环保节能中心的成立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我国港湾水域污染已有明显发展,新加入的海事国际公约要求港口船舶防污染工作与国际接轨。在此背景下,1973年6月,港口水域防污染研究组筹建并成立,这便是环保节能中心的前身。
“我们院是国内最早开展溢油应急技术及装备研发的科研机构,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心副主任赵前介绍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环保节能中心就开展了溢油分散剂、围油栏、气相色谱和萤光光谱溢油鉴别、红外吸收油份浓度分析等大量技术研究,形成了稳定的溢油应急技术研究力量。上世纪80年代,中心先后公派6人次赴日本、美国、丹麦和德国进修溢油防治、监测监视和溢油轨迹模拟技术。90年代,又通过中加政府联合实施的交通系统培训项目,派出10余人次赴加拿大学习溢油应急决策支持、溢油应急模拟评估等技术,为我国在溢油应急领域取得重大科研进展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干。
“十一五”期间,中心负责组织实施了以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净化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为代表的一批国家、行业溢油应急重大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在大连“
“2012年我们又启动了‘十二五’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智能化控制水上溢油处置平台研制》,该项目将在推动我国大规模溢油应急处置技术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发挥重要作用。”赵前告诉记者。
“不仅仅是溢油应急,在水运环保领域我们还取得了很多成绩。”谈起近些年的工作,中心副总工程师杨献朝如数家珍:最早开展港口船舶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制定《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国家标准;最早开展散货码头粉尘防治技术研究,制定《港口装卸作业煤粉尘浓度控制指标》、《港口粉尘浓度测定方法》、《港口矿石粉尘浓度控制指标及测试方法》等行业标准;最早开展液体化学品运输环保技术研究,制定《船舶运输有毒液体化学品危害性评价规范》;最早开展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港口码头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价等,咨询业绩遍布全国各港口……
定准则、促推广,助水运节能
中心副主任李庆祥是水运节能减排研究的开拓者,据他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中心敏锐地意识到行业需求,开始将水运节能纳入研究领域。
多年来,环保节能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节能减排课题研究,例如交通运输部科研项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模式研究(水路交通部分)》、《交通行业能源管理长效机制研究》、《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研究(水运部分)》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调查研究》等,研究成果均被纳入近年相关部委发布的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之中。
标准规范和技术政策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促进发展转型的基础。据中心副总工程师彭传圣介绍,2011年,中心牵头完成了《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研究》和《西部水路运输能源合理利用及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的11项水运节能减排标准,均已发布实施。同时,中心也为推动水运节能减排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协助部政策法规司遴选和推出了5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遴选确定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协助部水运局制定了《“十二五”水运节能减排总体推进实施方案》,引导水运业有序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为部服务的同时,中心也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节能咨询服务,自2005年部能源管理办公室正式同意部水科院开展港口节能评估工作以来,中心已完成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近200项。
近年来,为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科研和服务实力,中心加强了交通运输部批准设立的中交水运节能技术服务中心与中交水运能源利用监测中心的建设,为实验室添置了近1000万元的各类进口、国产检测设备,可为行业提供节能减排方面的检测、监测和技术咨询服务。
节能减排正日益受到国际关注,为此,中心还不断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过去3年,中心先后派出12人次到国外参加中德内河合作会谈、中日韩生态航运工作组会议、中美海运论坛等国际交流。目前,中心正承担着亚太经合组织和中德合作节能减排研究项目。
重科研、育青年,求持续发展
环保节能中心现下设环境保护、船舶防污染、节能减排三个研究室,同时承担中国航海学会船舶防污染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
谈起中心的发展思路,陈俊峰告诉记者,为保持中心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向国际领先水平迈进,中心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工作,从引进消化吸收向协同创新、自主创新发展;进一步关注“产学研用”相结合,更多地与港航企业加强联系,了解实际需求,力争尽快实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科研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环保节能中心特别注重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在安排科研任务时,中心强调专家和青年人才搭配,发挥专家指导作用的同时,激励年轻人脱颖而出,中心每年民主评选出若干“优秀科技青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优先安排项目。此外,中心也给青年人成长指明方向和压担子,据介绍,中心根据发展规划确立了一系列研究重点,要求青年人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明确自己的研究点。“今后在申报部或国家的重大课题时,必须要发挥研究人员的组合优势,形成创新团队。”陈俊峰告诉记者。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环保节能中心积极响应院党委的号召,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中心及个人先后获得“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部直属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四红旗团支部”、“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交通青年科技英才”、“部直属机关青年科研标兵”、“部优秀团干部”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激发了中心科研人员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的热情。
最近获得部直属机关首届爱岗敬业类“雷锋奖”的李筠便是其中的榜样。作为中心防污染研究室的主任,她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而家中老人年迈多病,还要照顾女儿的生活和教育,但她以乐观的精神投身于科研工作中,从未因家庭负担而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于未来,陈俊峰充满信心,他分析认为,从大背景来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部党组也一再强调“绿色交通”的理念和战略,环保节能科技大有可为,这是中心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小环境来说,水科院领导高度重视环保节能领域,将其作为院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像最近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申报,院领导亲自挂帅,深入一线,多次和科研人员一起研讨,饿了吃盒饭。在去年起草水运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最紧张的时刻,院领导和中心科研人员一起封闭研究,乃至彻夜不眠”。谈及这些,陈俊峰略显激动,“小环境里还有一大法宝就是优良的作风,这是前几任中心领导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中心科研事业再攀高峰的基础。”
“经过近40年的风风雨雨和艰苦奋斗,我们在环保节能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造就了一个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科研团队。未来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为实现港口更绿色,海洋更清洁做出应有贡献,也必然为水科院实现‘国内权威、国际著名’的愿景增添一抹亮色。”陈俊峰最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