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经济结构调整步履铿锵 成发展强大引擎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烟台市着眼于经济提速增效、上档升级,不断放大科技进步和创新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支撑作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蓝天碧海下,烟台经济发展衔枚疾进,结构调整步履铿锵。
在位于烟台高新区的钛合金紧固件综合研发生产基地,主体车间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总工程师刘辉告诉记者,他们主要对航天513所自主研发的高强度钛合金紧固件进行产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山东省目前唯一为大飞机开展高端零部件配套的科技企业。与此同时,位于科技大道南侧由513所投资建设的航天高新技术园也在加紧建设中,凭借513所的技术优势,一大批航空航天上下游企业将在这里集聚。刘辉说:“我们立足于航天,服务航空,我们的发展前景是国际市场。”
研发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抢占“高端产业”,推动“制造”向“创造”升级。在我市高端产业的发展轨迹中,以科技创新占领高端市场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1到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8%。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稳步推进,有39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52家企业通过复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累计达到187家。市科技局副局长孙慧勇说:“我们会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向高端产业要效益,向新兴产业要未来。
在高端产业风生水起的同时,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崭露头角。在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的实验室内,一种利用缓释微球技术生产的新药注射用罗替戈汀,将彻底改变传统糖尿病人长期服药的痛苦;也是这种新药,成为国内首个敲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大门、顺利打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制剂。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小平说:“我们主要是为入驻的企业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能够提供国际技术服务的这样一个平台,促使他们的产品推向国际化。”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目前,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美国哈姆纳研究院等近20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已经签约入驻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由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领衔的首批20多个创业项目已经入园孵化。到2014年,烟台高新区生物医药行业产值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元,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区域生物医药产业中心。一个生物医药产业的新高地,正在形成。
不仅如此,目前,以航天高新技术园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以万华MDI、博源科技为代表的新材料,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烟台分所、兵器工业集团207所烟台研发中心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预计到2015年,烟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成为全市新的支柱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势再造。
蓝图已经绘就,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转方式调结构这场大考中,烟台将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