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变生态家园 清流绕城郭绿意衬鸢都
天明水秀,鸟翔鱼跃,清流绕城郭,绿意衬鸢都,这是今日山东省潍坊市真实写照。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山东潍坊正渐渐褪去钢筋水泥的灰色,披上生机盎然的新装。“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成为这里永恒的主题。
全市23条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辖区内河流水系众多,过去经济社会粗放发展,有限的水环境容量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一些河流不堪重负,污染严重,沿河群众苦不堪言。
从2010年开始,潍坊发起河流治污攻坚战,大力实施“关、停、限、建、管”五大措施,铁腕治污、刚性减排、高压监管,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未批先建、偷排偷放、超标排污的企业,不管名气多大、牌子多硬、政治身份多高,坚决依法查处。
经过3年努力,潍坊先后完成151个重点废水污染源治理工程,关闭取缔污染企业或生产线104家,对269家企业实行停产、限产治理;新建污水处理厂43座,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7%以上,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为100%,全市23条河流水质全部实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
在高密北胶新河完成流域治理后,曾饱受污水之苦的莳一村村民自编了现代茂腔剧《北胶新河变新颜》:“治污资金大投入,北胶新河变清泉;昔日黑水变清流,今天水净鱼儿欢;树木成行百花开,条条柳丝重两岸……”
让森林、湿地恢复自然功能
山东省潍坊市人还努力恢复河流、森林、湿地等原有的自然生态和生物群落,让自然生态系统重新成为生命的乐园。
白浪河、虞河、张面河三条河流是潍坊的母亲河。三河综合整治,在搬迁沿岸污染企业、截污管道下地、绿化沿河环境、栽种水生植物的同时,突出原始自然生态特色,把三河两岸原有的芦苇、灌木、花卉、成片的柳树和毛白杨统统保留,与新栽的各类乡土树种融为一体,沿着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成三条巨大的“绿色走廊”。
由景观绿化向生态绿化,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由春季绿化向四季绿化的巨大转变,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3%,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5.2%,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
除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市民的行为观念也变了。过去许多市民认为野生动物就是可口的佳肴,这种不文明观念让这里的野生动物几近绝迹。河流治理后,绿意盎然的“三河”成了天然博物馆,许多人在芦苇丛生的河边认识了白鹭、野鸭。市民从亲身体会中感受到野生动物的可爱和珍贵,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有了质的变化。
在今天的潍坊人看来,野生动物也是这座城市的“原住居民”,它们是城市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去常在餐桌上摆放的野鸭、野鸟,如今在水里游、林里飞,毫无顾虑。
空气变好了,天比以前更蓝了
山东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又称“鸢都”,放风筝可以说是当地人最喜欢的一种休闲运动方式。然而,潍坊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一度难以令人满意,大煞风景。
潍坊在全市规划确立了16个重点空气污染片区、1167个污染点源和53项重点废气治理工程,投入治理资金23.28亿元。发挥环境保护倒逼机制作用,对269家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拒批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设项目200多个;淘汰落后产能91家;淘汰、关停高炉900立方米,立窑水泥生产线41条。
如今,潍坊16个重点空气片区全部实现无异味、无黑烟、无扬尘和污染源达标排放。蔚蓝的天空下,白云片片,纸鸢翩翩。“空气变好了,天比以前更蓝了”成为潍坊人茶余饭后谈论较多的话题。
从水质的变化到空气质量的改善,从政府铁腕治污到人们观念的改变,这几年潍坊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200年前,时任潍县知县的郑板桥在诗中描写了潍坊当时的无限魅力。倘若他生活在今天,当会有更美的佳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