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为海洋食品产业打造一颗“科技芯”
荣成
荣成,正在为海洋食品产业打造一颗“科技芯”。
营造氛围,让科技融入海洋
鸿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一家小型鱼粉厂,在2009年荣成市政府举办的第一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动周上,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过程所达成合作,引进了“南极磷虾活性物质提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从饲料鱼虾和下脚料中提取水解蛋白肽等物质,成功实现了资源粗放加工型向提取物精深加工型的转变。
荣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动周,作为荣成市引导企业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要载体,已经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四届活动周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荣成立志做“中国生态渔业硅谷”的产业梦想,也折射出荣成市委、市政府为营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环境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为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荣成还先后承办了造船、汽车、医药保健食品三个由国家行业协会牵头的高层产业论坛,高校院所共带来18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与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对接,签订合作协议139个;全市聘请了20多名院士做技术顾问,为企业提供帮助;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2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在荣成设立了教学科研基地。
为了引导包括海洋食品企业在内的全市企业转型升级,荣成先后出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荣成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连续5年用1000多万元实打实的奖励资金,鼓励科技创新企业;每年投入近300万财政引导资金,对全市企业的科研项目进行扶持补助;每年设立50万“专利专项扶持资金”,对全市所申请专利的申请费用实行全额资助。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人才工资福利、住房、子女入学入托等多方面给予优惠。
科技兴海,海洋产品直指高端
在“智造”快速融入荣成的过程中,食品、药品、保健品、美容品等海洋产品纷纷摘掉了低端帽子,直指高端市场。
从老牌渔业企业转型而来的鸿洋神集团,深知科技对产品创新的重要性。每年研发投入都能占销售收入的3%至5%,仅今年就上报了30多个“健字号”新产品。今年7月,他们又与山大签订共享资源联盟实验室,主要研发海带胶囊,目的是将工业明胶制成的“毒胶囊”挤出市场。
海之宝海洋科技无疑是荣成海洋食品摆脱低端化的最佳代表。通过自主研发,它不仅让海带卖出了“
荣成海洋食品产业的龙头——好当家集团,不仅首创“即食鲜海参加工方法”,还将产业的触角从海洋食品加工伸向了海洋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生产。采用生物酶解、萃取分离技术等,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开发出海参口服液、胶囊、冲剂等海洋功能性食品,申请了8项国家发明专利。
在海洋药品方面,山东达因制药的产品“伊可新”已连续9年抢占了“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除此之外,它重点发展的儿童保健、治疗药品和保健品,已经建成了符合美国和欧盟CGMP认证标准的生产设施,拥有35亿粒软胶囊等剂型产品生产能力。
膨胀发展,海洋产业挺进纵深
科技引领发展,不仅体现在产品层次迈向高端,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产业的集群膨胀。
作为海洋产业链的源头,海洋牧场在荣成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仅好当家集团的“天海湾”海洋牧场,就能养殖出价值16亿、产量高达1万多吨的海参。在荣成,像好当家这样的海洋牧场共有8个,仅今年内就能新增海参等名优品种底播5万亩,投放名优养殖品种5亿单位,预计到2015年就可实现水产品产值60亿元,成为“山东半岛海洋牧场示范区”。
作为荣成传统捕捞产业的转型之作,步入膨胀期的远洋渔业已成为荣成冷链物流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两大产业快速扩张的“根本”。130艘远洋渔船,2万吨的产量,3亿元的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5%、25%——今年上半年,荣成13家有资质远洋渔业企业的成绩单,再次巩固了荣成“渔业总收入全国第一”的地位。荣誉背后,是荣成远洋渔业向精深发展的体现,仅以金枪鱼延绳钓船为例,2001年4艘220千瓦主机功率的船只,冰鲜储存能力仅20天、一吨金枪鱼仅售600美元;10年后,30多艘1300千瓦主机功率的船只,冰鲜储存能力长达半年、一吨金枪鱼高达7000美元的售价。
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渔货批发市场、全省唯一一家冷链物流园区,荣成的冷链物流产业真正走上了集群发展之路。整合赤山、好当家、泰祥等龙头企业的冷链物流资源,石岛、成山等冷链物流集群拔地而起;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现货交易为一体的海洋食品交易中心正加快建设的步伐;以主要物流中心为辐射源,整合鱼类产品、冷冻调理食品、鲜活海珍品交易、仓储和物流,形成了集水产品加工、包装、配送、报检、通关为一体的现代化冷链物流基地。
作为“中国海洋食品名城”,荣成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从水产品的养殖、腌炸卤晒的粗加工,到“海芝宝”、“好当家”等海珍品的精加工,直至以“鸿洋神”、海参多肽、生物海藻肥等海洋生物提取物的精深加工,荣成海洋食品向着“更高更精更尖”的方向迈进。 (荣宣)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