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显坤:西沙工作11年 虽默默无闻但十分有意义
初到永兴岛:半月考察理出西沙未来发展思路
上任后,他准备乘坐当时被称为“生命船”的“琼沙2号”,从文昌出发,驶往西沙永兴岛,却因受到冷空气影响,“琼沙2号”在文昌清澜港无法驶出。眼看西沙永兴岛军民就要断粮,在2000年春节前,谭显坤乘坐满载粮食的运输飞机到达了永兴岛。
“西沙永兴岛真的很美。”到达永兴岛后,谭显坤由衷赞叹。但他也得面对一个现实——永兴岛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办公条件较艰苦。“岛上住的房屋是70年代建的,已破损不堪;疏菜就靠‘琼沙2号’每月一次运上岛,遇到不好的天气要2个月才能上岛;做饭用的是岛上积存的雨水;电话是1986年胡耀邦总书记到西沙时赠送的。”谭显坤回忆。
改善条件:建办公楼、蓄水池、轮船、渔业补给基地
办公生活条件需要改善!于是,谭显坤开始着手新建办公楼、积水池。“以前的办公楼是3层,四合院似的,西沙高温、高湿、高咸的环境已将旧的办公楼腐蚀了。”于是,2001年,钢筋混泥土、5层楼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同年,能容纳1500吨积水的积水池建成。
在谭显坤任职期间,往返永兴岛与海南岛的交通工具是‘琼沙2号’,船速每小时7、8海里,能载100个人,但也同时要为西沙军民运载生活物资。“人货混载,猪和禽畜等臭味让本来就晕船的人雪上加霜。舒适性较差。”谭显坤说,这让他有了新造一艘往返于海南岛与西沙永兴岛轮船的想法。2005年,谭显坤向海南省委省政府报告,争取资金准备新建一艘轮船。但由于当时海南财政较为困难,海南省委省政府就向国务院报告。后在国务院、海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能载200人,人畜、物资分开、船速达到12、13海里的“琼沙3号”轮船建成。“还安装了空调、减摇器,西沙居民乘船的舒适度大大增加。”谭显坤说。同年,西沙永兴岛实现了移动通讯。
经过多方协调,2009年,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开始动工。“这主要方便覆盖西南中沙的渔民停靠船只、加油、加水,以及生活物资供、船舶的简单修理。”谭显坤说,这就大大减少了渔民往返于西南中沙与海南岛之间的成本。之后,广播发射台建成,大大方便了渔民接收信息,尤其是天气预报的信息。
11年坚守:海口、西沙两地办公
谭显坤上任之时,西南中沙工委、办事处开始实行两地办公。西南中沙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干部职工,一个月轮换一次到永兴岛办公。
“当时海口龙舌坡有一个办事处,既是海口办亊处的办公地点,也是工委办亊处的办公地点。后在海口泰华路9号,建了西南中沙工委办事处宿舍办公区。”谭显坤说,“当时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两地办公,实际上是有原因的,因为永兴岛交通、通讯不畅,西南中沙工委在工作上不能很好地与省委政府对接。”
2010年10月,谭显坤退休。至此,他已在西沙工作11个年头。他说,“在西沙工作虽然辛苦,虽然默默无闻,但所做的事,十分有意义。西沙建设发展的路很长,任务很重,我有生之年将始终关注西南中沙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