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岛上的中科院博士:望更多科学家来三沙

来源:南海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8:22:52 

在海南西沙永兴岛的北京路上,有一栋颇有气势的建筑,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西沙科学综合实验站在永兴岛上的办公楼,722,记者登门探访,意想不到结识了西沙永兴岛上为数不多的博士——陈偿。

身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西沙科学综合实验站常务副站长的陈偿,登永兴岛六年,经历各种意想不到的艰辛与不易,他更希望三沙设市后,随着条件的改善,国内更多的科学家能来到这里研究海洋问题,把更多科研成果在三沙转化,直接服务于地方,为渔民生产、生活提供帮助。

身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西沙科学综合实验站常务副站长的陈偿,希望三沙设市后,国内更多的科学家能来到这里研究海洋问题,把更多科研成果在三沙转化,直接服务于地方。(记者李庆芳摄)

2722日,永兴岛上西沙科学综合实验站的办公楼大厅,工作人员介绍海上水文气象浮标适时传回的数据。(李庆芳摄)

历经16级台风断粮一个多月

“住的是以前的西沙医院病房,别说空调,连蚊帐都没有。当时岛上是半咸水,喝的水和广东的汤一样。”2007年,陈偿第一次登上永兴岛。

200910月,永兴岛上的西沙科学综合实验站启用,成为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综合野外台站,陈偿申请到西沙站工作。他把到西沙永兴岛驻站的理由,归结为一个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渴望。“做海洋科学研究,如果不到海洋第一线了解宏观现象,就不能在实验室里做好微观的研究。”陈偿说。

可是,在西沙长期开展科研,确实并非易事。

2010年,陈偿见识了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的台风“康森”,“台风眼过后,永兴岛的风力达到16级,要两个人拿皮带捆绑着才能出到外面,像螃蟹一样爬着。”

那一晚,西沙科学综合实验站的十几人,轮流值班顶住站里的大门,直到第二天。由于台风,补给船一个多月无法起航,岛上的3家超市的食物都卖光,连野菜都吃光了。没电,只能点着蜡烛干活,没有网络,和单位无法联系,电话不通,无法和家人倾诉。

在永兴岛上,工人紧缺,站里建设用于科研的两个养殖场,都是陈偿和科研人员扛材料、挖沟、铺电线,亲手建起来的。

在西沙开展科研,让陈偿看到了美丽西沙的另一面。如今,随着条件的改善,实验站科研成果的积累,陈偿更珍惜这个停泊在海上的“科考船”。

科研成果已直接服务地方

如今,一走进西沙科学综合实验站在永兴岛上的办公楼大厅,就会看到一台显示器正在运行,海上水文气象浮标适时传回的风速、风向、气温、相对湿度、气压、波浪、潮位、水温等数据,一目了然。这些数据是提供给渔民和相关船只,作为出海参考。

除此之外,琼沙3号的航次规划需要预测海上的情况,为此,西沙科学综合实验站建立了从海南文昌清澜港到西沙永兴岛之间的波浪预测预报系统,保障了西沙补给船“琼沙3号”的航行安全。陈偿说,现在琼沙3号可以提前15天规划航程,而这个预测模型还在进一步完善,将来还将在琼沙3号上搭载科研监测设备,采取更多的数据。

在保护珊瑚礁方面,西沙科学综合实验站也做了一些尝试。 “保护生态资源,不能只从珊瑚礁入手。”陈偿认为,海参吃的是海底的有机碎屑,相当于“海底的清洁工”,不仅生态功能很突出,经济功能也很好。经过2年多的努力,他们建立了海参商品化的繁育体系,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恢复与特色生物资源增殖利用项目取得一定成果。

3年来,西沙科学综合实验站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10多个,有的科研成果已直接服务于地方工作。

希望国内更多科学家到三沙研究海洋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力量,把成熟的、高生态的物种更好地保护。”陈偿说,三沙市的民生、社会、经济等都需要科研的支持,但是目前科研力量有限。

目前,西沙科学综合实验站经常有十几名科研人员到永兴岛做科研项目研究,其中固定的工作人员只有四人,分两组,两个人一组负责站里的日常维护和运转。陈偿说,现在永兴岛上的条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站里的住宿条件可以说是岛上的各单位中最好的,有9间公寓,有空调有热水器,现在在永兴岛上打电话、上网的难题已经解决,随时随地都可以3G上网了。

陈偿认为,永兴岛外就是千米深海,海洋资源丰富,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是有十分少数的科学家在从事科研。他希望国内更多的科学家能够关注三沙,到三沙从事科研工作,把更多的技术成果在三沙转化,为渔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

“三沙设市,将给我们研究海洋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陈偿说,三沙市成立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西沙科学综合实验站和地方的合作将加强,科学研究的意义会被更多人接受。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