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道酬勤——追记普陀区桃花镇对峙龙洞村谢存央老大(之二)

海道酬勤——追记普陀区桃花镇对峙龙洞村谢存央老大(之二)

来源:沙舟   发布时间:2015-05-20 18:30:00 

“存央老大很勤快”

1959年下半年,24岁的谢存央在一对被称为“鸡娘对”(大、小船拼对)的木帆船上当老大,到嵊山捕带鱼。“鸡娘对”,是用一艘大捕船做母船,随带两只舢板。航行时,母船载着子船;到了渔场,两只舢板放到海里捕鱼,母船在旁护卫,提供食宿,装载网具及鱼货。一般情况下,母船有4人,小船有8人。

两年后,谢存央又挑起了网船老大的担子。“那时的捕鱼老大相当苦。船开出去后,老大3天3夜,4日4夜不睡觉……”龙洞村当年出网技术最好的谢存夫告诉我。因为过去的老大都是凭经验,航行时,船老大要以目测山头,判定船位;要看天色,云层变化,分析气象;要看风向,潮流,找鱼群,分析渔场在哪里。此外,下网后,船员能休息40分钟,船老大要值班。起网时,老大仍然不能休息。因此,船不拢洋,船老大往往几天几夜都不休息,有时甚至长达7天7夜。“冬天捕鱼,浪泼过来,雨淋下来,没有雨衣,没有雨鞋穿,要么赤脚,要么穿双蒲鞋。上身一件夹袄,一件布衫,下面一条单裤,就这样在海上过日子。捕带鱼,捕小黄鱼,都是这样。一般他们都会找几根绳来,两根绳把两个裤脚管绑牢,一根绳把腰绑牢。这样可以暖和一点,船上要紧要慢还好派用场,可以绑绑什么东西。有句老话,‘三根剑麻绳,绑绑捕鱼人,’说的就是这个。”“存央老大很勤快。”曾与谢存央同船捕鱼的谢素娣说,“一般来说,做老大就做老大,有些活不用他去干,但是,他总是逢顶苦的活自己做。鱼多,网头大了,网拔不上来,那时没有起网机,他就从驾驶台跳下来,一起去拔。网上来后,他又去掏鱼。拔网、掏鱼,都要用人劳力做,很吃力。掏鱼最苦,力气要用很多。在做的时候感觉不到手痛,干完了活,两只手都麻木了。我们常看到,一干完活,他的两只手就不停地搓揉。”

谢存央年轻时,就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那时,他比气象还准,每当阴雨天气,关节就会痛。每次拢洋回来到家里,他的很多关节又红又肿。 ”谢存央的儿子谢财孟对我说。

谢家在岛上是一个大族,族中的人都很团结,谢存央的这个病,族中人也很关心。“大约在1976年前后,我的一个堂房阿伯在温州乐清修船,遇到一个郎中,问他买了一支药,形状就像筷子一样,说是能治好关节炎。郎中事先跟我阿伯交代过,‘这药吃下去是要吐的,吐得很厉害,你叫他不要怕,吃下去好了。’我爹就按照阿伯说的煮煮泡泡吃下去了,果然吐了。结果这一吐,把家里的人全都吓坏了。我的伯母也埋怨我阿伯说,‘老头子,你咋会把这样的药买来?’吐完了后,感觉倒好了些,就又吃了一回。从我晓得就吃了两回,结果,这么严重的关节炎,居然治好了,后来一直没有犯过,这药真正叫灵丹妙药。”

机帆船上当老大,勇夺高产

1964年,龙洞有了小型机帆船,29岁的谢存央就到小型机帆船上当老大。

渔船机帆化,是渔业生产的一大进步,一个飞跃。渔船装上了机器后,航海能力提高了,生产水平增强了,作业安全也有了一定的保障。尤其是1959年4月吕泗渔场海难事件中,舟山100余对机帆船全部无损,机帆船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渔民要求机帆化的热情也就更加高涨。

谢存央当机帆船老大的第一年,就创下了9600多担(一担50公斤)的高产纪录,桃花岛上青年高产老大谢存央的名声也在舟山渔场传开了。

1966年冬汛,龙洞渔业大队来了两对当时比较大型和设备先进的80马力、34吨位的机帆船,谢存央就在其中一对编号为“龙洞3号、4号”的机帆船上当老大。

这对80马力的机帆船使得32岁的谢存央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他凭着一身的勇猛,一身的智慧,转战各个渔场,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高产纪录。“我爹的成绩主要是在机帆船上做出来的,”谢财孟说,在他的记忆中,当年的父亲只要拢洋来,这天晚上,吃好晚饭,一个偎船老大,一个多人,总要到他们家聊天。还是小孩子的谢财孟就坐在父亲的膝头,听他们讲这一网怎么样,那一网怎么样……“他们三人搭班,日子很长,反正每次拢洋回来的那个晚上,吃完晚饭,他们肯定要到我家来。所以我印象很深。我现在想起来,这应该属于他们在交流,在总结经验。”

谢财孟长大后,也下海捕过鱼。“有一件事很稀奇,”谢财孟说,“那年在东福山附近捕大黄鱼,我也在那里捕鱼,我跟我爹不在同一对船上。渔探仪测到鱼群了,有两对船开得早,网放下去。我爹的船小,开得慢。捕鱼一般要看潮水,譬如东北水,南水等。我爹船到得晚,跟人家拉开一段距离,绕到他们的另一侧去捕,结果那两对船没有捕到,我爹捕了一千多担大黄鱼。“我认为,捕鱼脑筋要灵,技术也要好,但最终还是一个勤字。我爹是这样,一般情况下,产量高的,拢洋是最后。这回产量捕不过人家,他总也不肯拢洋来。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网数捕得越多,产量也就越高。”

利用风暴间隙,“抢”回1100多担马面鱼

渔民都知道“暴前暴后鱼最多”这个常识,风暴来临之前和风暴即将过去的时候,鱼特别多,而且鱼也好捕。名老大大多精于算计,利用风暴间隙出海捕鱼。谢存央自然也不例外,每当风来了,看到人家的船都拢洋了,船上的伙计也想早点收拾了回家去。谢存央嘴上说,“好,好,这一网拔上拢洋去了,这一网拔上拢洋去了……”网拔上来,浪大了,他看看还吃得消,网又放下去了。

1979年,大陈渔场受灾那一次,谢存央也在那里捕马面鱼。当时气象预报说有风,很大。渔场生产指导船追着作业船只喊:“你们快拢洋去了,你们快拢洋去了! ”

龙洞的其他船全都拢洋了,只有谢存央那对船还没有到,对讲机也叫不应。所有拢洋来的人都走到“1号”指挥船,担足心事等了一个晚上。最后,指挥船老大虞忠庆说:“到明天天亮,如果风有点减下来了,这对船还没到,对讲机也叫不应,就组织两只大型船出去找。”

第二天天亮,有人跳上指挥船的驾驶台向海面瞭望。“啊,来了,来了!”

随着这叫喊声,大家提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谢存央驾驶的那对120马力的机动船,载着1100多担马面鱼回来了。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