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蓝黄“两区”融合共进是最佳选择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30:24 

编者按

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融合发展、一体发展,是增创山东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两区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的现状如何?怎样深入推进?从哪里突破?本报组织评论员带着这些问题深入调研,观察思考,推出这组评论。

评论员 王学文

一体化发展,需要一体化共识。从黄区到蓝区,一路观察能够看到,两区间谋求融合发展的迹象日渐明显,但成规模的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态势尚未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厘清两区融合和一体化的意义,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成为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首要选择。

青岛保税港区建区已有20多年,随着项目不断涌入,区内用地日益捉襟见肘。今年保税港区与乐陵市签订协议,乐陵提供土地5.46平方公里,保税港区在五年内投资130亿元,利用乐陵丰富的资源,发展高端加工、制造项目,并以保税港区的运营优势,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发展。

两区融合发展、一体发展,能够推动彼此间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携手先行。经过多年开发,蓝区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黄区大部分是我省后发展地区,资金技术相对缺乏,但是能源资源丰富,后备土地相对宽松,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区域。蓝黄两区融合发展、一体发展,将推动蓝区产业向黄区转移,各取所需,破解各自面临的发展瓶颈。更为重要的是,一体化的核心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在一体化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获得高效利用,各自实现高效率发展。蓝区将充分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聚集先进生产要素,推动当地产业更加高端化、高质化、高效化。黄区则可以发挥劳动力和资源能源优势,实现自身充分发展,并随着比较优势的变迁,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当地发展水平。

山东天信集团,东营一家老牌棉纺织企业,随着蓝黄开发、融合发展,这家企业在青岛海关系统扶持下,发展起出口型的光伏产业和铜业制造,一举转型为高科技企业。原来劳动密集型的棉纺织产业,则向西转移,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两区融合发展、一体发展,能够加快全省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蓝区向洋面海,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省优质资源富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区。黄区连接我省中西部,注重技术升级改造,坚持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两区双双跻身国家发展战略,同时是我省区域发展主体战略,它们实现融合发展、一体发展,不但能推动自身率先转变发展方式,还将产生强大的品牌效应、优势叠加效应。打造高地,放大优势,将蓝区外向型高端产业链和黄区高效生态产业链向中西部延伸,推动产业在省内有序转移,引领区域间产业合作,从而优化全省产业空间结构,带动全省转变发展方式,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两区融合发展、一体发展,能够推动山东有效应对区域竞争,在东部率先发展中保持优势地位。当前从国际到国内,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保持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在我国东部沿海,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目前正深入进行,原来不在长三角一体化范围内的苏北地区,也被一体化红利所吸引,主动要求加入其中。辽宁省的两大国家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和沈阳经济区建设,近年来不断淡化板块分割意识,大力推动融合和一体化,目前其一体化已经走到组建城市政府协会、开设经济区论坛等深层次阶段。珠三角一体化更是深入扎实,部分地区甚至进入同城化阶段。我省蓝黄两区处在这些经济区的南北“夹击”之中,在一体化大潮下,如果不顺应大势加强融合,将面临以个体应对联合体、以弱势应对强势的竞争局面,不但在吸引外部资源中处于劣势地位,就是本地资源也有被抽离的可能,这势必影响山东在东部率先发展中的地位,影响山东的长远发展。

蓝黄两区建设,是山东重要的发展机遇。推动两区融合发展、一体发展,是立足蓝黄实际、深入推进两区建设的科学决策,是抓住宝贵机遇、推动全省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重要举措。充分认识两区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推进,无论是对全省发展全局而言,还是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都是最佳选择。向着这个目标坚定迈进,必将为实现由大到强新跨越作出更大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