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打造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金融中心

来源:滨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31:03 

滨州:打造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金融中心

——访市金融证券办公室主任崔明月

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记者:请崔主任介绍一下滨州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崔明月: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全市金融业保持了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态势。截至5月末,全市已有12家专业银行,服务网点500余个,从业人员6700余人;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也即将在滨州开业运营。辖内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17亿元,比年初增加208亿元,增长16%,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贷款余额1366亿元,比年初增加110亿元,增长9%,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存贷比达到90%,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位。另外,有近40家辖外银行与滨州市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滨信贷投放超过400亿元。证券交易营业部发展到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15家,从资本市场累计募集资金246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七位和第六位,其中境外上市融资186.6亿元,列全省第一位。保险机构发展到30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健康发展。全市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做大做强金融产业,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金融中心

记者:当下,引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主体,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在推动“黄蓝”两区发展中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金融产业滨州市的宏观设想是什么?

崔明月:我说几个数字,一个是滨州的存贷比连续多年全省第一,通俗地讲就是银行的钱滨州用得最彻底,对地方经济支持的力度最大。另一个就是滨州辖内银行去年向滨州缴税6个多亿,这个数字在全省也比较靠前。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滨州市金融业发展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金融中心为目标,着力发展金融组织、扩大投融资规模、推进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环境,做大做强金融产业,为全市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力争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3.4%达到 5%以上。银行业存贷款余额年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全市GDP增速,保持在15%左右。上市公司达到25家,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达到500亿元以上。保险公司发展到35家以上,保费收入达到70亿元。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数量和注册资本明显提高;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设立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财务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推动“两区”建设中,切实发挥出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作用、保险机构的社会“稳定器”作用,以及上市公司和地方金融机构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企业上市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改变了企业家的观念

记者:滨州的企业上市工作一直表现出色,目前,有15家上市企业,融资额246亿元,位居全省前列,尤其是境外上市融资列全省第一位。企业上市为滨州带来了哪些好处?作为地方政府金融办,是如何扮演好自己角色的?

崔明月:企业上市是直接融资,能够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同时规范企业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例如,很多机构投资者不仅关注股票的价格,他们还关注企业的运行,他们经常通过媒体等途径了解企业状况。每年的年报和中期报表出来之前,他们还经常自己组团来企业看,倒逼企业规范经营。很多机构投资者本身很专业,有些问题提的也很尖锐。企业不规范,投资者就会抛股票。此外,境外上市企业还获得了很多间接融资、境外贷款、短期融资券等。通过上市,还为企业培养出了一大批懂得资本运营的人才。

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上市企业上缴的税收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它对当地企业老板理念的影响也很大。魏桥纺织上市后,全市几家排名靠前的企业集团老总坐不住了,并且纷纷找到政府,积极争取上市。滨化股份、鲁丰股份、齐星铁塔三家公司成功上市后,总资产实现了翻番,主营业务收入、税金、净利润实现了大幅增长。企业上市后,进一步开阔了视野,随资金一起进入企业的还有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等,促进企业步入更广阔的市场、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一家上市公司带动了一个产业发展,带富了一方经济,也带出了一批管理人才,发展理念、经营观念与最前沿市场接轨,为全市经济直接、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构筑了新的平台。

近年来,市金融办作为企业上市主管部门,坚持“宣传发动、服务推进,重点培育、梯次发展”的原则,加快企业上市进程。截至目前,全市有5家企业列入全省上市后备资源库,30家企业纳入全市上市后备资源库,形成了“上市申报一批、启动运作一批、培植储备一批”的上市新格局。目前,我们跟踪服务的3家拟上市企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有望今年元旦前后挂牌上市。

积极破解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 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

记者: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金融问题,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不管在什么发展阶段,总有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问题和融资困难,堪称中小企业 “成长的烦恼”。金融办该如何通过科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手段,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坚冰”?

崔明月:中小企业融资现在是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这个问题表示重视,采取多项措施。信贷规模每年的增速都在30%以上,滨州在全省的增幅应该是靠前的。我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反映融资难的企业自身的条件有一些限制,有些土地条件不够,厂房是租赁的,对于银行来说,这类企业风险大,进入不了银行放贷的门槛。其次,企业管理规范化程度低是制约中小企业贷款的瓶颈,很多企业发展前景很好,但是拿不出规范的贷款资料。很多银行手里“不差钱”,对于效益好、有市场,财务制度健全、经营管理规范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是很有热情的。但对很多企业财务制度指标恶化,不讲诚信的企业,银行不敢贷款。还有一些反应贷款难的中小企业,实际上属于产业过剩的企业,没有很好的成长性,不给发放贷款属于产业调控政策范围。

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破解之道,市金融办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先后推出了“锦上添花”、“雪中送炭”、“金融支持千家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等银企对接活动,并连续举办了十届银企合作促进会,签约合同资金7068亿元。努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小企业“短、频、快”融资需求,适当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提高对民间投资者的贷款比重。加大抵押和担保方式创新力度,积极推广博兴钢结构资产抵押授信的成功经验,扩大应收账款、仓单、专利权、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林权、海域使用权、股权等抵(质)押范围和规模。大力推广“一户多保”、大联保体贷款、中小企业联盟贷款等业务,尽可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加强中小型企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进辖外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来滨州设立分支机构,积极争取组建滨州地方商业银行,加快设立投资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地方金融机构的步伐,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服务载体。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一步,市金融办拟研究制定《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支持全市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措施,进一步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针对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成本和风险“双高”问题,按照国务院“鼓励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损失补偿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鼓励更多的银行机构和融资性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服务。

民间融资超过国家基准利率4倍的不受法律保护

记者:在民间融资这一问题上,温州人从最初的炒楼、炒煤到直接炒钱,泡沫破灭后,给很多人带来了灭顶之灾。我们也看到民间融资一方面支持了地方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金融办是如何进行风险排查防控的?

崔明月:民间融资是指金融机构以外的法人和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关系。民间融资本身不具备危害性,属于自愿的民间行为,只是超过国家基准利率4倍的不受法律保护。但因为其具有隐蔽性,不向社会公开,是金融风险监控中管理上最难的。但是,像“诈骗性民间借贷”或者暴力催债等已经涉及刑事犯罪,对此将予以坚决打击。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市金融办正在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牵头组织对地方金融风险的排查工作。围绕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省、市政府自去年以来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业,规范引导民间借贷;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鼓励已有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延伸服务网点,不断做大做强;大力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的改组设立,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阳光金融产业;积极宣传提高风险意识,更新理财观念;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产业经济。

滨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近五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滨州成为“两区”开发金融资本逐利的热土。同时,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当中,贷款投入可以说是一种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在金融业与滨州发展的双向需求中,滨州市金融证券办公室在推动发展、提供服务、管理协调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就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市金融办主任崔明月。

董春蕾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