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入海七千米 中国迈向“海洋强国”一大步
新华社发
“下潜至
“蛟龙闹海”:深海技术的重大突破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国家‘
“‘蛟龙’由我国首次自行设计、自主集成并独立完成海上试验,攻克了潜水器本体、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和潜水器应用四大系统,涉及流体、结构、材料、生命支持、液压、水声、光学、计算机控制等众多技术。很多技术突破都是重大的自主创新,代表着世界深海高新技术领域的最前沿。”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和院士说,“比如‘蛟龙’的水声通信系统,采用了独特的水声通信和信号处理技术,在
“除了能克服
深海资源:国际大国的战略必争
“‘蛟龙’
海底生物资源也极其丰富。据2010年全球海洋生物普查公布的数据,海洋生物总量估计有百万种,大量未知的生物集中在深海。海底热液区的温度可以达到400摄氏度,压力可以在50Mpa以上,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其基因和活性酶有特殊价值,目前已经形成数十亿美元的开发规模。
“陆地上的资源有限,将来人类必然把目光投向海洋。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拥有海洋,谁将拥有世界未来经济的主导权。特别是深海海底,因为具有丰富的资源,如锰结核、热液硫化物等,是国际大国的战略必争之地。”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表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展深海经济成为各沿海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相继出台了国家战略计划,加大了对深海科技的投入。我国撒向深海的巨网也已全面铺开,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重点研究开发海底“可燃冰”勘探开发技术、金属矿产资源海底集输技术等。
“‘蛟龙’完成这次
金建才证实了这一点。他说,“大洋协会将在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试验性应用。我们将会建立一套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开放的应用机制,并欢迎国内外的深海科学家乘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下潜,为人类认识深海、保护深海、开发深海,建立和谐的国际深海新秩序作出应有的贡献。”
“‘蛟龙’从立项到历次海试,花费仅在2.5亿元左右。但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比如石油勘探,以前国内从事深海石油勘探的钻井平台,多数从美国、挪威等国的公司租用,日租金高达50万美元至65万美元。建造海上石油的勘探平台更是昂贵,一个就要花费五六十亿元,并要花费三四个月的时间。‘蛟龙’可以在开钻之前先去海底取样,提供分析数据,每次花费大概也就一两亿元,每次勘探取样只需要十二个小时左右。”方书甲表示,“蛟龙”拥有探索深海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我国海洋油气开采作业可以由浅海向深海进军。
另外,他表示,2001年中国在太平洋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区;2011年,中国大洋协会又在西南印度洋获得了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这些矿区为包括“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内的深海尖端装备应用提供很好的场所。 (光明日报记者袁于飞)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