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卫斌报道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十一五”浙江全省GDP平均增速达11.8%。如何让发展的势头不衰?浙江从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入手。
“不仅是向大海要土地、要资源、要能源,缓解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要素制约,更重要的是通过海洋资源开发和港航物流建设,集聚全球生产要素,开拓世界新兴市场,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的这番话,显示了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的推进战略决策和决心。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要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总体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共安排490项,总投资12631亿元,其中“十二五”计划投资8020亿元。
事实上,浙江省委、省政府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开发蓝色国土,2003年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特别是到2007年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海洋,加快建设港航强省的战略部署。
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是浙江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规划,也是中国第一个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
新格局将成为浙江新的增长极。到2015年,这一区域内GDP将突破2.6万亿元,占全省的3/4,人均GDP达8.6万元;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41∶53,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到2020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2万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35%左右。
“不仅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还要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从而带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浙江省省长夏宝龙表示。
2011年,浙江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在今年一季度,浙江舟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72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居全省第一。
途经我国的7条主要国际海运航线,有6条经过舟山;15万吨级别船舶进出的航道,舟山海域就有13条;以舟山为“基点”,其与亚洲的主要航运中心釜山、长崎、高雄、香港、新加坡等地,构成了500海里等距离的扇形海运网络。
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舟山打造“国际物流岛”的战略目标,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自然水到渠成。
在宣布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的同一天,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就正式注册成立了。该所注册资本1亿元,注册地位于舟山市现在的行政中心——新城。
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简称“浙商所”)、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管委会(简称“管委会”)是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两个下属机构。浙商所自今年1月6日开盘交易,短短4个月里,从第一天成交不足1个亿,到如今日均成交7亿元!
浙商所在全国首创了现货订单交易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不少交易所存在的虚假交易、恶意套取资金等现象,交易安全性大为增加。
镇海大宗商品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总面积9.5平方公里,拥有万吨级码头10个,大小泊位18个,还有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铁路年载运能力近1500万吨。
枢纽港所在区域叫做后海塘,虽有煤炭、木材等交易市场,但设备落后,布局凌乱,这里只是一个大宗商品中转站。
如今的枢纽港已华丽变身为大宗商品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除了打造先进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造生产资料交易中心,未来还将配备海关、边检、港务集团等22家服务单位。目前,还正在开发一种集纳现货交易、咨询服务、金融服务以及物流一体化的电子系统。在电子平台上,企业可以在电脑上查看仓库内的货物,监管物流全过程。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这样说。可以说,谁先拓展了这些领域,谁就占领了海洋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可喜的是浙江已经开始起步,在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