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华诗院士:一面是海

来源:青岛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8:42:41 

管华诗是一位地道的“金庸迷”,空闲时,他会信手取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狭倚碧鸳”中的一本,悠闲地读上几个章节。当然,他对文字的倾情并不仅限于此,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他读了几十年都还感新鲜。
这种庞杂的阅读习惯,是管华诗30年前养成的。
那时,此类阅读很有些风险,书店买不到,图书馆也借不出,除了彼此信任的朋友间私下交流,就只能从书库中“偷”, 然后悄悄地读,这也大抵是那个时代“逍遥派”的最大乐趣。这些书未必是敲开管华诗海洋情怀的那块砖,却伴随他度过了激情年代。
在采访管华诗前,我努力寻找与海相关的记忆——渤海微黄,黄海澄清,东海碧绿,南海蔚蓝,比较海水颜色是我看海时的习惯。但说实话,大海于我,一直有一层神秘的面纱。我很想知道,我眼中的蔚蓝世界对于管华诗意味着什么。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投身于海藻中提取碘的协作,到七十年代率先接触海洋药物,再到八十年代研发海洋生物工程制品,九十年代开创我国海洋药物化学学科,管华诗的毕生情感所系都在“生命摇篮”的水域深处。如今的更多时间里,他在考虑的是:如何将陆地微生物利用的技术成果嫁接到海洋生物开发上。
“开发海洋资源是解决陆地资源逐渐匮乏、人口膨胀型增长的重要途径。”管华诗这样说,他和青岛海洋大学也以此为任,代代不息。其实,管华诗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他的细致,采访那天,他的夫人身体不适,管华诗的关照语调轻柔。
我有几位年轻时在海上工作的“忘年交”,如今都已在重要岗位做领导,他们很怀念海上的日子,怀念那时的人情世故,尽管他们的记忆中,与海相关的部分艰苦而又寂寞。想起2003年的酷暑中,从钓鱼岛海域宣示主权归来的冯锦华在温州对我说的一句话:从钓鱼岛,我们将走向海洋。事实上,我们一直走在通往海洋的路上,为此我们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沧海桑田和物是人非,总让人类自觉轻微,所以,保护海洋更为重要,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后人。
记者:我很想知道,对于人类而言,海洋究竟意味着什么?
管华诗: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今天我们都知道,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的宝库,也是地球环境的天然调节器。我们栖息的地球面临着很多问题,有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也正因此,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人类已经意识到海洋在人类生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我们都要记住,人类是完全依赖于其他生物的存活而生存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源于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因此,在资源开发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从保证这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的环境,保证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的持续利用出发,去完善自己的技术体系。没有健康的技术开发体系,资源开发是盲目的、有害的,其后果是很难挽回的。
记者:也就是说,开发海洋和每个人的关系都是密切的?
管华诗: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致力于此空间的研究是一个贡献,因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对整个经济有巨大的影响力,也是解决21世纪陆地资源逐渐匮乏、人口膨胀型增长的重要途径。
记者:您长期从事海洋药物研究,目前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管华诗:海洋生物生活在特殊的、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所以它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特性和物质。我理解,没有研究性成果的积累,难以有技术上跳跃式的发展,在将海洋活性物质开发为药物的过程中,药源是一个制约因素。为此,各国科技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方法学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产生活性物质的基因导入可养殖的海洋生物中进行养殖,以培育新的药源生物。但在开展工作时,我们又发现,我们对海洋微小生物、无脊椎动物等分子遗传学的知识十分贫乏,因而就延缓甚至制约了此项研究的进展。在海洋生物技术诸领域中,此种现象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程中,既要注意陆上成熟技术的嫁接,更要做一些踏踏实实的有关海洋生物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海洋生物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
记者:您的空闲时间怎么过?是不是也在考虑专业研究?
管华诗:我喜欢看文学作品,这是从小到现在都没变的爱好,像金庸、梁羽生的小说我都看过,而且还不止一遍。此外,巴金的作品《激流三部曲》,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我也都很喜欢,在文革时书籍管理很严格,很多书是很难看到,都是我悄悄偷出来看的。
记者:您在海大读书时,校名还是山东海洋学院,做校长前您离开过这所学校吗?
管华诗:从1971年到1978年,这差不多七年的时间由于调整我离开过海大,但这七年我也在搞专业研究,后来就一直在这儿。
记者:在您的经历中,有过理想与现实反差很大的阶段吗?
管华诗:文革时期我刚刚毕业,的确觉得遭遇的现实与自己的理想反差很大。
记者:在经历不顺利时,您怎样渡过那段时间?
管华诗:在那段时间,我读书比较多,“书中自有黄金屋”嘛,此外的感受是,从事业务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一样能够感受到快乐,现在想想能坚持那么多年的确不容易。
记者:是挺不容易的,以这段经历为参照,您认为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管华诗:这是人类的共性问题,我想,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惯性和劳动代价。说到惯性,我举个例子,就是遗憾的积累,在文革时期那个毁灭的阶段,对一位科学工作者而言主要是积累的过程,是唤醒进步的过程,这对人的事业成功起到很重要的基础作用。再说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这其中一定有长期积累的成果,比如说工作经验,但只有自己付出劳动才有突破自己的可能,才能在自己关注的领域中有属于自己的积累。
记者:机遇不重要吗?
管华诗:机遇不是主动的,要你自己去抓住,它来自于社会需求和科学需求。只有付出了辛勤劳动的人,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执着追求的情况下才能抓住机遇。在大环境中,一个人有了机遇,他做事成功会更快,而现在的大环境对年轻人来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记者:就像您说的,现在的环境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在机遇面前青年人的表现常常不令人满意?
管华诗:现在的青年人,无论是智力情况还是环境情况都很好,在这样的一个优越的环境中,他们容易缺乏对目标和事业的执著追求的毅力。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素质不太稳定,一遇到困难就很容易退缩,这样就缺乏克服困难,克服阻力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又过度相信自己的实力,没有把自己的实力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存在着一个眼高手低的问题。这些孩子们都是可造之材,但通常在更艰苦的条件之下更容易出成果,优越的环境下反而没有太大的紧迫感。
记者:海洋大学的特色从校名中就可以看得出,在全国高校的序列中,海大在什么位置?
管华诗:青岛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海洋与水产学科配套齐全,优势突出,在推进海洋科技,促进海洋经济,孕育海洋文化,培养海洋人才,促进国家海洋事业的全面发展方面,在国内高校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的优势就在于海洋与水产学科门类比较全,代表着中国海洋科学教育的最高水平。目前,国家海洋学科的9个博士点,水产学科的5个博士点都设在海洋大学。尤其是近几年,海洋大学产生了许多领先于全国甚至世界的海洋科技成果,文圣常院士的海浪理论、冯士笮院士的近海动力学理论都具有创造性。
记者:学科特色和综合发展是否存在矛盾呢?
管华诗:就学科而言,我的理解是,一所学校的社会地位更多地决定于大学的定位和它所处的位置,而一所大学的定位又取决于这所大学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取决于社会的贡献,贡献关键在于社会的需求类别,类别又决定着学科的专业设置。
因此,一所大学要在社会上有自己的地位,必须要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所有的大学校长都看到了这个问题。学科特色是学科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特色学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海洋大学就是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我们在教学中也对学生强化这个特色,使它更为鲜明,更加突出。但要知道,为了配合特色学科的发展必须加强综合学科的建设,我们的理念是“强化特色,加强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没有综合的话,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就不行。
记者:我理解这种关系,但我还是想知道,海洋大学是定位于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院校,这是很多学校面临的选择。
管华诗:海大的定位是:建设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我们希望,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使海洋和水产等优势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他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充分发挥海洋和水产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使海大整体水平居于国内高校前列,并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使其成为国内有较高声誉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洋和水产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成为海洋科学和水产科学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源头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海洋学术、文化交流中心之一。
记者:我在查阅背景资料时才知道,海洋大学建校之初还不以海洋学科为特色的学校。
管华诗:青岛海洋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创建于1924年,近80年下来,海大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化底蕴。你可能不知道,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著名科学家童第周,著名文学家老舍都在海大工作和生活过。还有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海洋科学家蒋嘉伦,中国第一个踏上南北两极的海洋科学家赵进平,也都是海大培养的。今天的海大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科技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记者: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在打造自己的人才计划,我听说你们也在实施一个人才工程,是什么样的计划?
管华诗:叫“1211”人才工程,就是组成以10位海洋与水产学科领域院士为带头人,20名国外青年客座教授、100余名博士生导师、100名青年教授为核心,300名博士为基础的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形成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我们现有3位院士,还将聘请驻青岛的其他7位海洋与水产学科领域的院士担任青岛海洋大学的客座教授,以有效机制使他们在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中发挥“旗帜”作用。
我们国家在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这是我们的契机,我们也在筹划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的事情。针对国外高级学者的学术活动规律和特点,我们想邀请海外学者来校进行长期或短期的研究与教学活动。
记者:不仅仅是海洋大学,现在各高校都在想尽办法吸引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但对实验技术人才的重视似乎普遍不够。
管华诗:的确,我们对实验技术人才却缺乏应有的重视,目前这类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高校教学、科研的瓶颈。不光是海洋大学,我国的高校都有必要采取措施,下功夫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我们国家重点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目前存在普遍的问题,就是缺编严重,如果要凝聚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必须提高对这支队伍在高等教育中特殊地位的认识。对紧缺的实验技术人才,要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对这支队伍,不能以论文和研究成果作指标进行评价,而要以能否能创造性地制作开发出相应的设备,能否充分发掘原有设备的效益,能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为评价标准。
记者:今后海洋大学的科研重点会在哪里?
管华诗:我们将重点研究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减灾与防灾等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海洋科学重大基础问题,重点研究开发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海洋探测监测技术、海水及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记者:我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新的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您如何看呢?
管华诗:海洋是一个多化合物的世界,海洋生物具有陆地生物无法比拟的特殊生理机能。世界上不少科学家预言,21世纪是海洋世纪,实际上,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将大大加快,海洋世纪是可以实现的事实。现在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会带来许多新概念,海洋生物技术可以形成新的产业群体。
80年代以前,生物技术在海洋方面的应用几乎是空白,目前世界上对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最快的国家是美国,这二十多年间,我国在海洋生物学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和引种、遗传育种和人工养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有效开发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多学科的交叉是重要因素,我们在陆地微生物或动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上形成的技术成果应尽快地嫁接到海洋生物开发上来。
记者:在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中,我们国家又处于什么位置?
管华诗:尽管我国海洋生物技术起步较晚,与先进国家相比技术相对落后,但我们对传统的水产品加工业还是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综合加工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加之近年国家各种科技计划的支持,以海洋生物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成果亦有了相当的积累。应该在我国筹建带有标志性的海洋生物工程制品工业园区,通过该工业园区的建设,以促进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工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带动相关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海洋生物资源工业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由于海洋生物自身的特点及其特殊应用价值,该工业园应以多层次、多方位综合利用某种海洋生物为宗旨,以海洋制药为技术制高点,生产各种功能不同的海洋生物工程制品,这其中包括保健制品、工业制品、功能饵料、农用肥料、农药。
管华诗:
1939年8出生于山东省。
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曾担任青岛海洋学院副院长、院长,是我国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工程制品专家。1993年起,担任青岛海洋大学校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科协主席,是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湖沼学会、生物工程学会、水产学会副理事长。
管华诗是我国研究开发海洋药物的先驱者之一,六十年代中期,参加了我国的海藻提碘工业,七十年代以来,一直从事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工程制品的研究开发工作,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现代新药藻酸双酯钠(PPS)及系列保健食品,九十年代,开创了我国的海洋药物化学学科。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