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请上苍降甘霖——消逝的舟山“祈雨”杂记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2015-05-20 18:43:01 

与“祭海”活动一样,“祈雨”也是海岛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形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追求。时至今日,这一传统活动项目虽然已经消逝,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承意义,使我们能从中汲取有益成分,融和生存心态,拓展文化空间,培育人文情怀。

壹 源远流长说祈雨

中国的祈雨文化源远流长。《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篇》就有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通“悦”),雨乃大至。”这里讲述的就是成汤以身为民祈雨故事,流传很广,它反映了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用以说明成汤以宽治民的政策。这种行为后来为历代所继承,于是祈雨成了古代的一种政府的行为,上到皇帝,下到县令都会举行这种活动。如北京天坛祈雨,那是最著名的祈雨盛典,而下面州县祈雨更是数不胜数。如柳宗元到柳州上任,时逢柳州大旱,善于体察民情、观风问俗的他以地方最高长官的身份,和弟弟一起,到当地的雷塘庙祭神祈雨,以保民生。

民谚云:年年防旱,夜夜防贼。在靠天吃饭的旧时代,往往是种在地下,收在天上。每逢旱灾严重之时,人们便要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祈求天降甘霖,泽润苍生。因此祈雨更是一种民间活动,是中国特定的农民文化的真实映照,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行为,它真真切切地想把“地上没有天上求”的思想变成一种理想现实。所以,百姓的祈雨活动更是情趣洋溢,形式多样,意味深长,也就更蕴含了传统的文化意义。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情态,自有它特定的内涵,而决不能用简单的“迷信”两字加以否定。

舟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河姆渡时期已有先民。徐堰王守仁义于甬东,越勾践封夫差于甬东,秦徐福寻长生之药于蓬莱,到了唐开元间,舟山设为翁山县……悠久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多彩的习俗,便代代传承。

“舟山群岛半千荷”,舟山是一个群岛城市。各岛虽然四面是水,却是海水,淡水就显得特别紧张。所以,舟山是最经不起干旱的地方,一旦大旱,土地干裂,饮水紧张。所以舟山的祈雨活动自然也特别浓烈,更有特色。

海天佛国,佛力无边,保佑众生,南海观音,慈悲为怀救济危难。

东海水宫,龙潭神祗,龙王神威,行云布雨之责,事司水理水之职。

于是,在翁山故郡,在昌国城乡,在定海内外,祈雨就显得形式缤纷,情趣各异。

[NextPage]

贰 官方祈雨多肃恭

穿越时空隧道,让我们来到北宋宣和年间,在白泉与北蝉乡交界的龙堂岭上,悬崖绝壁,瀑布直泻而下,在名为“泄潭”的水潭边,衣冠整整的昌国县簿刘佖和数十随众,肃然恭立。上香跪拜,祈请降雨。跪拜毕,又展开草黄纸张,上面写有他的祈雨诗,他朗声念道:

未跃天衢卧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

进藏头角虽多日,鼓动风雷在一朝。

既若有心成变化,岂能无意泽枯焦。

神踪许为苍生起,愿挚香车上九霄。

念罢,双手捧诗稿,投之于潭。传说,那诗稿慢慢沉入潭底,天上真的飘来浓云,雨接着飘然而下,来“泽枯焦”,围观民众顿时欢跃鹊起,与瀑布之声共鸣在弄堂岭头。这是历史记载中的虚构,还是真实写照,现在已无法确认,但就是今天的我们也更喜欢这是真实的一幕。

而南宋绍兴十一年至十三年(11411143)曾在昌国任县尉,后官至右丞相、越过忠定王的史浩(11061194),任期内发生旱情,也前来泄潭,祈上苍降水落雨,解民之苦。他念的则是他的《昌国泄潭祈雨疏》:

民亦劳止,莫苏就稿止苗;天毕从之愿霈为霖之雨。恭投鹫岭,祗梼龙渊。洒道清尘,肃花幔而戴地;升云上气,徯水泽以盈畴。凡我有生,敢忘大赐。

泄潭之水,永不枯竭,且是淡水,从山上而下,可谓是来自天上。因此官方认为此乃真“龙渊”,于是泄潭成了官方求雨的主要场所。虽也有民众观望,但祈祗气氛庄重,官员神情严肃,神态谦恭,一派诚挚之意。

南宋淳熙十四年,舟山久旱不下雨,对于昌国来说,这意味着民生更加艰难。当时的昌国县令是迁建学宫于芙蓉洲和造状元桥的王阮。他顾不得风浪颠簸,路途坎坷,乘着小船,登上普陀山,攀山越岭到观音岩头。海天佛国,浪涛卷起千堆雪。他面海祈祷,面岩跪叩,观音像前顶礼膜拜,诚心诚意,祈求观音助工,把宝瓶中的杨枝挥洒,解除昌国旱情,施甘霖于万民。

也许真的是一片为民之心,感天动地,一腔诚挚之意,使得这位救苦救难的百姓菩萨顿起怜爱之情,于是,昌国境内普降大雨,旱情顿消……

他的《普陀山观音岩祈雨》记下了那一次祈雨:

南我不为雨,躬即宝陀求。

地势到此尽,天河相接流。

鳌舒千丈背,蜃吐数层楼。

念彼观音力,杨枝洒有秋。

为官一方,为民解悬。这也许是儒家思想熏陶下,古代官员的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所以必然为自己治下的百姓焦虑。为百姓祈雨,解脱旱情,自然也成了舟山官员的一种神圣的责任。尽管从现在看来,这是不是真正有用,值得探究。但在过去那个时代,那种为民生民情奔波的内在思想,实在应该传承发扬。

[NextPage]

叁 民间祈雨多情采

舟山群岛素有千岛之称。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舟山人,更受着大海的特定环境的影响。龙是中华的象征,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而对于舟山人来说,龙是一种神圣的图腾。而且龙又是海龙王,是龙中之王,渔民们除了敬龙、畏龙,祈望海龙王能庇佑他们鱼虾满舱,平安回家,生活中还有着更多的与龙紧紧相关的事物。故而群岛之中,“龙潭”遍布,桃花龙潭,册子龙潭,岑港龙潭,大展郑家山龙潭,衢山龙潭……不计其数。舟山民间丰富多彩的祈雨活动一般都在龙潭举行。且来看看昌国三大龙潭的祈雨风情。

白泉干览海域中有一道峡门,十分险要,俗呼灌门。在这灌门中,有大石 “悬峙中流屹然砥柱”,看去如人拱立样子,潮水在这里“回旋冲激若鼎沸”,那大石之下有龙窟,人们称之为灌门龙潭。天大旱,头人传言,人们便集聚而到灌门龙潭边,手持铁篆之类,一边祷诵祈求,一边把这些东西投于潭中。这是古人以为投铁篆可镇龙,因为民间传说龙是怕金属的。看来祈雨之时,民众不是一味哀祷,竟夹杂着镇服之法。

桃花山龙潭居桃花山之腰,洞口瀑布冬夏不竭,欲雨先布云雾遍罩山顶。传说中的小龙女就在此潭中。据记载,某年宁波遇大旱,郭巨人想到了小龙女。因为龙女从小在郭巨长大,到十八九岁,洗了七石缸的水后,化而为龙,辗转回到了桃花龙潭。于是他们结队来到桃花龙潭边,跪拜祈祷,领头朗声请求,然后用撩篷请去一条小鳗苗作龙灵,带回去供奉宗祠。后郭巨人在桃花龙潭边上建造了龙王宫。桃花人祈雨先在龙王宫中祭拜,然后依照郭巨人的礼节行事。

岑港双狮岭高耸,悬崖上山水倾泻如瀑布,山下有一神洞,洞内有山水冲出的一个深潭,名叫“龙潭”,此洞幽深,直通海中暗礁门。可虽通大海,洞内却是干燥无水。民间传说万历二十六年,舟山大旱,虽多次祈祷,还是没有下雨。那年六月初一,有一位姓施的先生,愿舍身为一方请雨,人们闻信,纷纷追随而来。那施先生进入龙洞,来到潭边,跪拜祈祝以后,便起身投入潭中。人们纷纷在潭边跪下,不一会儿,施先生尸体浮起,而大雨顷刻如注。后来官方就定例每年六月初一祭拜灌门、桃花、岑港三龙王。舍身祈雨之行颇多悲壮,而其精神确是可歌可泣,感天动地。

但是在岑港龙潭,却还有情趣别具的民间祈雨活动,据说岑港龙潭住的是白老龙。天旱去龙潭求雨请龙,请龙方式颇有趣。人们用松柏扎成轿子,轿子内放面盆、锣鼓,还有祭龙的三牲福礼,尤其要有糯米团。传说白老龙最喜欢吃糯米团。人们会聚一起,抬着轿子前往龙潭。把糯米团丢入潭中,等一会儿,就会有小鱼,或是水蛇,或是蟹浮上来,不管是什么东西,人们把它捞起来放入盛水的面盆里,用轿子抬回来绕岙走一圈,算是请了“龙灵”回来。等到下雨了,人们把请来的东西还给“龙潭”;不下雨不还,逼龙下雨。有的还放在太阳下晒,叫“晒龙”,晒得龙难受了,只得下雨。看来这祈雨不是一味乞求,还有“智斗”啊。

敬龙与逼龙,这是一对矛盾。却正是人们一方面期盼龙神降雨济苍生,一方面却有着对上苍施旱的不满那样一种二律悖反的情绪。这可以说与《窦娥冤》中的窦娥一方面埋怨天地,一方面又希望天地显灵昭示冤情一样的一种矛盾复杂的情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心理反映。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就已不是一味的祈求,也有着强烈的抗争的意念和行动,“晒龙”正是一个具体的体现。

[NextPage]

肆 衢山祈雨大行动

衢山岛古时是岱山蓬莱乡的一个有着河姆渡历史遗迹的岛,自然就更有这别样的祈雨活动。

且来看看1914年秋季的那一次祈雨活动。

那一年天大旱,昌国难免,隔海悬孤的衢山岛犹甚。梅雨无雨,白露无露。赤日炎炎,树叶枯焦,那一条贯通上半个衢山的“长河”河底早已裂开了口,可老天还是没有下雨的意思。各村的头人就聚集到桂花蛟潭的二圣殿开会。大家讨论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祈雨活动,并特请当时衢山的秀才乐声和主持。乐先生听得此等事情,当即慨然应允,和总柱首一起挑选好吉日,排定议程,然后由总柱首通知各村岙分头准备。各村岙选派50名男丁参加,吉日前先要斋戒三天。

总柱首组织把二圣殿中供奉的龙王菩萨抬到院子里,曝晒三天。龙是雨水之神,行云布雨、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但是,龙对做自己分内的事情,有时自觉、及时,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有时就不自觉、不及时,背离老百姓的意愿:要雨时不雨,该晴时不晴。老百姓一方是祭祀祈请,但有时也采用惩示。让他也吃一点干旱的苦,体味百姓之难。

吉日那天,各村岙带着自己的队伍,汇聚到二圣殿。岛斗的先在南陀岙的宋朝宫集中,然后到桂花蛟潭。总柱首点齐各路人马,一千余人,黑黑一片。乐声和宣布出发。八个身强力壮的男汉抬上龙王菩萨,一千余人的队伍分两列浩浩荡荡出发了。前面大旗挥舞,铜锣开道,后跟旗幡回避牌,被抬着的龙王,形同官员出行。再后面是乐先生从观音山请来的经诵队,接着就是各村岙的分队了。各村岙的分队都有自己的一个特色项目,有舞龙、舞狮、花船、马灯、花灯、高跷、铳会、大刀会、铜锤会、跳蚤会、大头会、地戏会、蜡器会、板凳会等等,胜过迎神赛会。一路上锣鼓喧天,铳炮震耳,夹杂着悠扬的弦乐声,五彩缤纷的队伍两旁和后面,包裹着黑压压的围观人群,煞是壮观。行过渔耕碗,登上龙潭岗,下到海滩边的天后宫,大队停步歇脚。乐先生和总柱首及八位僧人,各村岙头人等30余人带上撩篷木桶,坐船前往龙潭。

从龙潭村岙口出去,近不远处海中有块较大的礁石,很像一条大鲨鱼,所以名“鲨鱼礁”。礁上有一小池塘般的水潭,这就是“龙潭”了,据说那龙潭的水是淡水,却又跟大海相通,长年不涸。

那三十余人到了鲨鱼礁上,乐声和先生诵读祭文,其他人在龙潭旁焚香跪拜,僧人在边上诵经护佑。接着就由总柱首用撩篷到龙潭里去捞,几撩篷下去,终于捞到一条小鳗几只小虾。把它们放到带去的木桶里,请到“龙灵”了。一行人捧着木桶重又坐船回到龙潭村,与大队人马会合,重新敲敲打打回二圣殿。

据传20年后有一次的祈雨活动规模还要浩大。

看看那浩荡的队伍,热闹的景象,欢腾的人群,也许祈雨灵不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那一种跟干旱争斗不屈的追求,那一种在祈请上苍时表现出的敢于对神灵惩罚的勇敢和机智,那一种在困苦中积极乐观的以自娱激励自奋的精神,以及那一种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寻求希望的意志。祈雨的形式正在消逝,而那些文化蕴藉的精神却应该传承下来,发扬光大,让舟山文化更具海味,更有龙韵。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